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宁夏吴忠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范围:第一单元、第三单元(不含课外古诗词诵读))
积累与运用(23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次从泉水开始的朝圣。泰山余脉丰硕的地下水,浸润了济南。有了水,济南才能追根溯源。群山,构筑了济南的脊梁,有了山,济南更显得遒劲刚健。半干燥半湿润的气候,吹塑出济南刚柔相济的秉性。山与水相得益(zhāng),构筑了济南的雄健与从容。山与水的精神,(juān)刻在心底,流淌在血脉,让一代代济南人不忘初(zhōng),奋斗不(chuò)。
1.文段加横线的汉字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qīn sù jìng jì B.jìn sù jìng jì
C.jìn shuò jìn jǐ D.qīn shuò jìn jǐ
2.文段拼音处依次应填写的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彰 隽 哀 辍 B.章 镌 哀 缀
C.彰 镌 衷 辍 D.章 隽 衷 缀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展览会惟妙惟肖地展示了绿皮火车3D模型,勾起许多人的回忆。
B.他以巧妙绝伦的开锁技术盗窃了多辆电动车,最近他终于落网了。
C.济南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D.大雪簌簌,络绎不绝下个没完,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上厚厚的棉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B.青年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其价值观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C.因为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烊”书店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D.这群怀揣着城市梦的农民工,难道就不会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找到立足之地来安放自己漂泊的身心吗?
5.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曾子烹彘、商鞅立木等都是古代关于“诚信”的故事。
B.通常的律诗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首尾联必对仗。
C.征蓬,即飘飞的蓬草,取其孤独漂泊无依之意,在古诗中往往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郦道元所撰写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6.下面是小语同学参观完渡江战役纪念馆后写下的心得体会,请你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都说_____________!是的,渡江战役的伟大精神将永远镌刻进我们民族的生命里,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里不断奋勇向前!
下面几句话是从文中横线处抽出来的,请你把它们放回原文中,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2分)
①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是老百姓撸起袖子干出来的
②改革开放的历史伟业,是亿万人民满怀热血与激情创造出来的
③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③②
7.根据原文默写(8分)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仍怜故乡水, 。(李白《渡荆门送别》)
(5)《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
(6)《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 , ,盖竹柏影也。
8.【新闻点击】请你给下面的消息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字数不超过20字)(3分)
本报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公平公正的考试原则,9月6日上午10点,复兴中学八年级召集各班学生代表于笃志楼前举行诚信考试宣誓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主要嘉宾有:八年级年级组长张南老师,副组长谭伟老师以及各班班主任。张组长热情洋溢的讲话拉开了宣誓活动序幕,她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勾画出最美的线条;随后,由年级学生会主席带领全体同学庄严宣誓,现场气氛庄重严肃,充分体现了同学们践行诚信考试的决心;最后,各嘉宾、同学在横幅上签名并留影纪念。
(通讯员:张卓 袁云涛)
20
阅读(46分)
名著阅读(7分)
9.这一颗“红星”,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他眼睛很大,目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总是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
(1)这颗“红星”指的是: (填写人名)
(2)选择最恰当的一句为这颗“红星”点赞,并结合原著中该人物事迹说明理由。
我选 句,点赞这颗“红星”,因为 。
A.天命之年圆夙愿,献身教育捧丹心 B.南昌举义惊寰宇,圣地联合慑敌魂
C.三度入狱不死心,两把菜刀闹革命 D.东北易帜金瓯整,平息中原战火烧
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①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②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①,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②迫隘③,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④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目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③……
