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2课时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基础过关练
题组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024广东茂名期中)下图为“某月的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此季节,图中①处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2.(易错题)此季节,图中②处季风最主要的成因是 (  )
A.澳大利亚与印度洋间的气压差异
B.赤道低压带与亚洲低压间的气压差异
C.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D.太平洋与亚欧大陆间的海陆热力差异
  (2025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期中)下图为北半球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其中①②为大气垂直运动,③④为大气水平运动。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3.关于①②气压带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动力、热力       B.热力、动力
C.动力、动力       D.热力、热力
4.当②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  )
A.内蒙古草原郁郁葱葱
B.重庆的银杏树叶金黄
C.黄河山东段出现凌汛
D.松花江江畔银装素裹
5.当①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东亚地区盛行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025四川南充期中)下图为南美部分区域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该图显示的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7.图示海洋上的气压形势形成于(  )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2025河北沧州期中)下图为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图示季节(  )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我国受亚洲低压控制
C.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
D.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东南风
9.下列关于①②两个气压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②的成因为海陆热力差异
C.①中心气流的运动方向为顺时针辐散
D.②中心气流的运动方向为顺时针辐合
  (2025河北邢台月考)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的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的气压中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0.若图中①为低压中心,则(  )
A.①为北美低压       B.②为夏威夷高压
C.③为印度高压       D.④为亚速尔低压
11.图中①低压中心的形成原因是(  )
A.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B.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C.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D.海陆热力差异
12.当图中①为低压中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广大地区盛行西北风
B.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
C.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南
D.石家庄地区寒冷干燥
13.(2025四川南充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阿留申群岛位于太平洋北部,属于阿拉斯加半岛上阿留申山脉的延伸。阿留申低压是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岛附近的副极地气旋,是北半球主要的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之一。阿留申低压作为低压中心的形成既有动力原因也有热力原因,其强度和位置异常对北半球的天气、气候异常有重要的影响。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附近地区气压场形势。
(1)判断此时北半球的季节,并分析阿留申低压形成的原因。(6分)
(2)描述阿留申低压的气流运动特征。(4分)  
(3)推测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强对东亚季风的影响。(2分)
能力提升练
题组 季风与季风环流
  (2025四川绵阳南山中学期中)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地表面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示意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示时段东亚地区(  )
A.陆地表面温度总是比海洋表面温度高
B.海陆表面温度均持续上升
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D.夏季风逐年增强
2.根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两年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旱涝情况是(  )
A.两个年份南部皆旱
B.甲年北涝南旱,乙年北旱南涝
C.两个年份南部皆涝
D.甲年北旱南涝,乙年北涝南旱
3.(创新题·新考法)(2025山东德州开学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 000米,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据研究,北纬30°附近在古近纪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带(图甲),当时我国中东部的环境如同今日大西北干旱区一样。新近纪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形成了高原季风,还对西风气流产生影响,从而形成烟雨江南(图乙)。
(1)画出高原季风夏季风环流图,并分析成因。(6分)
(2)说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干旱带范围的影响,并分析原因。(6分)
(3)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烟雨江南形成的促进作用。(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据图可知,此季节亚欧大陆上的印度附近出现低压中心,由此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①处东南方陆地上出现高压中心,故此季节①处风向为东南风,D正确。
2.C 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使得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因此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南亚地区即②处西南季风最主要的成因,故选C。
易错分析 本题容易将②处季风的主要成因归结为太平洋与亚欧大陆间的海陆热力差异导致该季节亚欧大陆30°N附近形成印度低压,与30°S附近高压产生气压差,气流从南半球高压中心流向北半球低压中心。即使没有印度低压,该季节气压带、风带北移,②处也会形成西南风。
3.C 图中显示,①是60°N垂直方向的上升气流,其对应形成的是副极地低压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是较低纬度来的暖空气被从极地来的冷空气抬升形成的,其成因是动力;②是30°N垂直方向的下沉气流,对应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是从赤道上空北上的空气,到达30°N上空时,因风向偏转为西风,无法继续流向高纬,从而使空气在30°N上空堆积,后续气团不断汇入,在重力作用下被迫下沉,在副热带近地面形成高压带,其成因也是动力。故选C。
4.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②近地面形成的是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当它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说明在北半球大陆上形成了低压,故可推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内蒙古草原郁郁葱葱,A正确;重庆的银杏树叶金黄出现在秋季,B错误;黄河山东段出现凌汛在初冬和初春季节,C错误;松花江江畔银装素裹出现在冬季,D错误。
5.A 结合第3题分析可知,①近地面形成的是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当其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说明大陆上形成的是高压,可推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东亚地区盛行西北季风,A正确。
