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2026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简答题导入新课文言简答题是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深度考查,其考查目的是使考生深度理解文言文的内涵,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题型体现了高考由原来的重文意理解到重思想情感和育人方向的转变。本题虽为主观题,但题目难度适中,分值不少于3分。解题时,依据题干到文中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对相关信息进行分层概括,归纳整合,便可准确作答。常见题型: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分析概括事件原因、评价作者观点和目的、多文本比较分析。壹考 情 分 析年份 卷别 材料组合 篇名 第14题(3分) 设题角度2025 全国一卷 四文本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列女传》卷三 《韩诗外传》《考信录》 14.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5分) 概括内容要点2025 全国二卷 双文本 《晋书·郗鉴传》 《东坡志林·人物》 14.根据材料,说说东坡先生所论“君子之孝”“小人之孝”的内涵分别是什么。(3分) 比较分析概括要点2024 新高考I 双文本 《资治通鉴·汉纪》 《读通鉴论》卷三 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概括内容要点新高考II 三文本 《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论衡·非韩》 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比较分析概括要点2023 新高考I 双文本 《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分析原因新高考II 双文本 《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 原因有哪些? 分析原因2022 新高考I 单文本 《战国策·魏策三》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比较分析新高考II 单文本 《东观汉记·卷十》 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评价观点态度2021-2025年高考文言文简答题自2020年新高考卷起,新增加一道主观简答题。这一题型设置的变化,旨在改变以往高考只注重文言文中“言”的考查弊端,引导考生重视和关注文言文中“文”的理解和分析,进而推理概括,综合性强,更加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考情分析贰答 题 步 骤第一步:审题定向,读懂文本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认真审题,抓住问题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是归纳概括人物、事物特点还是分析原因、比较分析。答题思路和步骤第二步:确定答案区间回到原文中找到答题的范围,理解大意,提炼关键词,要找全面,不要遗漏信息。第三步:筛选整合信息筛选出关键词句,整合意思相近的语句,用自己的话分点作答(不要抄原文)。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2024高考真题示例:新课标Ⅰ卷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第一步:审题定向,读懂文本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即李陵丧失了大的节操,那么其他的就无法洗清了。题目要求从材料一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事实。第二步:确定答案区间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在材料一中,可以找出以下事实来支持这一观点:①“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②“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单于将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并立为右校王,李陵与降将卫律一起受到单于重用。③“(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李广利出征匈奴,李陵率三万余骑追击汉军,转战九日。。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第三步:筛选整合信息筛选出关键词句,整合意思相近的语句,用自己的话分点作答(不要抄原文)。参考答案: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叁分题型答题指导及对点训练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主要是围绕人物人生经历或成就,要求概括其业绩成就、思想性格或品质、心理特点等。主要有两个命题角度:一是概括人物在某方面的主要事迹,二是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典例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诏拜安定属国都尉张奂为北中郎将,以讨匈奴、乌桓等。匈奴、乌桓烧度辽将军门,引屯赤阬,烟火相望。兵众大恐,各欲亡去。奂安坐帷中,与弟子讲诵自若,军士稍安,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匈奴、屠各渠帅,袭破其众,诸胡悉降。(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张奂的人物形象。审题明方向定向找依据作答按规范 桓帝下诏,任命安定属国都尉张奂为北中郎将,率军讨伐匈奴、乌桓等。匈奴、乌桓用火焚烧屯驻在五原的度辽将军府大门,又前往赤阬据守,烟火可以看得很清楚。张奂的部队,大为惊恐,纷纷准备逃亡。可是,张奂仍然安坐帐中,跟他的门徒和学生照样自如地讲解和朗诵经书,军心才稍微安定下来。于是,张奂秘密派使者劝说乌桓,暗中和乌桓和好。然后,命乌桓斩杀匈奴以及匈奴的旁支屠各的首领,大破匈奴部众,匈奴人全部投降。面对困难,镇定自若①危难当前,镇定自若;②有勇有谋,巧用离间,大破敌军;③诸胡悉降,战功显著。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有勇有谋,巧用离间,大破敌军,战功显赫典例训练2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选自王引之《王文简公文集·汪容甫先生行状》,有删节)根据选文,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审题明方向定向找依据作答按规范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的学问,没有不通览的。