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专题强化练11 海—气相互作用 (创新题·新情境)(2025浙江衢州五校期中)温跃层是指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温度和密度发生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温跃层把热带海洋分隔成上下两个热力性质不同的海水层,上层为暖水层,下层为冷水层。下图示意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正常年份,赤道西太平洋通常比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高出3~9℃,赤道西太平洋海温高于东侧的主要原因是西侧海区( )A.太阳辐射强 B.气流上升强C.西风气流弱 D.暖海水聚集多2.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赤道太平洋温跃层的变化及原因是( )A.西太平洋温跃层将会加深,因为信风增强B.西太平洋温跃层将会上升,因为信风减弱C.东太平洋温跃层将会上升,因为信风减弱D.东太平洋温跃层将会加深,因为信风增强3.(2024山东威海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厄尔尼诺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2023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23年7月到9月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为80%,可能加剧全球升温,预计海面温度将达到历史最高纪录。材料二 下图为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沃克环流示意图。(1)在上图中绘制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并标注名称。(作图要求:用2B铅笔绘制洋流箭头时要加黑、加粗,洋流名称应写在箭头附近合适的位置)(4分)(2)从大气运动和洋流运动的角度,说明沃克环流的形成过程。(6分)(3)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气象灾害的成因。(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1.D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赤道附近,由于南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动,使得大量暖海水向赤道西太平洋聚集,从而导致赤道西太平洋通常比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高,D正确;赤道西太平洋气流上升强是海温高的结果,并非原因,B错误;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太阳辐射差异不大,A错误;盛行西风在温带地区,对赤道太平洋影响较小,C错误。2.A 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信风是增强的,B、C错误;信风增强,会使东太平洋暖海水大量向西太平洋流动,从而使西太平洋温跃层加深、东太平洋深层的冷海水上升,进而使东太平洋温跃层上升,A正确、D错误。解题关键 拉尼娜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由于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离岸风)增强,秘鲁寒流增强,或增强逆温效应,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下冷上热,大气对流运动弱,沿岸地区降水少,更为干旱。3.答案 (1)绘图如下:(2)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属于离岸风,使冷海水上涌,(加上沿岸有来自较高纬度的寒流)导致海水温度较低;东南信风将暖海水吹向西部,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受其影响,海水温度高于东部;由于两地冷热不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气流下沉,西部气流上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洋面温度低、气压高,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近洋面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风由赤道太平洋东部吹向西部,高空则相反,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即沃克环流。(3)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增多;蒸发量增大,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增多;上升气流加剧,海—气间水分交换活跃,降水增多,易引发暴雨、洪涝。解析 (1)南半球低纬度海域盛行东南信风,赤道以南低纬度海水被东南信风吹动,形成自东向西流动的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到新几内亚岛,受陆地阻挡和地转偏向力影响,转向南沿着澳大利亚东部流动,形成东澳大利亚暖流;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较开阔,受盛行西风控制,海水自西向东流,形成的是西风漂流,因陆地分布少,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大陆一周,所以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南部的洋流也为西风漂流;南美洲西海岸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海水向西流动,使冷海水上涌,加上南部海水向北补偿,形成自南向北流动的秘鲁寒流。由此构成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2)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正常年份,赤道附近表层暖海水在信风吹拂下向西流动,使西侧暖海水堆积,水温升高,导致西侧洋面温度偏高,近洋面大气受热膨胀,形成上升气流,近洋面形成低压;而东侧深层冷海水上涌,导致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所以东侧海水温度低,近洋面大气受冷收缩,气流下沉,近洋面形成高压;近洋面的大气由东侧(高压区)流向西侧(低压区);在高空,则气压形势相反,气流从西侧上空流向东侧上空,从而形成顺时针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正常年份,在沃克环流影响下,赤道附近太平洋西侧降水相对较多,东侧降水相对较少。而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增多;蒸发量增大,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增多;上升气流加剧,海—气间水分交换活跃,降水增多,易引发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