6.A 图中显示,此时南美洲陆地上出现低压中心,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则出现高压中心,说明此时南半球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应为南半球夏季,四选项中1月为南半球夏季,A正确。
7.B 图中显示,海陆上的气压中心刚好位于30°S纬线和南回归线附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S附近应为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南半球夏季,南美洲陆地上的低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其呈块状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高压中心,因此图示海洋上的高气压形成于副热带高压带,B正确;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副极地低压带位于60°纬线附近,极地高压带位于极地附近,A、C、D错误。
方法技巧   受下垫面状况的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趋于复杂,往往是陆地上的气压随季节发生较大变化,海洋上的气压与全球气压带分布的一般规律基本吻合。因此冬季较高纬度陆地易出现冷高压,将该纬度原有低压带切断;夏季较低纬度陆地易出现热低压,将该纬度原有高压带切断。
8.C 图中显示,此时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应为北半球冬季。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时为北半球夏季,A错误;我国此时受亚洲高压控制,B错误;受亚洲高压影响,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C正确;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左偏形成西北风,因此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西北风,D错误。
9.C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为亚洲高压,在北半球冬季时势力强盛,其成因是北半球冬半年陆地比热容小,气温下降快,形成低温中心,大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中心,故是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A错误;②为阿留申低压,是副极地低压带的一部分,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致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B错误;①是北半球高压中心,在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作用下,中心气流的运动方向为顺时针辐散,C正确;②是北半球低压中心,中心气流的运动方向为逆时针辐合,D错误。
10.B 根据全球海陆分布状况,结合图中经纬度可知,①③分别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上,②④分别位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图中显示①位于75°E附近,若为低压中心,则应为印度低压,即亚欧大陆出现低压中心,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太平洋上的②附近,形成夏威夷高压;④为大西洋上形成的亚速尔高压;③位于北美大陆,此时也应形成低压中心。故选B。
11.D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地位于亚欧大陆、印度半岛附近,其低压中心的形成原因是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北半球夏季时陆地升温快,形成高温中心,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所以①低压中心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D正确。
12.B 结合前面两题分析可知,当①为低压中心时,我国正值夏季,我国广大地区盛行东南风,A错误;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B正确;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北,此时石家庄地区高温多雨,C、D错误。
13.答案 (1)冬季。因海陆热力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气温低,大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水平方向:逆时针辐合(或由四周向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垂直方向:气流上升。
(3)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强,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大,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强。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地表受热不均,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形成低气压;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形成高气压。气流从赤道向两极输送,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北上的盛行西风带与南下的极地东风带相遇,暖气流被抬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陆地形成高压中心,副极地低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阿留申群岛附近保留了低压,即阿留申低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流运动特征应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方面描述。水平方向:气流由四周向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即逆时针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
(3)结合所学知识,阿留申低压偏强,即中心的气压值低,此时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之间的气压差相对更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偏大,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强。
破题关键   季风的强弱实际就是风力的大小,而风力大小取决于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
能力提升练
1—2.C D 本题组具体分析如下:
3.答案 (1)绘图如下:
成因:夏季高原上气温高于周围大气,形成热源,气流上升,气压降低,吸引周围自由大气吹向高原。
(2)影响:干旱带范围缩小、集中到西北地区,东南地区变得湿润。原因: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强了我国的夏季风,使得湿润地区范围变大;但也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得西北地区更加干燥。
(3)夏季,高原季风与江南地区盛行风(东南季风)风向一致,两者相叠加使得江南地区气候的季风性增强,增加了降水;青藏高原将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南支西风能够挟带印度洋水汽到达江南地区,使其气候更为湿润。
解析 (1)由材料可知,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高原面大气与周围自由大气距地面高度不同,故受热状况不同,使高原面大气和周围同一海拔的自由大气产生温度差异。而夏季,由于高原海拔高,接受太阳辐射较多,高原的气温高于周围大气,使高原成为热源,形成了上升气流,使高原的气压降低,而周边气压较高,故风由周围自由大气吹向高原。(2)图中显示,与古近纪我国的干旱带范围相比,新近纪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干旱带的范围相对缩小;而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带的范围扩大,原本为干旱带的东南地区则变为湿润区。结合上面分析可知,在青藏高原隆起后,形成了高原季风,而我国南方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夏季盛行东南季风,东南季风风向与夏季高原季风风向一致,增强了我国的夏季风,使得湿润区范围变大;但是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使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减少,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更加干燥。(3)我国江南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东南季风风向与夏季高原季风风向一致,两者相叠加使得江南地区气候的季风性增强,有利于江南地区降水的增加,使江南地区气候更为湿润,湿润地区的范围扩大;同时,青藏高原的隆起能够将北半球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从青藏高原的南北两侧吹向我国,而南支西风带能够挟带印度洋水汽到达我国南方地区,使江南地区的气候更为湿润。
1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