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朱熹《百丈山记》,有删节)
【注释】①梁:桥。②卑庳(bì):低矮。③迫隘:狭窄。④罅:裂缝。
1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右俯绝壑”与“哀转久绝”“绝 多生怪柏”中“绝”的意思一致。
B.“自非亭午夜分”“自”意为“在”,“山之胜盖自此始”“自”意为“从”。
C.“乘奔御风”中“奔”名词活用作动词,此处指飞奔的快马。
D.“淙淙”“溅溅”“潺潺”都常常用来形容流水声。
1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三峡》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
B.《百丈山记》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条理清晰;状物写景细致生动,寓情于景。
C.郦道元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
D.《百丈山记》可作为导游文字,向未至山中者介绍此地有哪些典型胜景及游览路线。
12.【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独 夜 卧 其 上 则 枕 席 之 下 终 夕 潺 潺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①10月26日11时14分,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载有3名航天3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机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2023年度发射任务完美收官。
(《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7日)
材料二
飞天梦想再次从这里启航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出征记
①东风航天城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弱水河畔,载人航天发射塔巍然矗立,仿佛一尊钢铁巨人,环抱着神舟十七号船箭组合体。问天阁前,“再次出征、再夺胜利、再创辉煌”12个大字分外醒目。圆梦园广场上,旌旗招展,人们早早在此等为即将出征太空的3名航天员送行。
②10月26日8时24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举行。军乐队奏响《歌唱祖国》的乐曲,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迈着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南门走出,他们身着乳白色的航天服,挥手向大家问好。
③【A】翘首企盼的人群瞬间欢悦起来,他们呼喊着航天员的名字,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如潮般的掌声接连不断,“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的呼声一遍又一遍地响彻整个广场。
④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七号,从首次太空飞行到长期驻守空间站,20年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⑤出征前面对媒体记者,汤洪波表示无论是全社会的“航天热”,还是青少年的“航天梦”,都是国家富强、科技进步的重要象征。“想向上生长就要向下扎根,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你的每一分努力和付出,都会让你离梦想近一点、再近一点。青年朋友们,为了梦想,为了祖国,加油吧!”他饱含深情的话语,让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也如鼓点一样激励着每一位有志青年的心。
⑥时隔2年多,第二次出征太空的汤洪波已经成为神舟十七号任务的指令长。他坚定地走到话筒面前,行举手礼,铿锵有力地报告:“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汤洪波。”“航天员唐胜杰。”“航天员江新林。”
⑦“出发!”总指挥长下达了出征命令。
⑧现场送行的人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和鲜花,高举着给航天员加油鼓劲的标语条幅,目送3名航天员登车、向发射场驶进。3名航天员坐在车窗旁,不停地向人们招手致意。
⑨随后,出征车队抵达发射场。各个参试点位,科技人员严阵以待。
⑩【B】发射塔架缓缓张开环抱的“双臂”,神舟十七号船箭组合体的身姿雄壮挺拔,倚天而立。浩瀚宇宙正敞开怀抱,准备迎接3名航天员的到来。
“倒计时30分钟准备!”“15分钟准备!”
“5,4,3,2,1,点火!”11时14分,随着零号指挥员点火指令的下达,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和3名航天员直入苍穹!
(《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7日,有改动)
材料三
满怀信心 再次出发
——神舟十七航天员故事
①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驾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这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汤洪波的首次太空飞行,亲历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历史时刻。为了那一刻,他足足准备了11年。
②仅仅过了两年多,汤洪波将首次作为指令长,带领2名新航天驾驶员执行任务。见面会上记者问他为重返太空家园克服了哪些困难?汤洪波说:“为重返太空家园,我先后完成了身体、心理恢复,同步开展学习训练。我常常提醒自己,身体可以失重但心灵永远不能失重,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负时代、不负梦想。”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6日,有改动)
◎关注新闻体裁
15.阅读【材料】【材料二】完成任务。
(1)它们报道的共同事件是 。(2分)
(2)和消息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不同,通讯的语言更生动活泼,富有文采,请从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来印证。(4分)
我选择 句。原因: 。
◎总结采访秘籍
16.以上两家媒体都采访了神舟十七号飞船指令长汤洪波,请联系新闻中的采用内容推测采访问题,并总结采访秘籍。(4分)
材料二 材料三
采访对象 汤洪波,神舟十七号飞船指令长
采访问题 (1) 为重返太空家园,你克服了哪些困难?
