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
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
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司马”:即司马光
“书”:文体名,书信。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研读第一、四段内容,并背诵。
第一课时
人物概况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 ,号 。北宋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之一。
嘉祐三年(1058)提出变法主张,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主要成就
介甫
半山
“唐宋八大家”
谁回复——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
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司马光
人物概况
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退居洛阳,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主要成就
回复谁——对手介绍
背景资料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 知政事(副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将近4000字的长信,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故略上报”,没有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
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于是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变法
冗员-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冗费-富国之法
青苗法
免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冗费-富国之法
冗兵-强兵之法
保甲法
裁兵法
将兵法
保马法
军器监法
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反驳
为什么要回复?——背景介绍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怨谤
《与王介甫书》中对王安石的批评
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
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
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
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
——益友
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
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宋史· 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
司马光
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
必须变法,理财,
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啦!
王安石
支持你,干就完了
宋神宗
文本解读
强聒 重念
冀君实或见恕也 辟邪说
难壬人 不恤国事
胥怨者民也 会晤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qiǎng guō
chóng

shù

nàn rén




duó
正音
某( )启:昨日蒙教( ),窃( )以为( )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不合,所操( )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 )察( ),故略( )上报( ),不复( )一一自辨。重念( )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覆( )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 )所以( ),冀( )君实或见
( )恕也。
自称
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私下
认为
同游共处,交往
常常
持,坚持
方法、主张
勉强作解释
表被动
理解
简单、简略
给您回信

又考虑到
看待,对待
书信往来
同“鲁莽”,简慢无礼
详细说明
原委
希望
放在动词前,指代“我”
第一段: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无由会晤( ),不任( )
区区( )向往之至。
没有缘由见面
不胜
小,用于自称的谦辞
第四段:作者自谦结尾。
序号 书信用语 用法或含义
(1)
(2)
(3)
(4)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文中多处使用书信用语。请找出并说明其用法或含义。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文中多处使用书信用语。请找出并说明其用法或含义。
序号 书信用语 用法或含义
(1) 某启 书信正文开头称“某启”,“启”表写信的人向对方表白启告。
(2) 故略上报 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3) 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4)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书信结尾表示敬重之意的常用语。“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全句的意思是: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学习目标
1.研读第二段内容,并背诵;
2.分析“名实之争”的实质,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第二课时
盖儒者( )所争,尤在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矣。今君实所以见( )教( )者,以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 )致( )天下怨谤( )也。某则( )以谓( )受命于人主( ),议( )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
)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
)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邪说,难( )壬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
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名义和实际
引申为清楚、明白
放在动词前,指代“我”
指教
认为
因而
招致
怨恨、指责

以为、认为
君主
议定
修正
负有专责的官吏
不算,为:表判断,是
不是、
施行
连词,表目的,
用来
制造事端
批驳
排斥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本来
预先
第二段:驳斥保守派的谬论,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第二段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如果名实的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才能言说顺畅,行事通达。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的看法,就会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根据背景材料与原文信息,完成下列“名实之争”的表格。
司马光:名 王安石:实 原文 要点概括 原文 要点概括
侵官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生事
征利
拒谏
怨谤
根据背景材料与原文信息,完成下列“名实之争”的表格。
根据背景材料与原文信息,完成下列“名实之争”的表格。
根据背景材料与原文信息,完成下列“名实之争”的表格。
司马光:名 王安石:实 原文 要点概括 原文 要点概括
侵官 扰乱职权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君主任命
生事 违背成法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沿袭美政
征利 与民争利 为天下理财 为国谋利
拒谏 拒谏无恕 辟邪说,难壬人 远佞明志
怨谤 怨叹归咎 固前知其如此也 不值一驳
学习目标
1.研读第三段内容,并背诵;
2.赏析本文作为驳论文的写作特点。
3.学会根据文本内容依据作适当的推断。
第三课时
人习( )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 )自媚( )于( )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 )抗( )之,则众何为( )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 )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 )义( )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 )故也。如( )君实责我以在位( )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斯( )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 ),守前所为( )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
习惯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念、忧虑
附和世俗
献媚讨好

形容词作名词,好事
估量
表目的,来
抵制
宾前,“为何”为什么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取独
相怨,指百姓对上
位者的怨恨。胥:相互
不仅。特:只、仅
计划
考虑到
名词作动词,适宜
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表假设,如果
执政
施加恩惠
代词,这些
动词,

名词
墨守前人的做法
所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音,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文本都具有互文性,不同文本之间可以构成一种互释与呼应,形成有机关联。我们可以基于对答信内容的准确理解,根据现实背景和写作意图深入分析,从而形成合理的推断。请大家朗读课文,思考:根据这封回信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哪些信息?
第三段
推断角度 文本依据 我的推断
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关系
司马光来信的主要目的
司马光来信的基本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内容
宋神宗对于变法的基本态度
反对派对于变法的反应
推断角度 文本依据 我的推断
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的关系 “辟邪说,难壬人” “游处相好之日久” “蒙君实视遇厚” “某启”,“区区”,书信中也多次使用表示恭敬的词语,如 “蒙教”“见察”“见恕”“见教”等。 政见对立但私交尚存
司马光来信的主要目的 “以致天下怨谤” 借谏官身份阻止变法,维护旧制
司马光来信的基本内容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指出王安石变法的五条罪名
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内容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增设机构(如“制置三司条例司”)、经济改革(如青苗法、均输法)
宋神宗对于变法的基本态度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全力支持
反对派对于变法的反应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反对变法
“谏议”强调司马光的谏官身份,
暗含对保守派立场的反驳。
为何王安石用“谏议”而非“君实”?
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驳论文有何特点?
(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二)反驳的方法多种多样。
直接反驳对方观点。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反驳对方立论的根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变法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合理合法的。
列举史实进行反驳。以盘庚迁都为例,论证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
(三)态度坚决,语气委婉。
态度坚决: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擅于排比、反语(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语气委婉: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则某知罪矣;则非某之所敢知。既考虑到了两人私交深厚,又做到了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
盘庚迁殷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等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盘庚就不得不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例盘庚迁都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国家被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
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盘庚迁殷
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变法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
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
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第三段
学习目标
1.整理巩固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背诵并默写全文。
第四课时
(一)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
(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复。
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三)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
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
4.以兴利除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
(四)一词多义
1.以
(1)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
(3)以致天下怨谤: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
(4)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
(5)以兴利除弊:来,以便,用来。
(6)以膏泽斯民:来。
(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连词,连接“助”和“抗”;来。
2.为
(1)不为侵官:算作,是。
(2)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3)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4)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介词,因为。
(6)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3.故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原因。
(2)故今具道所以:所以。
4.度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
(2)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主张。
(3)度义而后动:动词,考虑,揣度,估量。
5.事
(1)而议事每不合:名词,事情。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动词,做,从事。
6.则
(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
(2)某则以为:却。
(3)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那,这。
7.理
(1)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
(2)为天下理财:治理,整理。
8.知
(1)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知道。
(2)则非某之所敢知:接受,领教。
(3)熟为汝多知乎:知识。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为”译为“是”表判断。
(3)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
4.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多”作定语后置。
(六)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我本来早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所做的就是了,那就不是
我敢领教的了。
3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内心不胜仰慕到极点。
4.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