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短歌行》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导 入
曹操人物评价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邵
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周瑜
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裴松之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戏曲舞台形象
思考:
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一致?
壹·解 题
诗歌发展史
古体诗
近体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诗
绝句:五言、七言
律诗:五言、七言
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五四
唐代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元曲
现代新诗
宋词


(不受格律束缚)
(受格律束缚)
全盛于宋代
元代成就最高
诗歌从体裁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歌”和“行”分开都可以看做是“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此外还有:谣、辞、操、弄、咏等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题目解读
行:古代诗歌体裁
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这是曹操借用乐府之名创作的诗歌,类似我们今天说借用某一个曲子,然后重新写词,变成一首新歌一样。
汉乐府,汉族民歌音乐。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汉乐府曲调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声的长短而言, 本诗是曹操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古代诗歌体裁, 乐府诗, “行”是乐曲的意思,可配乐歌唱。
“短歌”
长歌的特点:热烈奔放
短歌的特点:节奏短促,低音短唱,抒发内心忧愁苦闷。
题目解读
歌行体,其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文学知识
乐府
《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秦中吟》《白头吟》  
《李凭箜篌引》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歌行是乐府诗的一种
除了歌、行,还有吟、曲、引等,也是乐府诗。
《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贰·知人论世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A (丞相):北方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
B (统帅):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杀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宗、走赤壁、克马超、收张鲁、封魏王。
C (诗歌领袖):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代表作品有《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图为饰演曹操的演员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指汉末建安至魏初的文学,以诗歌成就最高。代表作家:“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
他们的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著称。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国家统一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将这种鲜明的特色称作“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3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短歌行》。
叁·整体感知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jīn
wèi
yōu
duō


yàn


听朗诵
押韵特点:①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以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②每一组基本上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似的韵,第三句不押韵。
这首诗歌中的诗眼是哪个字?
诗眼: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
文本研读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研读文本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译文】(我)一边喝酒,一边唱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多少!人生好比早晨的露水,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心中的忧思令人难忘。用什么东西来解除忧愁?只有美酒(才能让我解脱)。
当:对。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这是慨叹人生短暂。
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当以,没有实义。
何以:以何,用什么。宾语前置。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理解第1层
一忧:人生苦短
1、文章一、二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何为“借代“
定义: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1.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1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1.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1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1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⑥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指“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⑦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何为“借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理解第2层
“青青”二句: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子,对对方的尊称。衿,衣领。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
“呦呦”二句:语出《诗经·小雅·鹿鸣》。苹,艾蒿。《鹿鸣》是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译文】那些有学问的人,使我心中的思慕之情连绵不断。只是为了你们的缘故,令我沉思吟味至今。群鹿呦呦鸣叫,呼唤同伴共食艾蒿。我如果得到了嘉宾,定当奏瑟吹笙隆重款待。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从而表达了自己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
1、三、四章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典。直接体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希望贤才能够主动投奔他,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思慕贤才
思慕情人
1、三、四章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自《诗经·小雅·鹿鸣》
原句体现了鼓瑟吹笙宴请宾客的互敬互融之情状。曹操借用这些诗句,表达了自己礼遇贤才的态度,意在告诉贤才们,只要你们到他这里来,他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营造了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表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礼遇贤才
尊重贤才
用典/用事
事典:
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语典:
是指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按形式分:
(1)明用典
(2)暗用典(多指语典)
按用典目的分:
(1)正用典
(表意与典故意一致)
(2)反用典
(表意与典故意相反)
知识链接——用典
效果:使用典故,可以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掇:拾取,摘取。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探望。
契阔谈讌: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讌,同“宴”
【译文】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我的忧愁来自心中,至今不能断绝。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探望。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心中惦念着往日的情谊。
理解第2层
1、如何理解“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一二章。“越陌度阡”四句呼应三四章,仍是想象贤才归依时的欢快场面。
二忧:贤才难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理解第3层
【三匝:三周。匝,周,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是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厌,满足。周公吐哺: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
【译文】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高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高度,大海不会满足自己的深度。我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衷心归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理解第3层
明确:“乌鹊南飞”喻人才南流,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这四句流露出诗人对人才的渴望,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理解第3层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意思是周公(为了接见士子)吐出嘴里咀嚼着的食物,天下都归顺周公。
(2)运用用典的手法,诗人自比周公,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表达诗人渴望多纳贤才,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与前文忧人才不够用照应)
志:一统天下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势解》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原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无论治国还是治学,都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曹操化用了这几句,说明自己渴望广纳贤才,多多益善。
三忧:功业未就
技巧总结
①比喻
朝露
人生短暂
明月不可掇
贤才难得
乌鹊南飞
贤才彷徨、无所依托的处境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暗喻自己胸怀宽广、唯才是用
②引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求贤若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尊重贤才
③借代
杜康