普遍广泛地查考夏、商、周三代的典制,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方面,以撰写论文见长,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入研究《春秋》,著有《春秋述义》,见识看法超群卓然,看过的人认为自唐朝以来没有赶得上的。他的文章来自经史,受汉魏的熏陶,不沿袭欧、曾、王、苏的流派,而取法古人,所以卓越自成一家。治学:涉猎广泛、学有专精①治学:涉猎广泛,学有专精。②为文:取法于古,自成一家。概括事物、事件特点取法于古、见解精辟、自成一家题型二:分析概括事件原因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命题角度灵活多样:①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②概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③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直接/间接原因;主观/客观原因主要/次要原因;表层/深层原因找与理由相关的语句;大段说理文字需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验证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否合理典例训练1材料一: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材料二(选编):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审题明方向定向找依据按规范作答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概括事件的原因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典例训练2章帝建初元年三月,诏征还班超。超将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刎。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亦欲遂其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复安。(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有删节)文章说班超“乃更还疏勒”,请概括班超重新返回疏勒的原因。审题明方向定向找依据按规范作答 章帝建初元年三月,下诏让班超回京,准备起程回国,疏勒全国忧愁恐惧,都尉黎弇说:“汉朝使者抛弃了我们,我们一定会再次被龟兹所灭,我真不忍心看到汉使离去。”于是拔刀自杀了。班超回到于阗,于阗国自王侯以下都号哭着说:“我们依靠汉使就像依靠父母一样,真不能离开啊!”于是相互抱着班超的马脚,使班超不能行走。班超也想实现他原来的志愿,便返回疏勒。疏勒又安定了。疏勒国怕班超回去后会被龟兹国所灭①疏勒国怕班超回去后会被龟兹国所灭。②于阗人也不舍得班超回去,很依恋汉朝使者。③班超也想实现他原本平定西域的志向。概括事件原因于阗人也不舍得班超回去,很依恋汉朝使者班超也想实现他原本平定西域的志向。题型三:评价情感态度和目的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写作意图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此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答题思路典例训练1(2023·广东湛江4月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孟子以“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作类比,其目的是什么?审题明方向定向找依据按规范作答 以农夫不丢弃自己的农具类比读书人想做官,解释孔子去他国要带着见面礼的原因:谋求仕途。概括观点目的典例训练2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审题明方向定向找依据按规范作答 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官吏不敢决断,即使交代下去,老百姓也不愿意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他的态度很严苛,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抃是虔州的知州,赵抃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才彻底醒悟,握着周敦颐的手说:“我差点失去了你这样的人才,从今以后我才算真正了解了你啊。”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周敦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冤案、惠泽百姓为己任。最初,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所迷惑,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很严苛。赵抃在仔细观察周敦颐的为人之后,醒悟并珍惜,将周敦颐当作朋友。后来赵抃还推荐周敦颐任职。概括观点态度题型四:比较分析概括题第一步:审题干——看清题干的要求(相同、不相同、异同)。第二步:定范围——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从不同角度找出双方的观点态度等,接下来对比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第三步:整合归纳——对比筛选出来的信息,最后组织答案,分点作答。典例训练1材料一 上欲以高昌为州县,魏征谏曰:“陛下初即位,文泰夫妇首来朝,其后稍骄倨,故王诛加之。罪止文泰可矣,宜抚其百姓,存其社稷,复立其子,则威德被于遐荒,四夷皆悦服矣。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十年之后,陇右虚耗矣。陛下终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国,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上不从,九月,以其地为西州,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各置属县。乙卯,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典例训练1材料二 初,高昌既平,岁发兵千余人戍守其地。褚遂良上疏,以为:“圣王为治,先华夏而后夷狄。陛下兴兵取高昌,数郡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余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阵!所遣多复逃亡,徒烦追捕。