采用内容 想向上生长就要向下扎根,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你的每一分努力和付出,都会让你离梦想近一点、再近一点。青年朋友们,为了梦想,为了祖国,加油吧! 为重返太空家园,我先后完成了身体、心理恢复,同步开展学习训练。我常提醒自己,身体可以失重但心灵永远不能失重,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负时代、不负梦想。
采访秘籍 (1)提问语言简洁清晰,少用长句与否定句。 (2)
◎拟写航天对联
7.小语写了一副对联,想把部分航天器的名称嵌入对联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嫦娥:中国探月卫星系列 鸿雁:全球低轨卫星通讯系统天宫:中国近地载人空间站 北斗:全球定位系统 天问:火星探测器 神舟:中国研制的宇宙飞船系列
上联:夸父追日, ① 指路,神舟游宇宙
下联:嫦娥探月, ② 传书,天问 ③
A.①北斗 ②鸿雁 ③赴星河 B.①鸿雁 ②北斗 ③赴星河
C.①鸿雁 ②北斗 ③踏云霄 D.①北斗 ②鸿雁 ③踏云霄
(四) 现代文阅读(14分)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蹚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淳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8.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3分)
晚开店→ → →收野栗→
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分)
21.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4分)
写作(50分)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其品格与精神,令我们心怀景仰之情。他们,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
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选择自己身边的一个人,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须在材料范围内;②力求写出自己的个性化经历和独特感悟;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考试范围:第一单元、第三单元(不含课外古诗词诵读))
1.B 2.C
【难度】0.94
【知识点】字音、字形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
浸润:jìn rùn,(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于固体表面。
追根溯源:zhuī gēn sù yuán,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遒劲:qiú jìng,雄健有力。
刚柔相济:gāng róu xiāng jì,意思是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
故选B。
2.本题考查字形。
相得益彰:xiāng dé yì zhāng,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镌刻:juān kè,雕刻。
初衷:chū zhōng,最初的心愿。
不辍:bù chuò,意思是不停止,继续不断。
故选C。
3.C
【难度】0.65
【知识点】成语和熟语
【详解】A.惟妙惟肖: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可以用来形容表演或者文字、书画作品等,但不能用来形容“绿皮火车3D模型”展示,使用不恰当;
B.巧妙绝伦:意思是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是褒义词,不能形容“偷盗时用的开锁技术”,使用不恰当;
C.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符合“济南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语境,使用恰当;
D.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往来不断,前后相接。不能形容“大雪簌簌”,使用不恰当;
故选C。
4.B
【难度】0.85
【知识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有误,搭配不当,“提升”与“勤劳和智慧”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弘扬”或“体现”;
C.有误,成分残缺,删去“因为”或“让”;
D.有误,否定不当,删去“不会”或“不希望”中的“不”;
故选B。
5.B
【难度】0.85
【知识点】文学常识综合、文化常识综合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通常的律诗每首八句,两句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故选B。
6.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通读全文可知,文段是围绕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展开的心得体会。文段先是描述了渡江战役纪念馆的外观,接着回忆渡江战役的场景。从逻辑顺序上看,横线处的句子应该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并且与后文“渡江战役的伟大精神将永远镌刻进我们民族的生命里,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里不断奋勇向前”相呼应。
③句“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与前文所描述的渡江战役紧密相关,应该紧跟在对渡江战役的回忆之后,作为对渡江战役胜利原因的总结,因此③句应放在前面;
①句“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是老百姓撸起袖子干出来的”在时间上晚于渡江战役,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体现,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建设国家过程中的拼搏精神,因此①句应放在③句的后面;
②句“改革开放的历史伟业,是亿万人民满怀热血与激情创造出来的”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更强调人民在新的历史阶段创造的伟大成就,应放在①句的后面;
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和文章的逻辑结构,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③①②;
故选B。
7. 山山唯落晖 晴川历历汉阳树 大漠孤烟直 万里送行舟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难度】0.94
【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晖、历历、孤、藻、荇。
8.示例:八年级举行诚信考试宣誓活动
【难度】0.85
