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庭中有奇树 课件(共57张PPT)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庭中有奇树 课件(共57张PPT)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 庭中有奇树
★ 龟虽寿
★ 赠从弟
★ 梁甫行
第三单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导入新课
陆机在《文赋》中有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啊,人,生于天地,长于自然,没有什么比四时变化,缤纷万物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致与感动了,正所谓“少女怀春,壮士悲秋”。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一个千年前的庭院,看到一棵枝繁叶茂花香馥郁的奇树,以及一个默默无言素手摘花的庭中人。她是谁?她为何而摘花?她又为何而久久地伫立,默默无言?
作品简介
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
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的律诗、绝句、词、曲等称为近体诗。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为古体诗。
诗歌分类
吟诵诗歌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huā
wèì
xīn
释读诗歌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庭院中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
攀引枝条采摘树上的花朵,将要把它赠予我思念的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可是天遥地远不能送达给他。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因别离太久,想借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奇树:佳美、珍贵的树。
滋:繁盛。
华:同“花”。
攀条:攀引枝条。
荣:花。
遗:给予,馈赠。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馨:香气。
莫:没法。
盈:充满。
致:送达。
之:思念的人。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别:离别。
经时:历时很久。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请同学们阅读注释1,了解《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也不是一时一人之作,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这组古诗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叶和花,描绘出叶绿花盛、春意盎然的景象。
“庭中”暗示此景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在深闺,是一首表现思夫的闺怨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第三、四句写主人公的活动,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本是春日佳景,却一人独赏,反动思念之情。于是,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
花中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对远行人的思念。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第五、六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盈”字有何表达效果?
五、六句描绘了一幅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盈袖的画面。一个“盈”字暗示女主人公执花伫立良久。此花若能寄到,也是一种安慰,然而天长地远,相思何处可达?花香盈袖而不自知的画面传达出深深的思念。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如何理最后两句?
最后两句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卒章显志。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此花虽美,却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添思念之苦。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一方庭院,一树繁华,一人孤寂。一个深闺女子的寂寞小宇宙,时空被压缩又被无限放大,别情被割裂,思念也在花开花落间疯长。
表面上确是静水流深,克制而内敛。可终究是以花怀人无处寄,万里相思终悲情。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庭中有奇树
发华滋
折其荣
莫致之
感别离
思念、孤寂
景:叶花繁盛
人:孤寂惆怅
课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只要留心,身边处处皆风景。即便徘徊在僻静的庭院中,我们也可以惊奇地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的春日佳景。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3)《庭中有奇树》中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心中愁苦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庭中有奇树》中以女主人公的自我宽慰之语点明诗歌主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课堂练习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诗歌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庭院中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三、四句写思妇攀折繁花欲寄亲人,表现其对远行人的思念。
“盈”意为“满”,从正面写出主人公在庭院中的站立时间之久。
七、八句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点明了全诗主题。
C
【解析】C项,“正面”的表述有误,应为“侧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龟虽寿
曹操
导入新课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诵读诗歌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suō

释读诗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意: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腾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诗意:年老的千里马卧在马槽里,但志向仍然是驰骋千里。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到了晚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不会停止。
释读诗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诗意:庆幸极了,写下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龟虽寿》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你知道其创作背景吗?
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
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
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
诗歌开篇起兴,以神龟、腾蛇为喻,有何用意?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前四句采用起兴手法,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生命有限,说明了生老病死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其实这并非诗人在感慨人生苦短,而是希望自己能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如何理解5至8句所传达的情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衰老的骏马,还有奔驰千里的志向;年迈的志士,尚有未曾泯灭的雄心。
该诗写作时曹操已经53岁,诗人以“老骥”自比,抒发自己虽到暮年,仍要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情怀。
如何理解诗歌第9至12句的内涵?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
这几句呼应开头四句,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壮怀激烈的高唱回到哲理的思辨,表现了诗人乐观奋发、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曹操经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十三岁,五月,北伐乌丸(乌桓)。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五十四岁,七月,南征刘表;十二月,被周刘联军击破。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五十七岁,七月,西征关中马超等部联军。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五十八岁,十月,南征孙权。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十九岁,正月,班师。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六十岁,七月,南征孙权。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六十一岁,三月,西征汉中张鲁。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六十二岁,十月,南征孙权。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六十三岁,三月,班师。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十四岁,七月,刘备自蜀中北伐汉中,曹操率军至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六十五岁,三月,进攻汉中;十月,率军南下救援曹仁。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六十六岁,正月,曹操逝世,谥号为“武”。
赏读诗歌
收获感悟
曹操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你觉得曹操得到生命的永恒了吗
肉体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一生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他的文学创作更是让他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赏读诗歌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它。
——罗曼·罗兰
课堂总结
人的生命本身是有限的,在无垠的宇宙和无限的时间面前我们显得无比渺小,这是生命的悲凉之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所迸发出来的人类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和蓬勃的生命力量却可以超越时空。
事实上,正因为生命终有尽头,正因为我们终将失去我们的生命,我们才更要珍惜生命,更要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之中,去体会生活的诸般滋味,让有限的生命变得不同凡响。
板书设计
龟虽寿
曹操
神龟 腾蛇——生命有限
老骥 烈士——继续奋斗
盈缩 养怡——延年益寿
老当益壮
积极进取
课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龟虽寿》中说明生老病死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赠从弟(其二)
刘桢
写作背景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蘋(pín)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诵读诗歌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zhēn