加以道涂所经,沙碛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设使张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岂得高昌一夫斗粟之用?终当发陇右诸州兵食以赴之耳。然则河西者,中国之心腹;高昌者,他人之手足;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比乎!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存焉。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内安外宁,不亦善乎!”上弗听。及西突厥入寇,上悔之,曰:“魏征、褚遂良劝我复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资治通鉴·唐纪十一》)在如何对待高昌的问题上,魏征与褚遂良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⑤怒不迁众,抓获叛逆者治罪,安抚其他百姓。①都认为应该再立高昌国王。④都认为将高昌设为州县消耗财力、物力、人力,且得不偿失。②都认为应保留高昌属国地位而非设置行政区域。③保全高昌有利于宣扬传播唐朝威德。典例训练1审题明方向定向找依据按规范作答 对比观点态度的相似之处①都认为应该再立高昌国王。②都认为应保留高昌属国地位而非设置行政区域。③保全高昌有利于宣扬传播唐朝威德。④都认为将高昌设为州县消耗财力、物力、人力,且得不偿失。⑤怒不迁众,抓获叛逆者治罪,安抚其他百姓。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命题考查考生概括传主主要活动轨迹和事迹的能力。理清结构,要求考生对文言文的某一段落或整篇的层次进行梳理,多见于一些议论性文言文,或传记中的议论性语句。概括情节内容和结构思路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要点 解说(1)标注文本中表时间、地点的标志词,明确传主所做事情。 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理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2)明确人物关系和官职变动情况,梳理全文行文脉络。 用不同符号勾画标注不同人物姓名和官职变动等词语,明确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上下级、同事,还是亲属。官职和地点的变化,交代了人物的活动轨迹和主要事迹,便于理清全文脉络。(3)分析概括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明确逻辑关系。 明确事件的前后逻辑关系,便于推断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和发展趋势,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情节和结构特点。题型五:概括情节内容和结构思路根据文中内容,简述谢尚获得传国玺的经过。大司马桓温欲有事中原,使尚(谢尚)率众向寿春,进号安西将军。初,苻健将张遇降尚,尚不能绥怀之。遇怒,据许昌叛。尚讨之,为遇所败,收付廷尉。时康献皇后临朝,即尚之甥也,特令降号为建威将军。初,尚之行也,使建武将军、濮阳太守戴施据枋头。会冉闵之子智与其大将蒋干来附,复遣行人刘猗诣尚请救。施止猗,求传国玺,猗归,以告幹。干谓尚已败,虑不能救己,犹豫不许。 施遣参军何融率壮士百人入邺,登三台助戍,谲之曰:“今且可出玺付我。凶寇在外,道路梗涩,亦未敢送玺,当遣单使驰白。天子闻玺已在吾许,知卿等至诚,必遣重军相救,并厚相饷。”干乃出玺付融,融赍玺驰还枋头。尚遣振武将军胡彬率骑三百迎玺,致诸京师。升平初,卒于历阳,时年五十。谥曰简。(选自《晋书·谢尚传》,有删改)[答案]谢尚派戴施据守枋头,冉智与蒋干前来归附,并派刘猗到谢尚处请求救援。戴施向刘猗要传国玺,刘猗回去将事情告诉蒋干,蒋干犹豫不决,没有答应。戴施派何融率领一百名壮士进入邺城,登上三台帮助防守,骗取蒋干的信任。蒋干交出传国玺,谢尚派人迎接传国玺并送至京师。【解析】答题时,应明确题干具体要求,在文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注意将与获得传国玺事件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交代清楚;相关人物做了哪些事情,要叙述得准确简明。典例训练1[参考译文]大司马桓温打算北伐中原,让谢尚率部下进军寿春,进号为安西将军。当初,苻健的部将张遇向谢尚投降,谢尚没能安抚他。张遇恼怒,占据许昌反叛。谢尚讨伐他,被张遇打败,被拘捕交给廷尉审理。当时康献皇后摄政称制,她是谢尚的外甥女,特下诏令降号为建威将军。当初,谢尚出征时,派建武将军、濮阳太守戴施据守枋头。适逢冉闵的儿子冉智与他的大将蒋干前来归附,又派使者刘猗到谢尚处请求救援。戴施留住刘猗,向他要传国玺,刘猗回去后,将这件事告诉蒋干。蒋干认为谢尚已被打败,担心他不能救自己,犹豫不决,没有答应。戴施派遣参军何融率领一百名壮士进入邺城,登上三台帮助防守,骗蒋干说:“现在可以把传国玺交付给我。强寇在城外,道路不通,也不敢运送传国玺,应当派使者单骑奔告朝廷。天子听说传国玺已在我处,知道足下等人的至诚之心,一定会派遣重兵来救援,并将会有重赏。”蒋干就拿出传国玺交给何融,何融带着传国玺骑马飞奔回枋头。谢尚派振武将军胡彬率三百骑兵迎接传国玺,送至京城。升平初年,(谢尚)在历阳去世,终年五十岁。谥号为简。课堂小结1.审题明方向:精审题,明确设问角度和答题方向。2.定向找依据:根据题干回原文筛选相关内容。3.作答按规范:分点答题,用自己的话规范转述原文内容。肆巩 固 练 习1. (探索原因)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下面的文本进行分析。今公(指淀山公,归有光表兄)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疊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节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有删改)【解析】 依据原文“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不独一时之所适”可知,淀山公建造庭园,在园中修建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作为亭子的名字。因为陶渊明有归隐田园的恬淡意趣,和淀山公有相似之处,这是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之一。依据原文“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可知,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从现居的自然环境中享受到悠然的乐趣。这也是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之一。[答案]①淀山公建造庭园,在园中修建亭子,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②淀山公从现居的自然环境中享受到悠然的乐趣。