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七绝(1910)
(注释:桑梓,指家乡)
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点明地点和写作内容。本词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是现代人按旧体诗词形式写成的。
01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02
通过分析词中描写的意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03
赏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04
背诵并默写全词。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雄浑豪迈,气势恢宏,艺术性强,充满革命豪情。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等,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等。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橘子洲,又名水陆洲,位于湖南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橘子洲头位于橘子洲的南端,绵延数十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长岛,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2.了解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全国工农运动蓬勃之际。革命势头如狂风骤雨,席卷神州,各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此刻,工农革命如旭日东升,充满生机;而反动势力却为了维系其摇摇欲坠的统治,疯狂地对革命力量进行打压。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悬而未决:是继续沉沦于黑暗的反动统治,还是冲破黑暗,迈向繁荣与进步?在这场历史洪流中,究竟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了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毛泽东曾在此求学并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到长沙开展农民运动,重游橘子洲时,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3.了解文学常识。
(1)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在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牌名
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段数和韵律。如《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就是词牌名,而“长沙”则是题目。沁园春,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其来历还有一则小故事。
(3)词的分类
词一般按字数可分为三种:小令、中调和长调。小令指58字以内,中调指59-90字,长调是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或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或下阕或下片。
4.了解文化常识。
(1)万户侯
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万户侯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关税及自然资源等),代表着地位、财富和权力。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2)中流击楫
东晋名将祖逖率兵北伐,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中流击楫)发下誓言:“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之后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
本词中,“中流击水”即是化用“中流击楫”典故,表达诗人欲献身于革命事业的雄心壮志。

概念 分类
婉约派
豪放派
诗歌的一种。兴于唐,盛于宋,句式长短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也称“诗余”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柳永等
文体知识
朗读,正音
沁园春 百舸 峥嵘 廖廓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诵读感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读出节拍韵律。
提示:
①四字句,二二式。
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但“橘子洲头”,则需三一式,即橘子洲/头
②五字句,一四式。
如:恰/同学少年(不可读成:恰同/学少年),问/苍茫大地
③七字句,二五式。
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是“以……为粪土”,前后关系不可破坏)
④七字句,四三式。
如:万类霜天/竞自由
⑤八字句,三二三式。
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节拍是由义脉联系决定的
上片“看”字领起的七句,下片“恰”字引发的七句,一气相应,渐快渐高,“竞自由”“万户侯”须收缩有力。
①领起性重读:看、怅、问、恰。
②强调性重读:红、尽、碧、争、击、翔、竞、 主、
峥嵘、挥斥、激扬、粪土、击、遏。
3.读出重音。
4.注意呼应。
提示:
提示:
学习活动三: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品读《沁园春·长沙》,说说这首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小组内交流品读感受。
提示(示例):
慷慨激昂
气势磅礴
豪迈奔放
思考语序的设置,有什么用意呢?为什么把“独立”与“寒秋”进行重组并放在全词开篇?为什么是“独立”而不是“站立”、“直立”?为什么是“寒秋”而不是“深秋”?
橘子洲头,(我在)寒秋(中)独立,(望着)湘江北去。
独立:独立是独自站立的意思,它不仅表明是诗人自己一个人站在这里,而且体现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和卓然而立、踌躇满志的形象。
寒秋:不仅指的自然环境,也暗含当时的社会环境。
上阕:立、看、怅、问
下阕:忆、记



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整体感知
动态
描写
静态
描写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远及近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一个“看”字,写了哪些典型景物?
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顺序、角度、描写手法)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年华正好
才华横溢
热情奔放
关心国事
敢于发声
不畏权贵
敢于拼搏

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境
意象
叠加(组合)
借景抒情
情感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一幅生机盎然、壮阔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赞美之情。
总结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我们”,是你、是我、是他、是革命青年、更是当代青年!。
走复兴之路,筑中国之梦。
青年当凌云,精神永流传。
小结
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与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学习了本篇课文你知道青春的真谛和价值是什么?
我们本单元的主题就是“青春的价值”那么我们从本篇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对青春价值的理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很多青年医护人员都主动请缨驰援一线,他们对青春价值的理解是责任、担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十.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七律·送瘟神》
名句:
拓展部分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