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以题入境变形记(节选)变成了什么?变形后生活?为什么是变成甲虫?变形的原因?自己对变形的反应如何?其他人对变形的反应如何?作者为什么要让人“变形”?亮 标01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现代派文学的风格特点。03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的特征,思考人的生存问题;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形。学习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02整体把握情节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格里高尔的甲虫生活。第三部分甲虫格里高尔凄然死去。线索:双线结构交互展开惊慌同情逐步憎恨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变形家里亲人态度1.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行为和生活上表现出哪些“甲虫式”特征?问题探究①丑陋: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1②笨拙:……它们不停地做着许多动作,控制不住。——9……它只能十分缓慢地移动——10……把他从床上慢慢撬起来——14③脆弱:……一种棕色的液体从嘴巴里流了出来 —— 23身上的那一侧擦得满是伤痕,在洁白的门上留下难看的斑痕。 ——29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 —— 29④失语: ……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7“您二位听懂他哪怕一句话了吗?”协理问父母 ——21甲虫没有自由行动的能力,行动极其不便,无法控制自己,不能支配自己,与人的自由活动差别极大。2.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①“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店里做生意大太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的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谊……(第4段)问题探究工作辛苦饮食低劣人情淡漠内心烦恼个人原因格里高尔的职业是旅行推销员2.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问题探究把人弄得傻不愣登。人哪里少得了睡眠。别的推销员活得就像后宫里的娘娘(第5段)他是老板的奴才,没有脊梁骨,也没有头脑。说他请病假如何?但这会使他十分犯难,因为格里高尔在职五年,一次也没有病……也因为在医生看来,世界上就有那种完全健康而厌恶工作的人。(第6段)我原以为您是一个安分的、明达事理的人,而现在您好像突然变得要由着性子耍态度阿。今天清晨,老板向我暗示了您误工的某种可能性……您在公司里的地位并不是最靠得住的。(第18段)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人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受老板的气,遭压榨、遭猜忌、遭歧视2.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问题探究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他不从高高的桌子上掉下来才怪……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我一定办理这件事。(第5段)③家庭原因:为父母还债的心理压力格里高尔不能支配、主宰自己的生活,他潜意识里想要逃避这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和事。这是他变成甲虫的主观的、内在的原因。工作的压力经济的压力精神的压力格里高尔变异成虫的原因心理苦闷怯懦逃避工作压力生活重负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绝望压抑孤独现代人的困境3.得知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前后,家人对他的态度有何变化?发现前 发现后 语言 行为 语言 行为妹妹母亲父亲协理关心悄悄传话、抽泣温柔、关心、帮忙解释哭着喊了起来询问、催促、不耐烦、着急轻轻地敲门、急得直拍掌、请女佣找锁匠友好、怀疑、不满惊呼“啊”倒下、垂头,试图逃离,尖叫握起拳头、一脸敌意,手捂着眼睛哭,慌乱地逼格回房双手捂嘴、往后退,转身向门走去,逃跑大喊“救命,老天爷”问题探究3.得知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前后,家人对他的态度有何变化?问题探究①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一个人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②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父亲专横暴躁,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甚至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并为此悲痛欲绝,但她内心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妹妹在哥哥最初变形后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甚至痛哭请求父亲:“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并狡猾地辩解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实际是在暗示格里高尔。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人物链接①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冷静、顺从、压抑、无可奈何抱怨工作,想到反抗又说服自己要顺从,忍耐,寄希望于未来。工作赚钱的念头一旦生起,他个人体验、自我意识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想要“病假”,感到急迫、惶惑、压抑、无可奈何。4.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内心活动如何?反映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探究②在协理的步步紧逼下: 激动、焦虑他为老板要炒他的“鱿鱼”而焦虑,格里高尔的焦虑不安源于他对自己价值的认定只是作为工作机器的价值,没有了工作,他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身上人的个体性被社会性不断地侵蚀、压抑,直到变形。③暴露虫身后 :保持镇静—恳求—战战兢兢—痛苦他想到的依然是工作,他努力劝说,证明自己的工作才能,奉承讨好,想要重新赢得协理的心。普通人在异化的社会的典型遭遇:丧失了作为个体的价值,又过分压抑自己而最终被物化成了一只“甲虫”。普通人生存的荒谬处境由此得到充分展示。问题探究4.