[参考译文]现在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座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写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蕴,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县峄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2. (概括形象)唐太宗下诏凿石为人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行恭拔箭”体现了丘行恭什么样的形象特点。初,(丘行恭)从讨王世充,战邙山。太宗欲尝贼虚实,与数十骑冲出阵后,多所杀伤,而限长堤。与诸骑相失,唯行恭从。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贞观中,诏斫石为人马,象拔箭状,立昭陵阙前,以旌武功云。(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答案]①武功高强。②勇猛果敢。③骁勇善战。④忠心耿耿。【解析】 由“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可见,丘行恭武功高强、勇猛果敢。由“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可见,丘行恭骁勇善战、忠心耿耿。[参考译文]起初,(丘行恭)随从太宗征讨王世充,会战于邙山之上。太宗想要试探贼军的虚实,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出阵后,杀死和打伤很多(贼兵),却被困于长堤。与诸骑相互走失,唯有丘行恭跟随其后。贼骑追至,流矢射中太宗所乘之马,丘行恭回射敌骑,箭无虚发,贼骑不敢近前。然后丘行恭下马拔箭,将自己所乘之马进奉太宗,手执长刀步行,喊着为太宗开路,连斩数人,冲出敌阵返回大军。贞观年间,皇帝下诏雕刻石人石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立在昭陵大门两侧的高台上,用来表彰他在军事方面的功绩。 3. (观点梳理)下面两则材料均对《资治通鉴》记载的钟离之战进行了评价,王夫之与蔡东藩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材料一:曹景宗,骁将也,韦睿执白角如意、乘板舆以麾军。夫二将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轻矣。武帝豫敕景宗,得将将之术矣。敕睿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睿难。然而非然也,睿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睿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睿之不善处景宗邪?且其诏之曰“韦睿,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岂能终为人屈乎?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有删改)材料二:及钟离一役,又未尝专任韦睿, 而独任曹景宗,令睿归景宗节制。幸睿素负重名,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否则,景宗尝违诏进军矣,虽有密敕,令彼敬睿,亦乌足恃!(节选自蔡东藩《南北史演义》,有删改)[答案]不一致。王夫之认为,钟离之胜不仅有曹景宗和韦睿团结配合的原因,还有皇帝的预先诏令、善于“将将”的原因;蔡东藩则对皇帝让曹景宗节制韦睿表示异议,认为皇帝的预先诏令并无实质作用,而是名气大的韦睿得到了曹景宗敬重,两人因此团结并获胜。【解析】 王夫之的评价:“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武帝豫敕景宗,得将将之术矣”。蔡东藩的评价:“虽有密敕,令彼敬睿,亦乌足恃”。根据上述内容可知,二人观点并不一致。[参考译文]材料一:曹景宗是一员骁将,韦睿手拿白角如意、乘板舆来指挥军队。二位将领风格不同,本来应该是会互相轻视对方的。武帝提前下令警告景宗,是深得统率将领的本事。下令让韦睿来包容曹景宗容易,下令让曹景宗来包容韦睿很难。然而事实不是这样,韦睿能知晓曹景宗的狠鸷,但曹景宗不能知晓韦睿的宽宏,如果曹景宗的气焰收敛,又何必担心韦睿不善于与曹景宗相处呢?况且皇帝的命令说“韦睿,是你的同乡望族出身”,既动之以情,又用道理开导说服他,不曾对二人有任何的贬抑或褒扬。如果不是这样,韦睿越是谦让,曹景宗就越是高傲,韦睿难道能够始终受他人的屈辱吗?钟离战役获胜,其功与淝水之战差不多,又哪里只是曹韦二将的功劳呢?材料二:至于钟离这一仗,又不曾专任韦睿为统帅,而只是任命曹景宗为统帅,下令让韦睿归于曹景宗调度管束。幸好韦睿一向负有盛名,被曹景宗敬重和礼遇,这才让他们二人能和衷共济,从而大败魏军。否则,曹景宗是曾经违背过诏令而在前线进军的,虽然有秘密的诏令,让他来敬重韦睿,这个诏令又怎么能约束到他呢!4. (写作意图)下面这段文字是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请结合评价概括司马光写这一历史事件的目的。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答案]告诫当政者诚信是治理国家的重宝,只有树立信誉,得到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解析】 根据司马光的话“夫信者……岂不哀哉”分析概括即可。[参考译文]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的重宝。国家靠百姓来保卫,百姓靠诚信来保护。不靠诚信就没有办法驱使民众,不靠民众也就没有办法守卫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的人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的人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家的人不欺骗亲人。不善于治理的则与此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更厉害的还欺骗兄弟,欺骗父子。上面的人不信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不信上面的人,上下离心,以至于败亡。所得到的利益不足以医治所受的创伤,所得到的收获不足以补救蒙受的损失,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过去齐桓公不违背与曹沫订的盟誓,晋文公不贪图攻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违背同管理山泽的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止给移徙木头的人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行事并不是纯粹清白的,而商鞅尤其被称为刻薄寡恩的人,又处于战国攻伐不已的时代,天下都崇尚诈力,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他的百姓,何况今日治理天下的当政者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