【知识点】拟写新闻标题、导语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标题应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因为导语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所以可从导语中提炼标题。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公平公正的考试原则,9月6日上午10点,复兴中学八年级召集各班学生代表于笃志楼前举行诚信考试宣誓活动”,可以按照“对象+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据此可拟写标题为:八年级举行诚信考试宣誓活动。
9.(1)朱德
(2)B 他主动找寻党的足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组织参加南昌起义;他在井冈山上,与毛泽东同志会师,整编部队,推动革命,震慑敌人。
【难度】0.65
【知识点】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根据语段中的“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他眼睛很大,目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总是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可知,这一人物是朱德。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情节。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情节分析。
A.徐特立五十岁加入共产党,后来党把他派去俄国,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回国后,他闯破封锁,到了江西,不久就在翟秋白下面但任副教育人民委员,翟秋白遭难后,执行委员会任命徐特立继任。从此以后,他就以“教书先生老徐”著称。“天命之年”指的是五十岁,“献身教育捧丹心”概括了徐特立的事迹;
B.朱德1927年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4月率部万余人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随即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与毛泽东一起指挥部队多次战胜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贺龙,他出身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也是清朝的一个武官。他除了在军事方面以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知的人,很早便懂得革命的意义。参加共产党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他的部队失败后,和朱德转移到汕头,但又吃了败仗。他逃到香港,又偷愉去了上海,从那里化妆回了湖南。在湖南他用一把菜刀建立了一个苏区;
D.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并在东北各省同时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政治转向事件。这件事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上的统一,即“金瓯整”“平息中原战火烧”指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内战停止;
故选B句,因为朱德组织并参加了南昌起义,在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与毛泽东一起指挥部队多次战胜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导语】《三峡》和《百丈山记》分别由郦道元和朱熹所作,展现了不同的自然风光。《三峡》通过描绘其四季景象,尤其是夏季的险峻与秋冬的静美,充分展现了三峡的独特魅力,不仅使用了简练而精准的语言,还巧用动静结合的写法。《百丈山记》则通过具体的游览路线及景物描写,展示了百丈山的自然美景,内嵌情感寄托,条理清晰可见。两者都擅长通过精炼的文字把大自然的秀美与雄壮表现得淋漓尽致。
1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 “‘绝’的意思一致”的表述不正确。“右俯绝壑”句意: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绝:极深的。“哀转久绝”句意: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绝 多生怪柏”句意: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极高的。据此可知,“绝”的意思不一致;
B. “‘自非亭午夜分’‘自’意为‘在’”的表述不正确。“自非亭午夜分”句意: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自:如果;
C.“‘乘奔御风’中‘奔’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表述不正确。“乘奔御风”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奔:动词活用作名词,飞奔的快马。
故选D。
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 “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甲】文第③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知,春冬之时的三峡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这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动静结合的方法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无“侧面描写”的手法。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结合“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分析,“独夜卧其上”中省略了主语,“独”是状语,“夜”是时间词,“卧”是谓语,“其上”补充说明睡觉的处所,所以在“上”后应该停顿;“则枕席之下”也是一个表处所的词语,所以在“下”后面也要停顿;再结合句意“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可断句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句注意重点字词“素(白色的),湍(急流),回(回旋),倒(倒影)”要理解正确;
(2)句注意重点字词“皆(全,都),虽(即使),亭午(正午),暑气(热气)”要理解正确。
1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空:结合【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隐天蔽日”的“隐”“蔽”写出了群山的高峻、连绵的情形;
第二空:结合【甲】文第③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林寒涧肃”是指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营造了三峡秋天的凄凉肃杀的氛围;
第三空:结合【乙】文第②段“皆苍藤古木”“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可知,作者描绘了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从高处流下来的清澈见底的涧水,寺院的小屋,夜间潺潺的流水声等,突出了景物幽静、清幽的特点;
