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5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5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8张PPT)
人生选择题
1) 如果你天生对机械有极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鸢,大到建造机关城,你会选择怎样的人生?
2) 如果你师从大儒钻研学术,一不耕田二不劳作,年纪轻轻颇有见地,你会选择怎样的人生?
3) 如果你一路讲学收徒,盛名在外,越王许诺授官封地,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4) 如果你冒着被囚禁、杀害的危险,以己之力止楚攻宋,却在避雨时被宋国士兵轰赶,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 《墨子》 —
从墨家理想走向现代实践
——《兼爱》
儒家和墨家:认为社会缺少“爱”
道家:太折腾
儒家:仁者爱人
道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逻辑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出生平民,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被誉为“平民哲学家”。
墨子创立了光学、力学、几何学等整套科学理论,制造出了木鸢、辘轳、连驽车等,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原理,被誉为“科圣”“中国科学家始祖”。
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和孔子并称“显学大师”,当时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其人
天才匠人 孤独侠客
“显学”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
“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所瞩目的学说。
(约前468-前376年)
显学: 是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
知识链接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韩非子·显学篇》
儒家学派、墨家学说、黄老学派、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学术。二十世纪,中国公认的三大显学是甲骨学、敦煌学、红学。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知识链接
玄学:玄学一词源自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道家学说又逐渐成为学术主流,因此“玄学”专指以《老子》《周易》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学说。
政治观
伦理观
学术思想
非攻
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同
尚贤
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兼爱
伦理道德基础
必然结果
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不分尊卑贵贱、亲疏远近,无血缘、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这种理论带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也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教材节选的是上篇。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仿荐之”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今天下之所誉义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
经济观
宇宙观
非乐
节葬
节用
墨子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否定对音乐于人们的调节作用。
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天志
明鬼
非命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相信鬼神,“鬼神”可以帮助“天”赏善罚恶。
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消磨与损伤人的创造力,提出“非命”,认为认得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只要通过人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
人物评价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是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之一。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
——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题目解读
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把……作为
判断句
所+介词+V. 构成名词性短语,即兴起的原因
于是
事务
治疗
一样
否定判断词,不
这样
疏通文意(第一段)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兴起,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那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第一段探究问题
本段墨子想说什么(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中心句: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喻体)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本体)之理的论证方法。(感染力)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己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说服力)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 比较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正面)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反面)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类比论证)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正面)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反面)
治乱者何独不然?(反复强调)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正面)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反面)
中心论点: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论证结构:
正反两面,排列整齐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问题探究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考察
同“尝”,尝试
宾语前置,爱自己
使……受益
使……亏损
疏通文意(第二段)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从哪里兴起。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第二段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
形作动,慈爱
这样

伤害
自己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盗和贼的区别
窃货曰盗——《荀子· 修身》
害良为贼——《荀子· 修身》
盗:1、偷窃;
2、偷东西的人;
3、谗佞小人
贼:1、害,祸害,害人的人;
2、杀,暗杀,杀人的人,作乱等危害国家的人;
3、强盗。
“盗”的侧重点在偷窃、骗取;“贼”的侧重点在祸害、作乱。“窃国大盗”一般指通过欺骗而篡夺国家政权的人;“国贼”一般指通过叛乱夺取国家政权,危害国家或出卖国家主权的败类。
问题探究
反过来讲,即便是在家庭中,父亲若不爱子女,兄长若不爱弟弟,君主若不爱臣子,这样的行为也被视为天下的祸乱。父亲若只顾自己而忽视子女,便可能让孩子受损而自己获益;兄长若只爱自己而忽略弟弟,则可能让弟弟受损而自己得利;君主若只爱自己而忽视臣子,则可能让臣子受损而自己获益。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缺乏相互的关爱。即便是那些在天下行窃和劫掠他人财物的人,也是出于同样的心态。窃贼只爱自己的家庭,不爱他人的家庭,因此通过窃取他人财物来让自己获益;劫掠者只顾自身利益,不爱他人,因此通过伤害他人来获取自己的利益。这一切的动机,无不源于缺乏爱心。
第二段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卿大夫的封地
使动,使……受益
纷乱之事
完备、齐全
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侵扰
攻伐
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中心句)? “天下之乱”有哪些?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但不爱人。
第二段探究问题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中心句:
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
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
大夫、诸侯之间争斗攻伐

中心论点: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君 父 兄
臣 子 弟
不慈
不爱
不孝


人伦关系
异室
异身
异家
异国


大夫
诸侯
其室
其身
其家
其国
不爱
各爱
社会秩序
问题探究
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假使

