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数学复习策略思考近几年中考试题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了“重视基础、关注思想、加强应用、发展能力”的中考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有序的开展复习工作。一、中考数学考试方向(一)准确把握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从知识点上看,在命题方向上,没有太多的起伏;从内容上看,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并不放在对概念、性质的记忆上,而是对概念、性质的理解与运用上,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数学的妙趣。(二)着重考查学生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数学能力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主要表现为数学的思想方法。其中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几乎是历年中考试卷考查的重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1)分类讨论思想:当面临的问题不宜用统一方法处理时,就得把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再把结论汇总,得出问题的答案。例如:今年中考数学题对分类讨论思想特别重视, 2)“化归”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总的指导思想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化归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指将数量与图形结合起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具有直观形象。 4)方程与函数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就是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过适当的数学变化和构造,建立方程或函数关系,运用方程或函数的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关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运用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四)注重数学活动过程的考查这几年不仅关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关注对他们数学活动过程的评价;不仅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还关注他们在一般性思维方法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尤其是注重对学生探索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不仅关注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要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潜力的开发与提高。二 复习策略(一) 调整备考状态和心态1、教师心态和状态 教师的状态和心态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学生,要让学生紧起来,首先教师要先紧起来,不骄不躁,永不放弃。用我们的激情点燃学生奋斗的勇气。责任意识:作为老师我们不是无所不能,但却能尽己所能去帮助每一个学生,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用我们的精神来鼓舞学生的斗志,尤其是后进生。 质量意识:作为教师付出的往往不等于所收获的,所以我们力求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付出的每一分力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有用功。 关爱意识:每一棵小草都有它生存的权利,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进取的一面。阳光奋力穿过云层,总会留下动人的温暖。此时此刻只要我们关爱学生多一分,他们就会热爱数学多一分。即使成绩再差的学生,也能把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穿越云层,释放异彩。 2、学生心态和状态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学生将出现四种不同的心态,这直接导致他们的备考状态各不相同,这四种心态是:(1)绝望心态。认为升考无望,破罐子破摔,彻底放弃。此时,作为教师应让这一类学生明白一种人生态度:不到最后关头,决不放弃。(2)焦躁心态。由于面临中考这一个人生第一个重要分岔口,患得患失,既想学好,又怕学不好,中考成绩不理想,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导致这类学生虽然付出很多,但效率低下,成效不高。甚至最终可能会心态失衡。我们教师要让他们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抛开包袱,轻松上路。(3)平和心态。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良好,准备充分,对自己充满信心,心态平和。但这类学生所占比例非常少。(4)骄纵心态。还有部分学生成绩不错,认为升考没有问题,或者是没有太高的目标,太过放松,甚至于骄傲大意,对复习冲刺不放在心上,往往会在中考中大意失荆州。对这类学生需随时提醒,随时敲警钟。(二)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避免复习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今年中考提前,时间比较紧张,我认为中考的数学复习可考虑分三轮进行。每个阶段的复习都必须明确: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等问题。 第一轮,基础知识系统复习。1、复习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复习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尽管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许多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所以在复习的第一阶段,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蓝本进行基础知识复习。 2、复习时要构建知识网络。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己汇制出知识网络图,然后让学生比着网络图,去记忆,去复习,致使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把握不牢,容易遗忘。为此,建议教师可在课堂上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恰当的引导,由学生自己或小组讨论来完成知识块的汇总,培养学生的归纳、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理解到位,掌握牢固,不易遗忘。3、教师要通过典型的例、习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例、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 4、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处理单元知识,复习进度要适当,注重复习效果的反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到边到沿,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做到细中加细,稳扎稳打,夯实基础。保证通过本轮复习,使每一位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都获得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体会到复习乐趣,成功的喜悦,不让每一个学生落伍。5、部分教师追求题量,而不追求质量;以题论题,而不是以题论法;满足于解题后对一下答案,忽视解题规律的总结,使学生盲目训练,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却效果不佳。建议教师让学生在本轮复习中用好一本资料,对知识既不拔高,也不降低,难度适宜。让学生参与解题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迪思维,点拔要害,重在基础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置学生于题海中去。6、要定期检测,及时反馈。练习要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不能盲目的加大练习量。