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专题强化练3 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专题强化练3 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专题强化练3 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025湖北广水月考)哈萨克斯坦的一片草原上分布着成千上万颗神秘石球,被称为石球谷。这些石球直径大多有三四米,主要由沙土组成。有些石球会自然裂开,裂开之后可以发现里面有“石蛋”,“石蛋”易碎。读哈萨克斯坦石球景观图(右上图),完成下面两题。
1.哈萨克斯坦石球自然裂开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作用强       B.海浪作用强
C.冰川作用强       D.风化作用强
2.哈萨克斯坦石球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①碎屑物在沉积过程中 ②岩浆在冷却过程中 ③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④其他物质围绕石核层层聚集 ⑤与周边环境成分有明显区别的某种矿物凝结成石核
A.①⑤④③       B.①⑤③④
C.②③⑤④       D.②⑤④③
  (2025江苏连云港期中)在干旱或寒冷地区,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岩屑形成倒石堆,呈上尖、下圆的倒立锥状,图1、图2分别为某地倒石堆剖面图与素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倒石堆常出现在我国的(  )
A.东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4.形成倒石堆的岩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岩壁的(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5.影响倒石堆的岩屑碎块分选性的主要因素是(  )
A.坡度    B.海拔    C.形状    D.温度
6.(2025山东烟台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海水(或海浪)对区域的侵蚀或沉积,主要与其流动速度相关。山东芝罘岛由坚硬基岩构成,海岸陡峭。在岛屿西端的近岸平坦海床上,形成了典型的水下“近岸凹槽”地貌。受海水侵蚀与沉积影响,海床的表层物质离岸由近及远,依次主要为砾石、砂砾、砂。下面分别为芝罘岛位置示意图及芝罘岛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图。
(1)说明水下“近岸凹槽”的形成过程。(4分)
(2)分析海床的表层物质离岸由近及远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哈萨克斯坦地处亚欧大陆中部地区,距海遥远,气候干旱,降水少,流水作用弱,A、B错误;由材料可知,石球多分布于草原上,平均海拔不高,其原因不可能是冰川作用,C错误;哈萨克斯坦地处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且材料表明石球由沙土组成,质地比较疏松,受石球内外热胀冷缩差异的影响,容易沿裂隙持续风化而自然裂开,D正确。
2.A 由材料可知,石球主要由沙土组成,应为沉积作用形成,与岩浆活动无关,排除②;材料表明石球内部存在石核,故可推断其形成过程应是先形成内部石核,然后继续接受沉积,外围物质继续聚集包裹石核,进而使其变大;后因地壳抬升出露地表,进而接受风化侵蚀等作用,形成石球。综上分析可知,哈萨克斯坦石球形成的地质过程是①⑤④③,A正确。
3.D 由材料可知,倒石堆主要出现在干旱或寒冷地区,青藏高原为我国的高寒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明显,形成大量的碎屑物质,有利于倒石堆的形成,D正确;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地区既不是干旱地区也非寒冷地区,物理风化作用稍差,不利于倒石堆的形成,A、B、C错误。
4.C 读图可知,倒石堆是一种发育在岩壁下由大量松散的岩屑堆积而成的坡地地貌,岩屑棱角分明,主要是在温度变化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形成,故形成倒石堆的岩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岩壁的物理风化作用,C正确;在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下,岩石会被磨圆,棱角不明显,且风力搬运能力较弱,一般无法搬运颗粒较大的碎屑物质,A、B错误;冰川侵蚀会形成冰斗、多面锥体山峰、U形谷等,D错误。
5.A 从素描示意图可以看出,倒石堆的下部,距离岩壁越远的位置,堆积的岩屑碎块颗粒越大。这是因为颗粒较大的岩屑碎块重力较大,若其从较高的坡地滚落,受重力影响滚动的距离更远,颗粒小的岩屑碎块滚动的距离较近,所以分选性较好,故坡度是影响倒石堆的岩屑碎块分选性的主要因素,A正确;海拔、形状、温度不是影响倒石堆的岩屑碎块分选性的主要因素,B、C、D错误。
6.答案 (1)急速海浪涌向海岸,使海岸处海水面抬高;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向下流动并侵蚀近岸海底(海床)形成凹槽。
(2)近岸处(较大颗粒的)砾石得以保存,较小颗粒的砂砾、砂被海底水流侵蚀搬运;离岸较远处,海底水流速度逐渐减缓,砂砾、砂先后沉积下来。
解析 (1)读芝罘岛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图,由图中“近岸凹槽”的形态可判断出此处为一处受海水侵蚀形成的侵蚀地貌,且图中显示,海洋表层有一股向岸流,向岸流受到芝罘岛的阻挡,海岸处水位抬高,促使海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由于海水流速较快,向下流动的海水侵蚀近岸海底,长期对近岸海床上的物质进行侵蚀和搬运,最终形成“近岸凹槽”。(2)由材料可知,离岸由近及远海底表层物质依次为砾石、砂砾、砂,颗粒逐渐减小,说明海水流速逐渐减慢。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近岸处,“凹槽”以侵蚀作用为主,海底水流的搬运能力不足以带动颗粒较大的砾石,故较小颗粒的砂砾、砂被海水侵蚀搬运带走,较大颗粒的砾石则保留了下来;而离岸较远处,随着海底水流速度逐渐减缓,发生沉积作用,颗粒相对较大的砂砾先沉积,颗粒较小的砂后沉积。因此近岸处分布颗粒较大的砾石,离岸较远处分布颗粒相对较小的砂砾和砂。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