jìng
níng
释读诗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多么猛烈,而松枝是多么刚劲!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亭亭:挺拔的样子。
惨凄:严酷,凛冽。
诗意:任它满天冰霜严酷,松树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严寒?(是因为)松柏天生有耐寒的本性!
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凝寒,严寒。
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一何:多么。
看“松”
诗中有哪些写松的句子?结合诗句,谈一谈诗人对松有怎样的印象?
从“ ”(词句)中,我看到了 的松。
亭亭山上松 松枝一何劲
终岁常端正 松柏有本性
感知形象
高耸挺拔 坚韧有力 端庄刚正
诗歌一、二句描写松柏在狂风中挺立的景象。请品析叠词“亭亭”“瑟瑟”的妙处。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亭亭”写出松的坚毅、傲岸;“瑟瑟”模拟刺骨风声,写出风的萧瑟、凄冷。
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于对比中表现青松的傲骨。叠词的使用增添了形象感和韵律美。
诗歌第三、四句连用两个“一何”的表达作用。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一何”是“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两字,于对比中突出风之大和松之韧,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冰霜正惨凄”是对松的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通过残酷的冰雪环境的描写,再一次衬托了松柏不畏严寒的精神与高尚纯洁的傲骨。
请赏析最后两句。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松柏没有遭受严寒?是因为它有耐寒的本性。
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高洁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予了无限期望。
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诗中却着力突出松柏这一形象,你认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属于哪种写法?
刘桢“本不期于咏物”,而在于“赠”人。一诗一咏,诗面上看似处处咏物,其精光射处,却都与从弟相关:从弟出身寒门,又身罹乱世,诗人即以松柏之抗凝寒为喻,勉其常怀坚贞之节,寄托了诗人对从弟的深情勉励和殷殷期望。 ——节选自《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诗人以松柏为喻,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自勉并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课堂总结
动乱之中,祸福难料,生死难测,生命或许瞬息之间便会被摧折。面对坎坷的人生,刘桢的本性是活好自己,活出精彩,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风霜越狠,他越是傲然挺立,从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他有悲悯之心,有济世情怀,表现出乱世文人的精神追求和铮铮傲骨。读《赠从弟》,我们也应像他一样做一棵“挺立不倒的松”,做一个肃然挺拔的人,做一个坚贞自守的人,做一个慷慨磊落的人。
板书设计
赠从弟(其二)


托物言志


衬托(或对比)
课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刘桢《赠从弟》(其二)中,作者以“岂不罹凝寒?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志向之坚贞。
(2)万物有节,生命有节。做人当如刘桢《赠从弟》(其二)中的松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严寒而不凋不倒。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松柏有本性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象征手法。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诗人坚贞自守的志向及对堂弟的勉励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梁甫行
曹植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建安文学”领袖人物,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曹植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清朝诗人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写作背景
曹丕即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海边。他在自己艰难不幸的生存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诗题解读
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古时死人从葬的地方。
行:古代诗歌体裁之一,音韵、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富于变化,通常“歌”“行”“歌行”命名,如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等。
梁甫行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shū

诵读诗歌
xiāo
zāi
释读诗歌
诗意: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
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阻之地。
简陋的房屋多么荒凉,狐狸野兔在房屋里自在地行走。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赏读诗歌
质疑探究
诗的前两句“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写自然环境的不同,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比兴,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海边贫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突出沿海地区生存环境的恶劣。
赏读诗歌
质疑探究
曹植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哪几句写了诗写了曹植在海边看到的?请结合句子赏析。
写老百姓寄居草野,流离失所。
“剧”是“艰难”的意思,直言海边的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现状,抒发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赏读诗歌
曹植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哪几句写了诗写了曹植在海边看到的?请结合句子赏析。
写老百姓不得不混迹山林,如同禽兽一般毫无尊严可言。
“依”写出了难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抒发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赏读诗歌
质疑探究
曹植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哪几句写了诗写了曹植在海边看到的?请结合句子赏析。
写家园荒芜破败,狐兔遍地走,却无人烟。
侧面描写,借狐兔出没来侧面表现家园的荒芜破败,表现海边人民生活环境的困苦与凄楚。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赏读诗歌
质疑探究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描: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课堂总结
曹植用诗歌记录了时代的苦难与伤痛,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乱世之中百姓挣扎求生的艰难,也深切感受到乱世中怀抱济世之志的文人内心的激愤与悲悯,但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他那无能为力的痛楚。
板书设计
梁甫行
曹植
环境恶劣
寄身草野
禽兽无别
狐兔翔宇
同情百姓
正面
侧面


怜悯激愤
济世情怀
课堂练习
1.理解性默写。
(1)曹植《梁甫行》中如实记录妇孺流离失所,只好逃到荒山野岭中艰难度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甫行》中通过对狐狸、兔子的描写,表现边地人民生存环境蛮荒恶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课堂练习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自然现象,以“各”“殊”来说明各地的天气情况存在很大
的差别。
B.三、四句揭示了“边海民”生活现状的悲惨,为了逃避战乱,只能寄身
于草野之中。
C.五、六句刻画了“妻子”的形态及其行止的敏捷,赞扬了“边海民”的
适应能力很强。
D.七、八句以柴门萧条与狐兔盛行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底层人民流离失所
的同情。
C
【解析】C项理解错误。五、六句意思是“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阻之地”,表现了边地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现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