还、仍然
怎么实行
同“无”
同“又”
第三段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同“又”
侵扰
攻伐
安定、太平
探究其根源,无不源于缺乏相互的关爱。若天下之人皆能彼此相爱,将他人之爱视为己出,那么还会有不孝的行为吗?若将父亲、兄长和君主视为自己,又怎会做出不孝之举?同理,若能以慈爱对待弟弟、子女和臣子,又怎会行不慈之事?因此,不孝与不慈的现象都将不复存在。至于偷窃和劫夺财物之人,若将他人之家园视为己有,又怎会有人去盗窃?若将他人视为自己,又怎会有人伤害他人?所以,盗贼的行为也将随之消失。
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夺,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中心句:
第三段探究问题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论证特点?
论证特点?
通过铺陈、反问的句式,运用假设论证,正面立意,明确“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假设论证
铺排
反问
4个“犹…乎?”
3个“谁”
10个“若”
正面论证
第二段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è)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怎么
鼓励
互相
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憎恨而鼓励相爱呢?所以天下之人全都互相亲爱就会安定太平,互相憎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段探究问题
本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
分析文章思路,画出导图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解决问题
天下治——兼相爱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君臣父子孝慈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正反对比
铺排(排例)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
——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题目解读
2.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
然后从多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
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e7d195523061f1c09d430b2e086820dbf734666a277b0d4b500BB7A72AB1412ED5183AD7B3816201F88CE1DA88F1BDB3B214B2C038CB098A30603A7C73162896CA56D5F2C85C2877766F9AF7CC3216D7ACFBE26F19A1EA59047A2C97CDAD4E20445D98940590B933BF99A997B0C3556D8DD4D299262FFE16700D3E1164820CA61BA7B89E7E1E1EE9
侦查木鸢:这是墨子花了3年间用木材制成的飞鹰,据说能在天上飞一天,这样敌军的行动就能了如指掌
籍车:《墨子·备城门》有记载借车外部包覆铁皮,器械的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够投射炭火的机器,由多人操纵,主要用来防备敌方的攻城队。
转射机:《墨子·备城门》记载转射机是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大型发射机,机长六尺,由两人操纵,能够在一人射箭的同时由另一人将机座旋转,需要的操纵人数较少,且器械的守备范围较大。
为何主张“兼爱”的墨子会制作战争器具?这些器具有无共性?
e7d195523061f1c09d430b2e086820dbf734666a277b0d4b500BB7A72AB1412ED5183AD7B3816201F88CE1DA88F1BDB3B214B2C038CB098A30603A7C73162896CA56D5F2C85C2877766F9AF7CC3216D7ACFBE26F19A1EA59047A2C97CDAD4E20445D98940590B933BF99A997B0C3556D8DD4D299262FFE16700D3E1164820CA61BA7B89E7E1E1EE9
《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在当时的霸权社会,不仅强国发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天下的“君子”也盲从其后,不知为非,反以为美。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
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
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对此,现在天下有道德的人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并认为他们不对,说他们这样做是不义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e7d195523061f1c09d430b2e086820dbf734666a277b0d4b500BB7A72AB1412ED5183AD7B3816201F88CE1DA88F1BDB3B214B2C038CB098A30603A7C73162896CA56D5F2C85C2877766F9AF7CC3216D7ACFBE26F19A1EA59047A2C97CDAD4E20445D98940590B933BF99A997B0C3556D8DD4D299262FFE16700D3E1164820CA61BA7B89E7E1E1EE9
墨子《非攻》的观点:
反对不义战争,他将战争分为“攻”与“诛”:“攻”指大国对小国的侵略,是不义之举;“诛”则是讨伐暴君、拯救百姓的正义战争。例如,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被视为“诛”,而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则是“攻”。“攻”是最大的不义。
攻是最大的不利(战争消耗巨大,得不偿失,不利于国家和百姓的长远利益。)
拓展阅读
儒家VS墨家
儒家VS道家
儒家VS墨家
儒墨两家一度被世人成为战国两大“显学”,墨子的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内容有何异同?
墨子“兼爱”
儒家“仁爱”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仁:会意字,从人,从二。
《说文解字》:仁,亲也。亲者,密至也。
兼收并蓄 兼容并包
《说文·秝部》:“兼,并也。兼持二禾。”
若使天下兼相爱
故不孝不慈亡
兼相爱,交相利(人己两利)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亲亲为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利益
血缘
无差等
以自己为中心
双向交互
单向不求回报
墨子“兼爱”
儒家“仁爱”
爱的内涵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
人人平等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最爱:双亲>民众>万物
爱的倾向性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相同
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人人相爱,关爱民众
孔子“泛爱众”
墨子“兼相爱”
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墨子与孔孟不同思想的根源是什么
孔孟
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
做法:“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
墨子
“不相爱”——乱(私心,自私)——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
做法: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
儒家VS道家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
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
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
出、入就是离去和进来的意思,而“世”则指凡尘俗世。
出世:表示一个人不再关心人类生活中人家都追求的功名、权位、财富等,出世的人希望超脱世人的生活,更多在精神主的追求。
入世:表示一个人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儒者:积极入世 道者:退隐出世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 侧重人道。强调个人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道家: 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侧重天道强调个人摆脱并超越世俗的束缚,注重个体的宁静与和谐;
墨家:比较理想主义,以“兼相爱、交相利” 作为学说的基础。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讲究“纪律严明”;提倡尊天事鬼倡导“爱人爱己”。
思考:
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小组讨论(3分钟)每组派1名代表回答
墨子认识的局限性,在当时社会行不通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人注重热衷于义, 耻于言利
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受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百姓自顾不暇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一直都处于显学地位历经千年发展,儒家思想尊为正宗,墨家思想日益式微兼爱”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很难实现,请立足“兼爱”内涵,尝试分析兼爱”思想在当时社会难以实现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兼爱”的时代局限
(1)与时代需求不匹配。当时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是不能满足时代需的所以没有立足之地。
(2)超越阶级局限性。“兼爱”思想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反映的身处贫困与战乱之中的人们的愿望,他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但是这种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这是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简单得因为各方不兼爱造成的。跨越了阶级,良药也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因为它在历史上被淹没或批判,就忽视它跨越时空的价值,也不能不加辨析全盘接受,而是应该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鉴古观今
墨子思想在当下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世界
中国
兼相爱,交相利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立足时代,心存兼爱
兼爱思想孕育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思想
墨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思考: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拓展探究
“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钱振鍠《名山小言》
这是使用了反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再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总结。强化了语言表达,表意更加明确。
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