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大学之道
《礼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先秦诸子散文”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目录
Contents
文化常识
诵读感悟


文本探究

艺术感悟



文学常识
活动: 自主阅读《创新设计》
P41 一、知背景
二、拓知识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
了解《大学》

诵读感悟
活动: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1. 自由朗读《大学之道》,读准字音,停顿准确。
2. 全班齐读《大学之道》。
3. 结合注释,疏通句意,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文本探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此相对于“小学”而言,
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道:引申为根本原则,宗旨
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彰明。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 美好的。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新”,
“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
道:规律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问题探究
1. 概括内容及作用。
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问题探究
3.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于:在 【状语后置】
治:治理,使……治理得好
其:人称代词,自己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其心: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诚其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推究事物的原理,对外物之理才能认识充分;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
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
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一概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活动:问题探究
1. 概括内容及作用。
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
2.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明明德
亲 民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三纲”
“八目”
诚意、正心
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
(修)
(知)
(用)
宗旨
步骤
活动:问题探究
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活动:问题探究
4.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

艺术感悟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指出具体步骤。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课堂小结
完成《创新设计》P41
随堂练习
1. 背诵课文。
2. 完成《素养提升训练》P127
作业布置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蚓无爪牙之利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B
【解析】A项,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
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均为介词,在。故选B。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答案】D
【解析】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
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选D。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
【答案】D
【解析】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故选D。
随堂练习
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