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3张PPT)上善若水大器晚成自知之明福祸相倚小国寡民虚怀若谷大智若愚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导入:这些成语出自哪里?【你的难题,老子也懂?】难题一:越想考好越紧张,反而发挥失常?——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想站得高,反而站不稳;两步并作一步走,反而快不了。)难题二:知识太多太杂,不知如何下手?——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则知识一天天增多,求道则私欲一天天减少。)难题三:总是担心事情会搞砸?——老子说:“其实易持,其未兆易谋。”(事情安稳时容易维持,事情未露征兆时容易谋划。)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似乎早已看透了我们今天的焦虑与困境。他的思想像一把锋利的剑,斩断我们思维中的乱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看看他为我们开出的“人生处方”究竟蕴藏着怎样的东方智慧。老子四章《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老子及其作品,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选文思想内容,领悟老子的唯物辩证主义和道家文化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3.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目标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背景简介老子, ,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史载,“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玄妙内篇》,老子出生时体弱而头大,双耳下垂,貌若老者,故取名聃,意貌老。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史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作者介绍姓李名耳,字聃道家老庄少年聪颖入周求学效力周室著书出关,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 ,下篇 ,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主题思想为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辩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作品简介《道德经》《德经》《道经》“道法自然”《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原来万事万物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不可以随便改变。凡事都有两副面孔,都是矛盾的,乐极生悲,物极必反不是让统治者躺平啥也不干,而是不瞎搞,要顺着规律去做公众号酸梨老师的语文江湖道辩证法无为老子的核心思想一、 宇宙本源:道 (The Way)内涵: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本体和运行的总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第二十五章》)特点: 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自然无为、虚无玄妙、循环往复。比喻: “道”就像物理中的“宇宙大爆炸”奇点之前的那个状态,是万物运行的终极程序和底层代码,虽然看不见,但一切皆由其衍生和主宰。二、 核心法则:无为 (Non-Action, Effortless Action)内涵: 这不是提倡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求、不违背自然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二章》)实践: 主张顺应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趋势去“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即“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现实关联: 就像种庄稼,要“无为”地遵循农时,而不是“有为”地去拔苗助长。三、 辩证思维:反者道之动 (Reversal is the Movement of the Dao)内涵: 认为对立双方(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强弱、祸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事物的运动规律总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老子·第二十二章》)智慧: 基于此,老子提出了 “柔弱胜刚强” 的独特策略。他认为柔弱、谦下、虚静的一方因为符合“道”的特性,反而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第七十八章》)四、 理想境界:自然与素朴 (Naturalness and Simplicity)内涵: “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 “自己如此” 的本然状态,即不施加外力干涉的和谐境界。“素朴”是指未经雕琢、纯真质朴的状态。“人法(效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应用:治国: 反对苛政扰民,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老子·第五十七章》),达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修身: 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摒弃智巧贪欲,回归内心的清静与安宁。疏通文意思考探究:“有”与“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是指车轮上的车条,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zhóu。当:在(某处,某时)。其:代词,代车毂;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以,用;为,制作。户牖:门窗。为,建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让它们发挥了作用。辐毂第十一章文意疏通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功用。揉和黏土来制作器具,在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在房屋内的空虚部分,才具备房屋的功用。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给人便利,"无"让它们发挥了作用。第十一章文意疏通1、老子对于“有”和“无”阐述了什么观点,这两者有何关系?2、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该怎样正确理解?3.还有什么“无”起作用的例子?还有什么“无”起作用的例子?辐条泥土门窗无车子器皿屋室思考: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探究文本,理解内容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启示:有无相生思考: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无有大用)”的观点。杯子是用来盛水的,没有杯子,水就洒了。但我们喝的是水,不是杯子。水在哪里?肯定是放在杯子的虚处,而不是它的实处。无有无的用处。自行车道不能只有一轱辘宽,画家都懂得留白的意义。李零《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有无相生、对立统一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是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冯友兰(引自《老子哲学讨论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学会关注事物的另 一面。(福祸相依)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老子》这部书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 视“无”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认识“无” 而且用“无”的原则来指导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把“无”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为当时人们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思考探究:“处”与“不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踮起脚跟跨大步自我显露明:形作动,显明名作动,建立功勋如果为,做代词,指常人自我夸耀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处”什么,”不处“什么 小组共读第二十四章,思考讨论:“处”和“不处”《老子》四章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①“企”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自然状态才最适合“自见者不明”爱表现自己的人常常不被人重视“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他的意见反而不会彰显。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是说自我夸耀的人无法建立真正功勋,也无法持续成长。因为“自伐”“自矜”都对自我现状感到满足,躺在现有的功绩和能力上无所作为,所以容易停滞不前,无法持续成长,甚至无法维持现有的功绩。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看中自我、急于表现企立、跨行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根源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追逐显相看重我“有”本质恶果余食赘行令人厌恶这些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欲速则不达,要顺势而为“不立”意味着缺乏安身立命、社会秩序得以稳固的基础,在老子看来,以人为、刻意的方式去追求这种基础,其结果正好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同样,自己努力去看,往往视物不明。与之相类似:自以为是、自居其功、自视甚高,这些行为在广义上都可以视作与“自然”相对意义上 的“人为”方式,它们所导致的则分别是缺乏正确判断、难以实际地建功立业、无法真正领导民众。与“自见”“自是”等相对的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两者形成了某种对照:前者属有意为之,并呈现消极的后果;后者则顺乎自然,体现了积极的意义。杨国荣《何为道——老子的视域》处——顺乎自然不处——刻意人为人为夸张则名不符实,失其本来之性。好比一贴膏药,本来有其可治疗的病,就此而言其为真货,但是,如果将其夸张为能治百病、则成为假冒伪劣产品。兰喜并《老子解读》以经解经: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二章(节选)」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 它确实能仅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1)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足、不自伐、不自矜。