子衿
情人/人才
④用典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达自己愿以周公为榜样,虚心地接待人才,
以求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胸怀宽广
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
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读完全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曹操?
曹操——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
1、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
2、有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
3、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人物形象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功业未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统一天下
课堂板书总结
短歌行
求贤歌
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英雄的慷慨悲歌
总结
慷慨悲凉的体现:
(1)从内容上看:人生苦短、功业未就、人才难觅
(2)从情感上看:对人才的忧思迎盼、忧人生、忧功业、忧天下
(3)从手法上看:用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几句诗可以说是曹操人才观最重要的体现。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对人才更是极端渴望。曹操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才。唯才是举,既是他爱才的天性,更是三分天下的形势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曹操尊重人才,不苛求,不求全责备,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许褚;或冲着他的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如满宠、董昭;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如张辽、张郃;或从行伍之中提拔上来,如于禁、乐进。试想,如果曹操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会有如此多的人才追随于他
[应用角度] 爱才、胸怀、气度等。
写作素材积累
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座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阡来归。
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 你行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心里悲恸,“念之断人肠”;你东临碣石观沧海时,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横槊,旋即生发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骚独领;你挥洒笔墨,笑傲文坛。你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风流潇洒!马背上,勒缰援须,豪情满腔,又在酝酿新的诗篇!
[运用范例]
随堂练习
下列对《短歌行》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开头四句忧叹人生苦短,看上去是要人们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实则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余年渐少而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出时不我待的急迫之情。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承接前句而来,其中“君”不再指称一个具体的人,泛指曹操心目中的贤才;“沉吟”沉思,深思,指对贤才的思念与渴慕。
C.“越陌度阡”四句,实写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举杯畅谈不忘旧谊,因贤才既得而喜不自胜,感情由忧转喜。
D. 全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写忧思,无处不在,难以排解,引人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博大胸怀。
解析:“实写”“贤才既得”错误,“越陌度阡”四句是诗人想象贤才来归、主客畅谈的情形,为虚写。
C
诗句理解
1、诗中哪两句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谴?
2、曹操在诗中哪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3、曹操在诗中借用《管子.形势解》的典故,用比喻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4、曹操在诗中写彼此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诉说往日情谊的句子是?
5、诗中的哪两句诗曹操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宽广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词句解释
杜康 青衿 苹 掇 契阔 匝 厌
契阔谈讌:讌,同“宴”,宴会
(通假字)
何以解忧:
宾语前置句,即“以何解忧”
古今异义词
明明如月
古:月亮明亮的样子
今:副词,表示果然如此
人生几何
古:多少
今: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
枉用相存
古:问候、探望
今:存在、生存
沉吟至今
古:思念和倾慕贤人
今:低声吟咏
词类活用
1、对酒当歌
2、鼓瑟吹笙
3、乌鹊南飞
指的是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歌:听歌,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演奏,名词活用作动词
南:向南方,名词活用作状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