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归园田居 (其一)》
假如你生活在古代,你三岁了,父母要把你送学堂读书,你去还是不去?
你不去读书,闲逛长大,目不识丁,田间劳作有你的身影,街上商贩有你的吆喝……
你去读书,努力上进, 饱读诗书,可能郁郁不得志,穷困书生一个,可能参加科举成功,成为一方父母官,或称为朝廷中流砥柱……
穿越时空
擅长逢迎拍马的你,官官相护,为官唯权、唯利是图,贪污受贿,恃强凌弱,百姓苦不堪言,咔嚓,人头落地……
你清正廉洁,不谄媚逢迎,不向权贵低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在官场里你格格不入,其他人对你不满,孤立你,诬赖你,你非常痛苦……
这时,你是继续在宦海里浮沉,还是选择辞官归隐?
陶渊明选择辞官,回归田园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深入探究,体悟诗人情怀。
赏析诗歌,掌握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今存诗125首,多为五言诗。按内容可以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田园诗描绘田园风光和农村劳动生活场景,同时也表达出对官场的黑暗的批判,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始祖”。其“不为五斗折腰”的傲骨与人格精神,也成为古今读书人追寻的精神归宿。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经历
早年
28岁前
“大济苍生”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的大志。 逸:超越。四海:天下。骞翮:振翅高飞。翥:飞翔。。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中年
29 — 41岁
“误入歧途”
晚年
41岁后
“归隐田园”
写作背景
①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其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②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③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脱离了官场,回到家中亲自参加耕种和收获时,他感到无限欣悦。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官场特点:污浊、肮脏、压抑,以及对人性的束缚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最好带上点礼物,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官场
文学常识
田园诗
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表现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借以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厌恶,突显诗人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
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派别的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

陶渊明
田园诗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

王维 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山水田园诗
常见意象与意境:
1.① 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③情感: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 、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③情感: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文学常识
山水田园诗
常见的情感类别
1.热爱山水,倾心自然,向往自由;
2.对归隐生活、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3.对官场仕途的厌倦;
4.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5.寄托寂寞、感伤的人生感慨或羁旅愁思;
6.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7.禅意的寄托,寄寓孤高、幽独的情怀。
文学常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yùn

zhuō

yán
ài

diān
fán
归园田居
思考1:
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哪个字是题眼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从何而归?
围绕“归”思考下列问题?
归园田居
文本研读
一: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①官场生活
②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渴望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天性原本热爱山林。误落在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转眼就是三十年。被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我在南面的田野边开垦荒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回乡过田园生活。
适应世俗
气质,情致
山林
世俗的种种束缚
被关在笼中的鸟
南面的田野
守着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二、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二、为何而归?
用诗句回答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本性)
(1)养家糊口
(2)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向往自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二、为何而归?
向往自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
诗人守的是什么之“拙”?为何要“守拙”?
①“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技巧相对。
②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诗人“守拙”的根本原因是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不与世俗官场同流合污、随波逐流。
比喻:(主要):以“羁鸟”“池鱼”为喻自比。
拟人:“恋”“思”是人的眷恋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迫心境和心恋田园的自由情怀。
4、诗人为何而归,原因有哪些?
1、主观原因
3、根本原因
2、客观原因
诗人“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误”、“三十年”、“尘网”、“樊笼”,诗人厌恶黑暗的官场,不愿因官场影响而迷失本心
诗人想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三、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宅子四周围绕十几亩地,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盖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轻柔飘升的炊烟。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打鸣。
四周围绕
大树树枝遮蔽阳光
迷蒙隐约的样子
隐约的样子
指村落
顶端
归向田园
归向何处
归向田园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诗人描写田园风光选取了哪些景物(意象)?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白描
手法
语言的质朴自然
特点:恬静
幽雅
朦胧
和谐
表现手法:
视听结合
远近结合
以动衬静
白描
融情于景
归向何处
景语
情语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宁静、恬淡、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图
意境:
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
①时空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②感官
——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③动静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虚实
——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⑤色彩
——色彩鲜艳、明丽、斑斓、色彩暗淡、柔和
⑥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等
知识补充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朴素的文字,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事物的情态面貌。
知识补充
白描
工笔
写意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白描手法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四、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门户庭院里没有世俗的繁琐杂事,静室里自有余暇。长久困守在束缚本性的俗世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
门户庭院
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静室
余暇空闲
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闲适、自由z、喜悦
“无杂尘”的“户庭”和“有余闲”的“虚室”衬托出诗人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这四句的艺术手法?
双关。“虚室”有澄澈明朗的精神世界的意思。所以虚室既是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
“自然”是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势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从中可见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双关:利用词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
诗歌小结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对田园的热爱。
喜悦,悠然自得。
“复得返自然”。
对田园的热爱之情。
主旨小结
《归园田居·其一》通过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
读诗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概括两位诗人的形象特点
拓展探究
《短歌行》
诗人形象
胸怀天下,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有统一天下宏大气魄的政治家形象。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追求隐逸的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
诗人形象
讨论:进取与超脱,曹操与陶渊明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说说理由。
观点:我赞成曹操的处世态度。积极入世,尽力而为,是让人生更有价值的誓言与态度,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奋发有为,知不足而奋进,是锤炼和造就自我的关键。韶光易逝,我们才更应做一个先驱者,一个拓荒者,增加生命的厚度和深度。“老骥伏枥”尚“志在千里”,作为新时代“后浪”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将汗水挥洒在奋斗中?只有积极进取,改变应改变的,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2.《归园田居》中透过“ ,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
4.《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 , 。
5.《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 _____ __ 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与南朝诗人王籍《入若邪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