(2)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以经解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四十五章(节选)」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第二十四章 小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顺道而行,不刻意妄为反面论述排比列举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余食赘行比喻论证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剖析四种人生态度或恶之有道者不处表明态度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思考探究:“知”与“胜”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聪明明智力量刚强,强大富有勤勉而行丧失立身之基不朽长寿译文: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竭力,勉力认识,了解。宾语前置(知自者明)宾语前置(胜自者强)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有何联系?小组共读第三十三章,思考讨论:“知”和“胜”“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参见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年2006版)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参见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年2006版)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三十三章联系实践,明意义,得启示了解自己自知者自胜者超越自己知足者懂得知足不失其所者有立身之本强行者挑战自我,有志向死而不亡者注重精神的不朽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第三十三章 小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对偶排比层层递进内胜:加强自我修养自知、自胜自足、强行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思考探究:“为”与“不为””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六十四章将六十四章进行分段。其安……未乱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合抱……足下注重细微之处防患于未然第三部分为者……无失无为第五部分是以……敢为按规律行事第四部分民之……败事慎终如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在混乱未产生时就进行整治。解读文本(第六十四章)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安稳,稳定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 持:持守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脆:脆弱泮:同“判”,分离 微:细微,细小散:散失 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第一层:讲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第一层问1:探究:怎样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排比句,强调做事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凡事在初始阶段更便于控制,利于解决。事物未变未兆脆弱细微易持守易解决易消解易散失问题未出现容易解决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每一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解读文本(第六十四章)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 于毫末:于,从,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第二层:举了三个现象,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第二层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不会坏事;无所把持,所以不会失去。解读文本(第六十四章)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为,妄为执:把持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第三层从“为者败之”到“故无失”,对比来谈,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因此,圣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第三层“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体现老子什么思想?如何理解?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圣人遵从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体现了“无为而治”思想,“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三十七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道德经·二十九章》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普通人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解读文本(第六十四章)从事:做事 于:在; 而:表修饰几jī:接近 败:使……失败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如:像,如同第四层从“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第四层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的自然运行而不妄加干预。解读文本(第六十四章)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 辅:辅助第五层从“是以圣人欲不欲”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以此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第五层第六十四章主要讲“治国”作者提醒治事者,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情况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先兆和细节,以避免坏事做大、好事难成一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探究:本文儒道思想的互补性及其现实意义阳刚与阴柔互补进取与退守互补群体与个体互补肯定与否定互补进退得宜的人生态度刚柔相济的民族精神《老子》四章第六十四章和《荀子劝学》中论积累重要性有何异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都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异:①荀子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思考探究这一章讲了几个道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层 道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某,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未雨绸缪,把握先兆,防患于未然重视细节和积累,不急于求成做事不肆意妄为,不偏执做事要慎终如始,持之以恒圣人与常人不同,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无为而治。第六十四章小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把握先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重视细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洞察先机抓好细节圣人无为无败百姓几成而败总结对比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学者柳诒征在《中国文化史》上说:“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对待之理:为人处世的准则。既然是老子专记对待之理,那么老子怎样理解对待呢?——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如果换个词,也即“辩证”之理。板书设计《<老子>四章》中提到了几组矛盾统一的概念,思辨性强,请尝试找出它们,并从中分析老子的态度及他对社会的辩证思考,完成下面的表格。矛盾统一的概念 老子的态度 相关章句“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有为”和“无为”“成”和“败”“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能发挥大作用,但被人忽视了。“有为”不应妄为;“无为”即顺其自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知人”是智慧,“自知”是通透“胜人”是有力,“自胜”是坚强要慎始慎终,才能成而不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小结《<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老子》四章现代社会,竞争是常态,道家“无为”的思想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老子所说的"不为天下先"、"无为而治",并不是要求人们不思进取;"不争"思想并不是指无所作为,一味地居于人下,而是要在有所作为之上做到不争。"不为天下先"是指不要凌驾于他人之上,"守柔"是为了以柔克刚,"处下"是为了后来居上,"知足去欲"是指要摒弃功名利欲、抛除杂念。"不争"思想可以说更接近于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通过不争来实现最好的争。不炫耀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荣誉会更加灿烂夺目,这样也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己,自强不息,而不是去和他人争一时之得失与长短,就再也没有人能竞争得过你了。《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是常态,你又怎么看?深入思考①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②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③“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道对这三家(儒释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怀瑾:《老子他说》不满社会现实自身修养积极进取使命责任自然天性宁静和谐超越世俗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儒道加法减法异同粮店药店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人生启迪: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人”文章总结思考: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②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③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④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课堂小测1.《老子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2.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4.《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千古,那才是真正的长寿。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