第四空:结合【乙】文第③段“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可知,作者认为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结合前文第①段“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第②段“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独其西阁为胜”可知,作者已经描绘了石磴、小涧、寺院大门、西阁的景象,故第③段描写的主要景物可能为石台、瀑布。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只有西阁美好。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像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西阁坐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
……
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
15.(1)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示例1:A句 场景描写,通过动作、语言,写出三名航天员出现时,人们激动欢跃的心情和热闹的场景。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示例2:B句 拟人手法,地写出点火发射前神舟十七剑指苍穹的雄姿,给人神圣庄严感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任选一句,分析通讯语言的形象性即可) 16. 在即将执行飞行任务之前,您有什么建议给广大青少年? 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或提问时,关注采访对象身份,让对方有话可说;围绕采访目的设置采访问题等。 17.A
【难度】0.15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
【解析】15.(1)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概括。
从【材料一】中“10月26日11时14分,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可知,这句话直接描述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时间、地点、任务内容以及最终结果。它清晰地指出,经过精准的发射过程,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地进入了预定轨道,完成了预定的发射任务。
从【材料二】中第 段“11时14分,随着零号指挥员点火指令的下达,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和3名航天员直入苍穹!”可知,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发射时的激动人心时刻,通过“托举”和“直入苍穹”等词汇,形象地展现了火箭升空的壮观景象,进一步强调了发射的成功。
综合这两篇材料中的原文句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从发射任务的完成,还是从发射过程的描述,两篇材料都在报道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一事件。由此可以概括他们报道的共同事件是: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A句:该句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刻画,将现场人们激动欢悦的心情和热闹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翘首企盼”,当航天员出现时瞬间“欢悦起来”,他们的动作——呼喊、挥舞,以及现场的氛围——掌声如潮、呼声不断,都被精准捕捉并生动呈现。这种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更能深切感受到人们的激动和喜悦,体现了通讯语言的生动性和文采。
B句:该句运用拟人手法,将发射塔架和神舟十七号船箭组合体赋予人性化的特点,使得它们仿佛具有了情感和动作。发射塔架“缓缓张开环抱的‘双臂’”,神舟十七号则“身姿雄壮挺拔,倚天而立”,这种描写不仅突出了神舟十七号的威武之势,更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其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这种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通讯语言的活泼性,更通过富有文采的表达,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16.(1)本题考查拟写采访词。题干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二,为神舟十七号飞船指令长汤洪波拟写采访问题。材料二主要描述了汤洪波等航天员出征前的准备情况、出征仪式上的场景以及汤洪波的表态,这些内容为我们提供了采访问题的方向。
示例:汤指令长,作为神舟十七号飞船的指令长,您出征前的准备过程是怎样的?
分析:在出征仪式上,您的心情和期待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关联到材料二的内容,询问了汤洪波出征前的准备情况和出征仪式上的感受,既符合题干要求,又能够深入挖掘汤洪波的内心世界和背后的故事。同时,问题简洁明了,没有超出50字的字数限制,符合题干的要求。
(2)总结采访的方法。题干要求编写一个关于采访的秘籍,其中第一条已经给出,即“提问语言简洁清晰,少用长句与否定句”,接下来需要补充第二条秘籍。这意味着第二条秘籍需要言简意赅,既要提供有效的采访技巧,又要符合字数的限制。
示例:问题设计应富有层次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尊重采访对象,保持耐心倾听,捕捉关键信息。
17.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小语想将对联中嵌入航天器的名称,需要考虑到每个航天器的功能、任务以及在中国航天史中的地位。根据提供的航天器名称和它们的含义,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①处应填写一个为飞船提供指引或定位作用的航天器。从选项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斗”是全球定位系统,可以为神舟飞船提供定位与导航服务,而“鸿雁”是全球低轨卫星通讯系统,主要负责通讯功能。因此,①处应填写“北斗”。
②处需要填写一个与“传书”相匹配的航天器。考虑到“鸿雁”是通讯系统,它更符合“传书”的意涵,所以②处应填写“鸿雁”。
③处需要与“天问”火星探测器相对应。天问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火星,因此这里的表述需要体现出探索或旅行的意味。“赴星河”比“踏云霄”更符合探索宇宙、穿越星河的意境。所以,③处应填写“赴星河”。
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的对联选项应为:上联:夸父追日,北斗指路,神舟游宇宙下联:嫦娥探月,鸿雁传书,天问赴星河。
故选A。
18.挑坏栗 炒香栗 助学子
19.动作描写。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
20.“悄悄”一词写出老汪乐于助人不留名,表现老汪的善良和爱心。
21.老汪是一个技艺娴熟、纯朴善良和富有爱心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