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内心活动如何?反映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虫身人心人物形象格里高尔的形象对工作对家庭对自己恪尽职守、勤奋努力负责、善良对亲情渴望压抑、向往自由格里高尔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谨小慎微,对家庭勇于承担债务,孝顺父母,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同时,他渴望得到别人的了解和接受。5.甲壳虫有哪些象征意义?大身躯、小足:体现出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有“甲”:说明人际关系冷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弱小、任人宰割:说明对自身命运感到无法掌控的恐惧。问题探究思考:为什么偏偏是甲虫呢?甲虫的生理特征与象征(1)外壳与内在的割裂甲虫坚硬外壳与脆弱肢体形成鲜明反差。在《变形记》里,这象征着格里高尔作为“工具人”的生存困境。他背负家庭经济责任,如沉重僵硬的甲壳,被迫成为无感情的赚钱机器;而他内心对艺术与自由的渴望,却被压抑成软弱虫体,逐渐异化腐烂。这正揭示出现代人“外在功能”与“内在人性”的分裂。据调查,超70%的职场人感觉自己像工作的“工具”,失去了自我。行动能力的退化甲虫肢体笨拙,细腿难控、翻身困难,映射格里高尔在职场与家庭中的无力感。身为推销员,他如甲虫机械重复工作;变形后,想保护妹妹却因身体限制被误解。这种生理无能,暗示人在异化中主体性的丧失。就像现实中,许多人在忙碌工作中逐渐失去对生活的主导权。甲虫的生理特征与象征(2)语言表达的丧失甲虫无法说人类语言,只能发出“吱吱声”,象征格里高尔在家庭中情感表达的失败。变形前家人只关心工资,变形后他彻底失语,沦为“怪物”。这体现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冰冷,爱有条件,沟通靠功能。一项研究表明,40%的家庭成员间缺乏深度情感交流。为何非甲虫莫属对比其他生物蝴蝶象征蜕变与希望,与小说绝望基调相悖;蟑螂带来直白肮脏联想,削弱哲学深度;哺乳动物保留“温血”特征,模糊“非人化”彻底性。而甲虫机械感外骨骼呼应工业化人机异化,如《摩登时代》;其“被嫌弃却未被即刻消灭”的属性,精准映射格里高尔在家庭中的尴尬处境。甲虫独特性总结卡夫卡选择甲虫,凝聚着对现代人性异化的深刻洞察。甲虫的种种特性,使其成为展现小说主题的最佳载体,它既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异化状态,又反映出人际关系的冷漠。问题探究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甲壳虫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呢?①外形丑陋——被人厌恶;②沉重的壳——背负的压力;③情感障碍——从被孤立到孤独;④价值不足——经济效益;荒诞与真实生活沉重工作艰辛拼命还债养活全家活动艰难无人理解满身创痛亲人厌弃变形前变形后善良忠厚有责任感孤独无助痛苦绝望人异化为虫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问题探究①格里高尔的身体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②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亲情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③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6.《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①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②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荒诞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③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了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问题探究问题探究8.有人评论《变形记》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你认为“格里高尔的遭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吗 ①“真实”是指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的具体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②生活的真实、人性的真实、社会的真实。③“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仅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①虚幻与现实的结合人变成了甲虫,这是虚妄而不可能的。甲虫还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更是不可思议的。//他周围的社会关系而言,则又都是现实的。 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②鲜明强烈的对比a.爱与憎的对比:格里高尔变形后,总是为家庭着急、担忧,直到死前还“想着自己的一家人”。这同他家人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b.变与不变的对比: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亲人们未变形却变了心。艺术手法③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中人变成虫子的荒诞写法,如同中国作家蒲松龄笔下的鬼狐怪异一样,其实都是为了写实。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人异化成了非人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及死后周围人的反应可见)变形职业疲惫交际困难环境恶劣原因虫形人心冲突对立金钱与自我的对立动物与人性的对立门里与门外的对立畸形的金钱观念冷漠的人际关系本质人的异化问题探究1.《变形记》主要是写“变”。围绕着“格里高尔的遭遇”,小说写了哪些“变”呢 围绕着格里高尔的遭遇,小说主要写了三种“变”,或者说是三种变形关系,即“生理”“心理”和“伦理”。第一是生理的“变”。格里高尔早晨起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第二是心理的“变”。格里高尔变形后,更加渴望周围人的理解;周围人尤其是家人心理上或突然地或渐渐地变形。第三是各种人际关系即伦理的“变”。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跟社会、跟家人之间的关系完全颠覆了。第四部分知识拓展比较阅读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研究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或者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以及缘由,进而找出共同规律。比较阅读《变形记》与《促织》如何比较 两篇小说里,都有人变成虫子的情节,都暗含社会批判意味。