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魏征
王安石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梳理文章结构层次,理解魏征提出的“十思”。
3.鉴赏奏疏中的说理艺术。
4.探究魏征言说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

鱼水君臣,
世人称道
魏征
魏徵(现作“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熟悉文体
了解背景



太宗
十思

劝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庙号,即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内容,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即 “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国君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如晁错的《论贵粟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
庙号、谥号、年号
补充知识——庙号、谥号、年号
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谥号: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平民没有)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一般来说,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
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
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
例如: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谥号:仁
庙号:圣祖
年号:康熙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文心雕龙》:“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经常突破骈文的束缚,使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骈散结合
华美流畅
1
疏多以论述为主,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
正反论述
务尽其旨
2
疏多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形象的效果;论述时多采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排比
生动有力
3
疏主要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 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后,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即位初期,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励精图治,听取劝谏,被人们誉为“从谏如流”的君主。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日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
一个表现是,宫室土木之作,逐渐增多。另一个表现是,竭诚纳谏之心日见淡薄。“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此外还有畋猎频繁,颇失其度;责罚偏严,时有轻重;用人欠当,远贤近佞的问题等。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
这篇奏疏到底说了什么,以至于唐太宗如此重视?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诵读文本
自由朗读,圈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或词语;听名家朗诵,正音。
朗诵视频
朗诵音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使…牢固。
根本
到达远方。(形作动)

疏通水道。
下愚
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明哲
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第一段

树根。
古今异义
德义
德行和道义
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主持、掌握。
神器
指帝位。
域中
指天地之间。

重要地位。刑作名

喜庆,福禄。
戒奢以俭
戒奢侈,行节俭。

推崇。

重权。(形作名)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的重要地位,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却想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水流得远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第一段—— 以“固本浚源”为喻,论述天下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 阐明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排比
比喻
对比
反问
任务一
聚焦第一段,梳理文意,理解说理层次和方法。
第1层:正面立意,思国之安,必积德义。
第2层:反面论证,正反对列,劝谏委婉而严肃。
第3层:反面立说,强调“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排比句
排比句
【梳理脉络】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凡百
所有的。

大。
殷忧
深深忧虑。殷,深。

能够。

表示推断,大概。
第二段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傲物
看不起别人。物,人。

即使
骨肉
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
行路
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督察。

通“震”,威吓。


纵情
放纵感情,古今异义

语气词,表反问,怎么 。
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对比比喻
设问反问
任务二
聚焦第二段,梳理文意,理解说理层次和方法。
第1层: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强调德衰在功成之后。
第2层:分析兴邦与丧邦的不同原因, “竭诚待下”或“纵情傲物”。
第3层:积德,最终落在“民本”,民心向背,关乎国家安危。
第二段——总结分析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把国家安危与民心向背联系起来,把“积其德义”落实在“民本”;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的具体建议。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胡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梳理脉络
民本思想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名作动,统治。
想要的东西
知道满足
谦虚
假设连词,如果
表目的,来
解读第三段
(地位)高而险
约束、修养
使动,使…安定
兴建、建造
动作名,说坏话的人
比喻骄傲自满
居于…之下,名作动
施加
同“毋”,不要
以(之)为
表修饰
以…为乐。
被堵塞、蒙蔽
意志松懈
并列连词
慎重
排斥奸邪之人
以致
使动,使…端正
不加节制地滥用刑律
因果连词,以致不恰当的奖赏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归纳
选拔
形作名,贤能的人
散播
光大
形作名,好的建议
解读第三段
顺承连词
使……鸣,演奏
奔驰效劳
忧烦的事物
管理
役使,劳损
仁爱、宽厚
保养,颐养
出游,游乐
献出
使…劳;使…苦
教化
垂衣拱手,喻指轻而易举
毁坏,减损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见可欲
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

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
安人
安民,使百姓安宁。
谦冲
谦虚

养,修养
第三段

居……之下。名作动
盘游
游乐。盘:快乐。

以……为乐。意动用法
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谨慎。
壅蔽
(耳目)被堵塞蒙蔽。壅,堵塞。
谗邪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的人。
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正身以黜恶
使自身端正,罢黜奸邪。
黜,排斥,罢免。恶,奸邪之人
谬赏
不恰当地奖赏。

“毋”不要
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使自身端正,贬斥奸邪之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弘兹九德
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同“拣”,选拔。
能、善
有能力的人,好的建议。形作名

代词,前代指人,后代指好的建议。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他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施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劳,苦
使....劳,使....苦

管理

颐养
聪明
灵敏,明亮。古今异义

役使
豫游
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减损
争驰
争相效力
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为什么要使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
任务三
聚焦第三段,梳理文意,理解说理层次和方法。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并阐述其效果
“十思” 从哪些角度展开的 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1 见可欲 思知足以自戒 戒奢侈
2 将有作 思知止以安人 3 念高危 思谦冲而自牧 戒骄傲
4 惧满溢 思江海下百川 5 乐盘游(狩猎) 思三驱以为度 戒放纵
6 忧懈怠 思慎始而敬终 7 虑雍蔽 思虚心以纳下 戒轻信
8 想谗邪 思正身以黜恶 9 恩所加 思无因喜以谬赏 戒赏罚不公
10 罚所及 思无以怒而滥刑 明

生活上
修养上
处事上
用人上
执法上
弘九德 选拔任用人才 听从善言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除十思外, 还要: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写作特点分析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则揭示正意。
2.论证方法
3.语言特点
写作特点分析
①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②巧用虚词,语言活泼。本文在句式上已突破了骈体文“骈四俪六”的局限,大胆在句首或句尾加上虚词,如“虽、终、斯、岂、诚能、何必、而况、乎、也、哉”等,或转折,或推论,或感叹,或假设,或设疑,或反诘,使语句更加活泼、通俗、浅显,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③整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三排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等,这些散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小结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
《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给人很多启示。文中哪句话或哪一观点让你最受触动?请以这句话或这一观点为中心,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议题:居安思危、谦逊有礼、慎始敬终、赏罚分明等。】
课后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