要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轮专题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线结合,交织成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应用化,对一轮复习中的内容进行延伸、拔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与现实的联系,突出中考重点内容,突破中考难点内容,以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为第三轮复习的综合拉练做好准备。 “专题复习”可按照中考题型分为“填空、选择专题”、“规律性专题”、“探索性专题”、“阅读材料专题”、“开放性专题”等。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应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就中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一些资料,进行专项训练:①实际应用型问题;②突出科技发展、信息资源的转化的图表信息题;③体现自学能力考查的阅读理解题;④考查学生应变能力的图形变化题、开放性试题;⑤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归纳猜想、操作探究性试题等。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个侧面去展开,并将近几年中考题按以上专题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真正把握其命题方向和规律,然后制定应试对策。初步形成应试技巧,为下一步的“强化训练”复习打下坚实基础。(1)重视通性通法,注重“变式”训练.复习时,要让学生熟练掌握通性通法,并能灵活运用,而对那些使用面窄、局限性大的特殊技巧应予以淡化.课堂上要将问题灵活变式,拓展提升,而不是原地踏步地强化,否则会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2)在教学准备中要以集体备课为核心,依靠大家的智慧,集思广义,以保证专题知识的全面性、新颖性、创造性。 (3)专题的知识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4)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此阶段的复习也要注重复习效果的反馈,搞好评价。做到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同时,在此过程中穿插1-2次模拟考试,体现专题与综合的相互统一。第三轮,综合训练(模拟练习)。 这一阶段,通过做题,强化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注意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教师应通过讲评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1)从往年中考卷中选题,编制与中考数学试题完全接轨的、符合新课程标准及命题特点和规律的、高质量的模拟试卷进行训练.()每份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要及时批改,重点讲评,讲解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问题,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去体会,感悟概念、定理和规律。对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要指导学生进行回味练习,扫清盲点,帮助学生对以前做错和容易错的题目进行最后一遍清扫。在复习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中考要求答题,按标准格式答题,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对于试卷的错误要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并对每次训练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既可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又可积累考试经验,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3)结合教材的相关题目及课标要求、中考试题特点自编几套高质量的试题。可考虑严格按照中考要求来进行考试,让学生提前感受中考考场气氛,适应这种规格的考试,增前他们考试的心理素质。 (三)教会学生掌握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果 1、教会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要过多地依赖同学和老师。千万不能一遇到不会做的题就请教同学和老师,应给足自己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老师讲的题、与同学讨论的题易忘,自己做的题、特别是做错后改正过来的题便不易忘记。 2、精选精练反思提高:学数学要做一定量的习题,而且要追求做题的质量。要精选精做,讲效果。对于老师精心组合的题、自己平时害怕的题、容易出错的题要精做,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触类旁通。要让学生静下心来,通过学习回忆,从中悟出规律来。有所思,有所悟,便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便能悟出道理、悟出规律、悟出灵感。 3、建备忘录:让学生给自己准备一个记录本,对一些典型题解、疑难、易错和易忘问题以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等,随时记录,以备在日常学习中加以解决。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错误,使自己的弱项变为强项,劣势变为优势。 4、要注意体会、归纳题目中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中考数学试题特别重视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初中数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观察法等;数学思想有: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等。在中考数学复习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有效地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同时要求学生不要只顾解题,要注意体会、归纳题目中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5、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兴趣。教师要从讲课复习、做练习(试题)、改正试卷、小结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量力而行,合理利用时间,发挥学习效能。使学生学习得法,增强自信,培养兴趣,做到事半功倍。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考前复习工作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标,掌握考试方向,了解学生复习情况,不断地调整复习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五、调整身心,掌握应试技巧 相信大家对“中考”这个话题都不陌生,但同时,大部分应届初三毕业生及其家长又都是头一回切身体验到这一问题。身临其境,平和的心态是否能够一如既往?冷静的思考是否可以继续保持?面对“中考倒计时”,面对眼花缭乱的诸多“考前复习建议”,你还能否“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吗?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出色的解题能力,还取决于考前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临场发挥。 (1) 指导学生考前半个月不要把大量精力放在做模拟试卷上,要看练结合。这里所说的“看”主要指看过去做错的题,在看的过程中随时记录一些感想、体会,思考自己当初出现问题的原因,这时,学生平时学习中建立的备忘录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必要的时候还要回归课本,澄清一些概念。 (2)指导学生在休息好的基础上,抽点时间结合学业考试指导丛书,把初中教材象看电影一样在脑海里“过一遍”。在临考前几天,考生不要再做难题,最好做一定量的中、低挡题,以达到熟练基本方法和典型问题的目的,也有利于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解题状态。 (3) 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般说来,考试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能让试题的难度、分量、熟悉程度影响自己的情绪,力争让会做的题不扣分,不会做的题尽量得分。要认真、仔细读题、审题,细心算题,规范答题。要善于给自己减轻压力,考试题目对你难,对别人更难。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也是一门学问,答题顺序、审题方式、遇到难题时的处理等,都大有讲究,如何掌握这方面的技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记忆力、理解力、分析综合力融为一体,对提高考试成绩将产生直接影响。 中考虽然迫在眉睫,只要复习贴近课程标准、教材和学业考试指导丛书,结合学生的实际,冲刺复习就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