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登 高
-----杜甫
1、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2、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营造的浓郁悲凉的意境。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
同样远离家乡,同样的重阳节,老年杜甫又会写出怎样的诗篇?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创作背景
一、情景导学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其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淡,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品有《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诗,皆为人传诵。
 
题目解说
“登高”,登到高处,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题目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
层次结构
全诗共分为两层:
第1层(第1~4句)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第2层(第5~8句)
后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景色,表达了其内心的情感。
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中心思想
朗读感知
(注意朗读字音、语速、语调和节奏 ,把握情感基调)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共写了哪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 天 猿啸 渚 沙 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回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我什么感觉?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我什么感觉?
急风,使人感到寒冷。身体的,心灵的。
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清沙白,冷色调,给人寥落凄凉、伤感渺茫的感觉。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风
高天
哀猿
飞鸟
凄冷(心灵的)
人渺小、孤单
悲凉
孤独无依 倦飞欲还
意境:雄浑高远 肃杀凄凉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清沙白
冷色调
  诗人对于落叶与长江的描写,给我一种怎样的感受?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落木萧萧: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秋末岁将尽,人亦白发生,会加重乡愁,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长江悠悠不尽,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把上下两句意思联系起来看,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一仰一俯,对比、衬托。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
长江
对比
衬托
既让人在肃杀苍凉中感到意境开阔幽远,气势雄浑。 也让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生命的晚秋
短暂
无穷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什么叫登台? 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
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作客登台。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杜甫写这首诗时已是已是漂泊第八个年头,已55岁,距离去世仅余三年。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本联体现了杜甫心中的哪些悲意呢?
忧思沉郁“杜甫心”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 罗大经
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苦,是什么意思?
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悔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
苦,极度,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怎样的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极恨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是国家艰难,是连年的战乱,还有个人艰难。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晚年),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这艰难更有自己艰难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杜甫十分喜欢喝酒,为什么他把酒戒了呢?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百年多病”,他因病因穷困,戒了酒。
在古代中国,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借酒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不能喝酒,这愁闷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进一步,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杜甫连自己的酒也戒了,可以看出他的痛苦、苦闷、郁闷、悲怆的情绪是多么地深刻!
这苦闷不仅来自于个人,也来自于家庭,国家。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总结:诗人为何而悲?
离乡万里、漂泊已久,
人到暮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国家多难,
壮志未酬,被迫戒酒,
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忧国伤怀
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
——让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1)体现在内容上
(2)体现在意境上
(3)体现在情感上
(4)体现在音调上
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义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见相融。
写 景
抒 情
首联
仰观 高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颔联
仰观 无边落木
俯察 不尽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三、构建生成
哀景
悲情




忧国忧民
情景交融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来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艺术特色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艺术特色
3.对仗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
全诗八句背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给人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韵调优美,便于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情感。
艺术特色
1.根据提示填写句子。
(1)《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写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道出了郁积诗人心中的身世之苦和家国之恨,表达了无限悲凉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试牛刀
无边落木萧箫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鬂
潦倒新停浊酒杯
2.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分明怨恨曲中论
小试牛刀
D
3.下面的诗句都有“清猿”意象,它们所含的意蕴与《登高》首联中“猿啸”相近的一项是( )
A.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潇清猿啼。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王昌龄《送张四》)
C.清猿幽鸟遥相叫,数笔湖山又夕阳。
(林逋《湖山小隐二首(其一)》)
D.野鹤避人巢古木,清猿乘月啸寒岩。
(张耒《和柳郎中舒州潜庵二首(其一)》)
小试牛刀
B
4.下列对杜甫《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中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之叹,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观照现实的结果。
小试牛刀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