(1)不同的情节和吸引力《促织》采用传统的情节叙事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的展现、作品主旨的实现,都是通过情节的跌宕起伏来实现。《变形记》则弱化情节叙事,而将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如外科手术一样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情感震撼。(2)不同的悲剧和意蕴《促织》中,人主动变成虫、虫形虫心、悲剧开头喜剧结尾的悲喜变化,表面上稀释了悲剧性,但正是这种表层喜剧和深层悲剧的反差,引发读者去探索、去分析、去思考,从而更加接近作者的“批判”创作意图,悲剧意蕴反而层次丰富,耐人寻味。《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但他是虫形人心,保留了人的正常思维和感情,作者将格里高尔在克服变形带来的痛苦、坚守人性和自我责任的过程中遭受的心理煎熬,通过心理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冷峻客观、真实残忍,使悲剧意蕴更表面化、更直接,给读者的视觉冲击力更强,在读者心理上形成的感染力更大。(3)不同的审美感受《促织》结尾以喜剧结束,运用浪漫主义笔法,这种手法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点,满足了中国人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它其实是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的,这样以喜衬悲,更见其悲。正是这种带有美好愿望的心理需要,使文学作品往往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陡然出现逆转;而情节叙事支撑了这种情节陡然逆转需求,使本来是悲剧故事的发展趋势向“大团圆”的结局发展,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审美效果。《变形记》结尾以悲剧结束,表现了西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心理特点。西方注重自然真实、注重科学分析,将社会现实的真相刻画出来,让人受到悲剧冲击,获得“崇高美”的艺术享受。西学求真,面对个人反抗社会,即使主人公的追求符合“历史的必然要求”,但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其结局是“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基于此,在注重分析、思辨的西方人思维模式下,卡夫卡让格里高尔一直处在极为清醒的心理状态中,独自面对和承受“虫形人心”的所有苦难、悲伤、绝望,最终毫无悬念地走向死亡。走近作者Franz Kafka——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3年开始创作小说,其作品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生平简介弗朗茨·卡夫卡一生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1908年起在布拉格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供职。1917年患肺病,1922年病休辞职。养病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年仅41岁。卡夫卡在布拉格生活了一辈子,一直都在做小职员,一生不得志,临终前他立的遗嘱希望把所有作品都烧掉,还好执行人没有执行他的遗嘱,这才有了后来伟大的波澜壮阔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期,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现代主义各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等都深受卡夫卡作品的影响。生平简介作品简介卡夫卡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简介卡夫卡的小说,分三种情况:一是生前发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说44篇,其中著名的有《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等;二是生前没有发表的和没有完稿的短篇小说约34篇,其中以《地洞》《乡村教师》等篇为最佳;三是生前未完稿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知识链接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在艺术领域,变革同样剧烈。与传统古典美术相区别,20世纪初现代美术中的一些流派如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被统称为现代派。此概念后来也运用于建筑领域和文学领域。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现代派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知识链接孤独的人生卡夫卡敏感而封闭。事实上他外形俊朗而富于吸引力,然而,对家庭生活的恐惧感使他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终生未娶。紧张的父子关系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对儿子粗暴而专制。卡夫卡一生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他对于儿子的兴趣无法给予哪怕一丁点儿的理解。在他的作品中,关于万能的、神一样的父亲以及关于罪恶感的题材都经常有所表现,体现了卡夫卡矛盾的审父心理。《变形记》创作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变形记》内容梗概 格里高尔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格里高尔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格里高尔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变形记》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艰难生存,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格里高尔出于对妹妹小提琴音的欣赏而走出房间,吓到了在寓所的三个租客,妹妹决心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父亲看着他的样子,竟然气坏了,将一个个苹果无情地掷向了格里高尔,一只苹果“打中了他的背并且还陷了进去”,从此以后腐烂的苹果就和格里高尔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一直到他生命的结束。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如释重负。父亲萨姆沙说,“让我们感谢上帝吧!”母亲竟“带着忧伤的笑容”。“卧室的门打开了。萨姆沙穿着制服走出来,一只手搀着太太,另一只手挽着女儿。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