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2024)第二单元《测量·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分层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2024)第二单元《测量·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含分层练习)

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量·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表格式)
一、基本信息
项目 内容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上册
内容 第二单元《测量·1米有多长》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目标层次 具体目标内容
基础目标(全体学生达成) 认识长度单位 “米”,明确 1 米 = 100 厘米,能识别米的符号 “m”。 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能通过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感知 1 米的长度。 掌握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从 0 刻度开始测量)
提升目标(多数学生达成) 能根据物体长度合理选择 “米” 或 “厘米” 作为单位。 2. 能进行简单的长度估算,并通过测量验证估算结果。3. 尝试解决分段测量的问题(如测量超过 1 米的物体)。
拓展目标(少数学生达成) 能进行米和厘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如 3 米 = 300 厘米,250 厘米 = 2 米 50 厘米)。 2. 能运用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测量问题(如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理解 1 米 = 100 厘米的关系。2. 掌握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难点1. 灵活区分 “米” 和 “厘米” 的适用场景。2. 准确进行长度估算和分段测量。
四、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3 把)、1 米长的绳子(2 根)、课件(含教材主题图、测量任务等)、不同长度的物体(黑板擦、课桌、教室门、跳绳等)。
2. 学具:每人 1 把学生用尺子(含厘米和米刻度)、记录单。
五、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情境导入:“动物游乐园的身高之谜” 播放教材 “动物游乐园” 主题图,提问:“动物游乐园规定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长颈鹿和小乌龟在讨论 1 米有多长,同学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1 米有多长》。” 2. 出示米尺和学生常用的厘米尺,提问:“这两把尺子有什么不同?米尺上的‘m’代表什么?” 1. 观察主题图,对 1 米的长度产生好奇,积极参与讨论。 2. 对比米尺和厘米尺,发现米尺更长,知道 “m” 是米的符号。 以教材情境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比旧知(厘米尺)引出新知(米尺),自然过渡。
2、新知探究:“认识 1 米” 1. 讲解 “米” 的定义:“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1 米等于 100 厘米,米的符号是‘m’,大家看米尺上从 0 刻度到 100 刻度的长度就是 1 米。”(边说边用米尺演示) 2. 引导学生建立 1 米表象: - 出示 1 米长的绳子,让学生伸开双臂尝试环抱,感知 1 米的长度。 - 请学生观察自己的身高,找到 1 米在自己身体上的位置(如 1 米到胸口或肩膀处)。 推导 “1 米 = 100 厘米”: - 用米尺和厘米尺对比,带领学生数米尺上的厘米数,得出 1 米 = 100 厘米。 - 提问:“2 米等于多少厘米?” 引导进阶层学生思考回答。 1. 认真观察米尺,跟着教师数厘米数,理解 1 米 = 100 厘米。 2. 伸开双臂抱 1 米长的绳子,在自己身上找 1 米的位置,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 3. 基础层学生能记住 1 米 = 100 厘米,进阶层学生尝试回答 “2 米 = 200 厘米”。 通过 “看、抱、找” 多感官体验,帮助学生建立 1 米的具体表象,结合旧知推导单位关系,降低理解难度。
实践操作:“米尺测量小达人” 示范测量课桌长度:“测量时,将米尺的 0 刻度对齐课桌一端,米尺贴紧课桌边缘,课桌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就是长度。”(边说边操作) 2. 提问:“如果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米尺不够长怎么办?” 引导学生思考分段测量的方法。 1. 观察教师操作,掌握 “对齐 0 刻度、贴紧物体” 的测量步骤。 2. 思考米尺不够长的解决办法,进阶层学生能说出 “分段测量,把每次测量的长度相加”。 先通过教师示范建立标准测量方法,再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让学生逐步掌握灵活测量技巧,突破教学难点。
4. 课堂小游戏:“测量大闯关” 将学生分成 4 组,每组发放 1 把米尺、1 张记录单,需测量 3 个物体(①课桌的长;②黑板的宽;③跳绳的长),5 分钟内完成测量并填写记录单,最先完成且数据准确的小组获 “测量小冠军” 称号。 讲解游戏规则和记录单填写要求(如 “课桌长____米____厘米”)。2. 巡视各组,对操作错误的学生及时指导(如 “米尺要对齐 0 刻度哦”)。 3. 游戏结束后,各组展示记录单,带领全班核对数据,为获胜小组颁发 “测量小冠军” 贴纸。 1. 小组合作测量,明确分工(1 人扶尺、1 人读数、1 人记录)。 2. 完成测量后,小组代表展示结果,全班共同订正。3. 拓展层学生尝试测量教室门的高度,并进行单位换算(如 “门高 200 厘米,等于 2 米”)。 通过小组游戏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测量方法,培养合作能力;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5. 巩固练习:“单位小侦探” 1. 出示教材中的单位填写题目(门高约 2____、黄瓜长约 20____等),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2. 展示教材中晨晨和机灵狗的身高估算图,引导学生估算并填写。 3. 提出拓展问题:“一根彩带长 4 米,用去 100 厘米,还剩多少厘米?”(供拓展层学生思考) 1. 独立完成单位填写和身高估算题目,举手回答并说明理由。 2. 拓展层学生思考并解决彩带长度的问题,说出 “4 米 = 400 厘米,400 - 100 = 300 厘米”。 检验学生对 “米” 和 “厘米” 适用场景的理解,巩固单位换算和估算知识。
