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5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5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王安石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王安石(1019-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仁宗庆历二年(1042),21岁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因守旧派反对,前后两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65岁,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诗歌遒劲清新,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是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水利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他停止变法。
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没有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文中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此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一首《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其说是改革者的高瞻远瞩,还不如说是冲浪者的孤独与寂寞!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④“书”,即书信,文体名,如《报任安书》。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sù)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明确字音:
强聒(guō) 卤莽(lǔ mǎng) 见恕(shù)
拒谏(jiàn) 怨谤(bàng) 不恤(xù)
盘庚(gēng) 胥怨(xū) 会晤(wù)
读准字音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法则,计划

考虑
duó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1、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注重点词汇
2、画出不能理解、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①某启:古时书信格式。某:指本人名字,谦辞。启:陈述,禀告。②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③窃:私下 ④以为:认为。 ⑤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⑥每:常常。 ⑦操:持。
⑧ 术:方法,主张,这里指政治主张 ⑨故:缘故。
【译】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
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
拓展补充
《论语》: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政敌与诤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反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
虽欲强(qiǎng)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①强聒:勉强唠叨,这里指勉强解释。
②见察:“见”:表被动,“察”: 理解、了解。
③略:大致,简单,。 ④上报:回复,古今异义。
⑤辨:同“辩”,分辩。
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为自己辩解。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①视遇:看待,对待。 ②反覆:指书信往返,古今异义。
③卤莽:简慢草率,“卤”同“鲁”
④所以:……的原因 ⑤冀:希望 ⑥见恕:原谅我
又想到君实待我优厚,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jiàn
①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牛未~羊也。”②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不相识。”③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
④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威王。”⑤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相如。”⑥知道;懂得。《示儿》:“乃翁~事可怜迟。”⑦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哭声。”
⑧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
⑨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疑,忠而被谤。”
⑩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录,不久望君来。”
xiàn
①同“现”,出现;显现。《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
②使……拜见。《荷蓧丈人》:“止子路宿, ... 鸡为黍而食之,~其二子焉。”
文言文“见”字的用法: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君实待我优厚,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第一段译文
文本探究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第一段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以”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2、措辞有何特点?
文本探究
解读第一段
王安石
①措辞彬彬有礼
②语调含蓄委婉
③暗藏锋芒
(蒙教,上报,见恕……)
(强聒,不宜卤莽,冀
君实或见恕也)
(终必不蒙见察)
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①盖:发语词。 ②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读书人。 ③名实:名声和实际 ④明:明确。
⑤所以:用来……的 ⑥见教:指教我 ⑦以为:认为
⑧侵:侵夺 ⑨征:求 ⑩怨谤:怨恨非议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wéi)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
①则:却。 ②以谓:认为 ③法度:法令制度
④修:修正 ⑤以:把 ⑥于:给
⑦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 ⑧为:表判断,是 ⑨举:施行
⑩以:来,表目的 利、弊:形作名,有利的事,有害的事情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来兴办有利的事,消除有害的事,这不是生事扰民;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①理财:治理整顿财政 ②辟:批驳 ③邪说:不正确的言论
④难:排斥,形作动 ⑤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⑥诽:背地议论,指责。 ⑥固:本来 ⑦前:预先
替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这么多的怨恨非议,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指教我的原因,是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
第二段译文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ì)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来兴办有利的事,消除有害的事,这不是生事扰民;替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这么多的怨恨非议,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
第二段译文
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名 实 司马光(保守派) 王安石(改革派)
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文本探究
第二段
受命人主——议、修——授
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拒不接受反对意见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权利
以致天下怨谤也
靶子
驳斥
探究一:梳理王安石批驳的思路
①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后破,正名,才能言说顺畅,行事通达,下文对守旧主张加在变法运动上的种种罪名的驳斥,也便有了稳固的逻辑支点。
②先驳“侵官(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探究一:梳理王安石批驳的思路
③次驳“生事(制造事端)”:“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以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④再驳“征利(争夺百姓的财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探究一:梳理王安石批驳的思路
⑤然后驳“拒谏(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⑥最后讲到“怨诽(怨恨和非议)之多”: 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司马光:言辞攻击、
指责非难
王安石:完美防守
守中有攻
探究二: 清代的刘熙载曾言:“半山(即王安石)文善用揭过法,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请阅读感知王安石的驳斥技巧。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第二段
1、提供推理前提(原则)
(论证的立足点)
2、摆出对方观点
3、逐一驳前四种说法
4、指出无须驳“致怨谤”
第二段层次梳理
批驳谬论
针锋相对 无所畏惧
可按此思路背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①习:习惯 ②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③以:把
④恤:顾念,忧虑 ⑤同俗:附和世俗 ⑥媚:形作动,献媚。
⑦于:向 ⑧为:作为 ⑨善:形作名,美德 ⑩量:考虑
⑩众寡:偏义复词偏“众”,多少 抗:抵抗,斗争。
何为:宾语前置,为何。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皇上才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来对抗这股势力,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①胥怨:相怨。 ②非特:不仅。特:只,仅仅
③度:计划。 ④度义:考虑到(事情)适宜。
⑤是:意动,认为正确。 ⑥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合宜就采取行动,(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盘庚迁殷是指商王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①膏泽:名作动,施加恩惠
②事事:做事,第一个动词,办,做。第二个名词,事情。
③守:墨守。
④知:领教。
如果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施恩惠给人民,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旧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第三段译文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皇上才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来对抗这股势力,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施恩惠给百姓,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旧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第三段译文
一、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
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说明反对者众多并不表明措施就有误,只要“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来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文本探究
解读第三段
文本探究
二、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
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
③上乃欲变此。(皇上)
④“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自己)
三、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太后向宋神宗哭诉
王安石变法
文本探究
四、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普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王安石
文本探究
五、朗读第三段,分析王安石对于变法的态度。
王安石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1)“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是说皇上要变法,不管有多少人攻击,自己也要全力顶住。
(2)以盘庚迁都“度义而后动”,不以“怨者多”而改变计划的故事,表明自己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更进一步表明在变法问题上 , 自己坚持改革,决不后悔, 决不后退的决心!
文本探究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第一段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以”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段
1、提供推理前提(原则)
(论证的立足点)
2、摆出对方观点
3、逐一驳前四种说法
4、指出无须驳“致怨谤”
第二段层次梳理
批驳谬论
针锋相对 无所畏惧
第三段
1、指出士大夫的现状、思想根源
2、举“盘庚西迁”的史实论证
3、以退为进反驳
第三段层次梳理
分析原因
态度坚决 措辞委婉
主要内容: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①由:缘由 ②会晤:见面 ③不任:不胜
④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译: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古代书信的套语,使全文结构更严谨】
第四段译文
梳理思路
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二、驳斥谬论
分析原因
四、书信常规的结尾
驳 “侵官”
驳 “生事”
驳 “征利”
驳 “拒谏”
受命于人主,议、修于朝廷,授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辟 邪 说
难 壬 人
为天下理财
三、分析反对派反对新法的原因,表达自己坚持改革的决心
课堂总结
说理特色
当下与历史结合,排比与反问结合
立论与批驳结合,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结合
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简洁犀利:如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四句排比,斩钉截铁。
2.柔中带刚:开头“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体现礼节,后文“则非某之所敢知”暗含坚定立场。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有力量。
3.善用反问:“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增强反驳力度,引发读者思考,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
拓展训练
假设你是司马光,请写一封简短的回信,针对王安石的辩驳进行再反驳。(可从“变法实效”“君臣关系”“民生影响”等角度切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