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看青年英雄导入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向上的,青春是激扬的。本节课我们追随伟人毛泽东,品读他的诗词《沁园春·长沙》,领略战火纷飞年代里一代青年的青春的风采,思考青春的价值!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诵读诗词,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学会运用分析意象来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学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本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习目标01思维发展与提升:02体会词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词人博大的情怀。审美鉴赏与创造:03学习伟人毛泽东的革命壮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文化传承与理解:04知识链接沁园春·长沙词牌名题目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基本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分上阕和下阕。知识链接沁园春·长沙词牌名题目词的流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活动一:“青春正激扬”诗词朗诵沁园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准节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三读——读出感情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三读把握情感这首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活动二:“青春正激扬”诗词鉴赏立(姿态)01看(眼光)02问(语言)03忆(思想)04思考:从诗中的哪些字眼里能看到诗人的青春身影?(动词)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请你给每幅画面拟名。(最好用诗中的词语)独立寒秋图中流击水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一)独立寒秋图人物毛泽东时间独立寒秋环境湘江北去地点橘子洲头在这幅图中可以看到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孤独、自信、乐观、激愤、孤傲、傲视群雄、愤慨、清高、从容......(一)独立寒秋图“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词?“独立”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毅沉稳的形象,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作者独立寒秋,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描摹了一种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作者名片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10年秋天,毛泽东将近17岁,他要第一次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临行前,他怀着激动地心情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以作告别。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作者轶事作者轶事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运动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二)湘江秋景图一个“看”字领起,写了哪些典型景物?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分析它们的特点,把握蕴含的情感。“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人、物、事)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而成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经典 鉴赏上阕请找出描写秋景的意象,分析它们的特点,把握蕴含的情感。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一般呈现为一定的画面。上阙鉴赏一个“看”字,写了哪些典型景物?湘江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上阙鉴赏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顺序、角度)湘江秋景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远眺远眺近观近观仰视俯视聚焦炼字,感受语言之妙词句 精彩用词 表达效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遍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层、染漫、透百、争击翔层——写出了林之密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百——形容船只之多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请填写下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斑斓:(红、碧)力度:(争、击、竞)程度:(尽染、碧透)对比阅读:历来描绘秋景的诗词秋景的特点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凄冷、寒冷、萧瑟、孤寂。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哪些方面有关?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也迅猛发展,势如破竹。毛泽东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秋天,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毛泽东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人的格局,成就文学的审美。在青年毛泽东那里,秋天不是阶前梧桐落叶,而是万物并育。自由,是生命的绽放,是精神的翱翔。“竞自由”之“竞”,与“百舸争流”之“争”前后呼应,诗境里洋溢着激昂奋发、鸟飞鱼跃的青春律动。毛泽东诗词里多有秋天的咏叹,然而鲜发悲声。如他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其格调,与《沁园春·长沙》有异曲同工之妙。江山虽美,诗人却并未沉醉。他早已自觉到个人的青春已然连着中国的命运。在一师求学期间,他曾取名为“子任”,意即“以天下为己任”。创办新民学会时,他们不谈男女私情,只谈“修齐治平”。自一师毕业后,他只身一人走南闯北,于长沙、北京、上海、广州、韶山之间辗转。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中共一大,领导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创立中共韶山支部……他把青春的足迹深深印在古老的大地之上。然而,这片土地饱经苦难与屈辱,可谓勃焉兴焉,载浮载沉。就他所处的时代而言,彼时中国正是军阀割据,这令诗人心中升起无边惆怅。那惆怅,非关秋色,只为苍生。毛泽东笔下的秋:生机勃勃五彩斑斓扫尽千古悲秋之气感情基调:热爱积极“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面对如此景象,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反映了诗人什么情感?怅、问: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词人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这表明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岁月图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阅、赵恒惕等军阅的活动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11~191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下阕用“忆”领起,描绘了哪些场景?峥嵘岁月图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诗人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他们的精神风貌如何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青春年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击水图下阙结尾有何妙处?12内在联系:这一问句是对上阙“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浪遏飞舟”: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一代革命青年豪情万丈、斗志昂扬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远眺:万山、层林近观:漫江、百舸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图中流击水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独立寒秋,橘子洲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问:谁主沉浮答:同学少年景中含情,情中显志主题归纳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社会的豪情壮志。对比联读联读:群文互鉴,深化认识全班分为三组,每组重点关联一首诗进行对比阅读和探究。第一组:《改诗·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想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在离家时,抄写这首诗留给父亲。立志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诗体现了青年毛泽东怎样的初心之“志”?与《长沙》中的“志”有何联系与发展?从“个人求学立业”之志发展到“主宰国家命运”之志。第二组:《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是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自信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这种自信在《长沙》中是如何体现的?托物言志自信甚至狂傲,为“谁主沉浮”的发问做了性格上的注脚。对自我的明确发问,自信地将自己置于国家主人和命运主宰者的位置进行思考。对往昔的豪情回顾,展现了其与战友们藐视权贵、激流勇进、改造世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第三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36年,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顺利到达石楼县留村,写下此著名诗篇。回答小组合作探究:从《长沙》的“问”(谁主沉浮?)到《雪》的“答”(还看今朝),你看到了怎样的变化与坚守?变化在于:心境与答案更加明确。在“谁主沉浮”的疑问中,心境是激昂中带着探寻。在“还看今朝”响亮回答中,心境是坚定而充满自信。坚守在于:伟大的抱负与责任从未改变。两首词跨越近十年,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的革命理想是一以贯之的。变的只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成熟过程,不变的是一直心怀国家与人民的赤子初心。作业:“诗词写意”作业内容要求:1、合理运用诗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湘江秋景图”或“峥嵘岁月图”,还原诗中意境,再现激情岁月,准确表达作者情感。2、运用恰当的手法和具有表现力的词语。3、字数不得少于400字。4、字迹工整。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