6. 课堂小结与作业 1.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 1 米 = 100 厘米,还学会了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谁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 1 米?”(请不同层次学生回答) 2. 布置分层作业: - 基础作业:回家用米尺测量家里 2 个物体的长度(如冰箱的高、沙发的长),记录在练习本上。- 进阶作业:尝试估算家里 1 个物体的长度,再用米尺测量验证。 - 拓展作业: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和厘米共同表示(如 “床长 2 米,也就是 200 厘米”)。 积极回顾本节课知识,举例说明 1 米长的物体。 2. 记录作业内容,明确回家后的测量任务。 通过回顾梳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分层作业让所有学生都能巩固所学,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空间。
使用建议 1. 米尺使用建议:课前检查米尺是否完好,提醒学生使用时轻拿轻放,避免打闹。2. 分层教学建议: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在 “测量大闯关” 中安排能力强的同学与其搭档,教师重点关注;对拓展层学生,可额外布置 “测量不规则物体长度” 的任务(如绕树干一周的长度)。3. 课堂氛围建议:在游戏环节播放轻快的背景音乐,颁奖时给予及时鼓励;学生回答错误时,用 “再想想,1 米有多长?我们伸开双臂差不多是 1 米,这个物体有这么长吗?” 引导思考,保护学生积极性。4. 时间把控建议:“测量大闯关” 易超时,提前设置 5 分钟倒计时,剩余 1 分钟时提醒小组加快速度。二年级数学《1 米有多长》分层课堂练习题及答案(可打印版)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基础层(每题 10 分,共 100 分)
1. 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 “米”,用字母表示是( )。
2. 1 米等于( )厘米, 1m =( )cm。
3 . 选择合适的单位(“米” 或 “厘米”)填空:数学课本的长约 26( )。
选择合适的单位(“米” 或 “厘米”)填空:教室的黑板长约 4( )。
5. 用米尺测量一根木棒,从 0 刻度到 100 刻度,这根木棒长( )米。
6.填一填:2 米 =( )厘米,500 厘米 =( )米。
7. 判断对错:小明的身高约 130 米( ),对的打 “√”,错的打 “×”。
8. 判断对错:1 米的绳子和 100 厘米的绳子一样长( ),对打 “√”,错打 “×”。
9.一根跳绳长约 2 米,也就是( )厘米。
二、提高层(每题 20 分,共 100 分)
1.一根彩带长 1 米 50 厘米,剪掉 80 厘米后,还剩多少厘米?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 2 次还多 30 厘米,黑板的长约多少米多少厘米?合多少厘米?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估一估:你的课桌高度大约是( )厘米,再用米尺实际测量,结果是( )厘米,估测值和实际值相差( )厘米。
4.把下面的长度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3 米、100 厘米、2 米 80 厘米、150 厘米。
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根竹竿竖直插入水中,露出水面的部分长 80 厘米,水下部分长 1 米 20 厘米,这根竹竿全长多少米?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层(每题 100 分,共 300 分)
1.小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你们用了什么工具?测量时是怎样分工的?最后测得教室长约多少米?如果用 “厘米” 作单位,这个长度是多少?
解答:工具:_____ 分工: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教室长约( )米,合( )厘米
2.小明家的门高 2 米,他买了一块长 1 米 80 厘米的窗帘,想给窗帘加一段花边,让窗帘刚好能垂到地面(不考虑窗帘杆高度),需要加的花边至少长多少厘米?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测量每段长 50 厘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提示:先想对折两次后绳子变成了几段)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年级数学《1 米有多长》分层课堂练习题答案
一、基础层(每题 10 分,共 100 分)
1.答案:m
2.答案:100;100
3.答案:厘米
4.答案:米
5.答案:1
6.答案:200;5
7.答案:×
8.答案:√
9.答案:200
二、提高层(每题 20 分,共 100 分)
1.答案:70 厘米
解析:先统一单位,1 米 50 厘米 = 150 厘米;再计算剩余长度,150-80=70 厘米。
2.答案:2 米 30 厘米;230 厘米
解析:1 次量 1 米,2 次即 2 米,加剩余 30 厘米,总长度为 2 米 30 厘米;换算成厘米:2×100+30=230 厘米。
3.答案:(示例)80;82;2
解析:先凭生活经验估测(如 80 厘米),再实际测量得准确值(如 82 厘米),用 “准确值 - 估测值” 算差值(82-80=2 厘米),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4.答案:3 米>2 米 80 厘米>150 厘米>100 厘米
解析:先统一单位为厘米:3 米 = 300 厘米,2 米 80 厘米 = 280 厘米;再比较数值大小:300>280>150>100,最后还原原单位排序。
5.答案:2 米
解析:先统一单位,1 米 20 厘米 = 120 厘米;再算总长度,80+120=200 厘米;最后换算成米:200÷100=2 米。
三、拓展层(每题 100 分,共 300 分)
1.答案:(示例)工具:卷尺;分工:1 人扶卷尺起点,1 人拉卷尺到终点并读数,1 人记录;结果:8;800
解析:工具需选能测长距离的(如卷尺);分工要覆盖 “起点固定、终点读数、记录”,确保测量准确;结果需符合教室实际长度(通常 6-10 米),换算成厘米时乘 100(如 8 米 = 800 厘米),答案合理即可。
2.答案:20 厘米
解析:先统一单位,2 米 = 200 厘米;再算差值,200-180=20 厘米,即需要加的花边长度。
3.答案:2 米
解析:关键理解 “对折两次”:对折 1 次变 2 段,对折 2 次变 4 段;每段 50 厘米,总长度为 4×50=200 厘米;换算成米:200÷100=2 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