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4张PPT)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作者简介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其诗“学杜得其瘦硬”,以关心时事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要题材,把自己渴望革除弊政、匡时济俗的理想抱负写进了诗中,世称“王荆公体”;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作者简介措施 内容 目的青苗法 政府低息贷款 1.为了改变积贫局面2.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3.发展生产免役法 以钱代役 市易法 设市易务 稳定市场 均输法 就贱就近采购物资 农田水利法 开垦荒地 兴修水利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多少收税 变法之利理财以农事为先理财为方今先急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举几个王安石变法不当的例子。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以低息给农民贷款贷粮。本是好意,但办事的人中饱私囊,成了强制农民借贷,而且调高利息,农民负担比原来还重。再比如水利法,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结果兴修水利成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百姓交钱修建,百姓负担更重了。王安石变法条目繁多,百姓一时接受不了,中间还被办事的人肆意解读篡改,弄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直到神宗死后,太后执政,王安石罢官,宣告变法失败。变法之弊王安石变法2虽然此次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的非法渔利行为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使得百姓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因变法的最大支持者宋神宗的去世,变法也最终失败。变法之弊2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简介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文章背景司马光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王安石“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书”:文体名,书信。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解题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解题“与……书”对象《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复信“上……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高官“答……书”《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苏武书》(李陵)回信强聒 重念冀君实或见恕也 辟邪说难壬人 不恤国事胥怨者民也 会晤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qiǎng guōchóngjì shùpìnàn rénxùxūdùwùduó初读正音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交代写信的缘由。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书信常规的结束语。整体感知文本探究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 故也。第一段安石下面开始陈述: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和君实您同游共处(交往)的时日很久了,但是我们议论政事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吧。第一段本人陈述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用于书信开头,表明下面开始陈述。承蒙您赐教(指来信)同游共处,交往但是常常v,持n,方法、主张不同缘故判断句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虽然想要勉强解释几句,最后也一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给您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分辩(辩解)。又考虑到蒙受您的优厚对待,在书信往来时不应该简慢无礼,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第一段勉强解释强:勉强;聒:吵扰、烦扰不能 被 理解古:写回信[古今异义]同“辩”,分辨,辩解又考虑v,看待,对待书信往返介词,在简慢无礼,“卤”同“鲁”详细地说出…的原因(这样做的原因)希望原谅我【被动句】承蒙qiǎng guōchóng文本探究第一段概括第一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有何作用?①开篇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意见不合的根源,即“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下文的辩解做了铺垫;②道出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并表达为自己的做法进行辩解的坚定的立场和态度。文本探究第一段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本段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雍容的政治家形象。是良友 ?是政敌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朋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拓展补充·知识链接: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对立的统一,和谐; 同:无差别的同一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劝勉从善)之义,三诒(yí,寄出)书反覆(书信往返)劝之,安石不乐。”——《宋史· 王安石传》拓展补充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见教者,以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第二段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不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句首发语词名和实(是否相符)用来…的指代自己,我认为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因而招致怨恨和非议有学问的读书人指教我求某 则 以谓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 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第二段我本人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来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治主张,来兴起有利的功业并消除种种弊端,这也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也不是拒绝采纳不同的意见。至于这么多的怨恨和诽谤,这是(我)本来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表转折,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它们,来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是,不算施行adj作n,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治理整顿财政批驳排斥不正确的言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定后标志本来预先这么多的怨恨和非议介词,从 介词,在 介词,给表目的,来v,是介词,替、给【定语后置】“我”代词司马光 王安石侵官 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 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征利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 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文本探究第二段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1先驳“侵官(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2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文本探究次驳“生事(制造事端)”:“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以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3再驳“征利(争夺百姓的财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4第二段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文本探究然后驳“拒谏(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5最后讲到“怨诽”(怨恨和诽谤)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6第二段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文本探究123第二段司马光 王安石侵官 增设新官, 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 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 生事扰民征利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 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以致天下怨谤也受命于人主,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完美防守,守中带攻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言辞攻击,指责非难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判断句】,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①,度(duó)②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第三段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因此),皇上才想要变革这种情况,我不估量敌对者的多少,想要拿出力量帮助皇上来抵抗这股势力,那么众人又怎么会不声势浩大地反对我呢?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认为正确且看不出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把…当作顾念、忧虑附和同俗,向众人献媚讨好【状语后置】adj作n,美德才取独估量表目的,来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迁都相怨,怨恨他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不仅,不只是介词,因为计划v,考虑适宜认为正确并且值得反悔的地方【判断句】介词,向介词,对、对于介词,把v,当作缘故怎么会缘故如君实责我 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wéi,以膏泽斯民 ,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①事②,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第三段如果你【因为在位这么久了,还不能帮助皇上成就大的功业,还不能施恩惠给这个百姓】责怪我,那么我知罪。如果说(认为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无所作为,只守着前人的做法,那么不是我所敢受领教的了。没有缘由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之极!介词,因为n作v,施恩惠给人民那么不做事,无所作为事①:v,办,做事②:n,事情墨守前人的做法不是领教[古今异义]古: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今:指数量少或不重要如果n,作为v,做状语【状语后置】应该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文本探究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③上乃欲变此。(皇上)第三段文本探究第三段司马光在信中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欲说明什么?与王介甫第三书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我怀着惶恐的心情拜两次,您又回信给我,更知道我没有被您放弃在朝廷之外,反而接纳我教导我,我内心不胜感激惶恐。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这当然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介甫倘若您能选择良才在执行部门任职,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部门任非其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难道不是指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吗 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把这独独当做首要的事务吗 今日借贷青苗钱的,不问百姓是贫穷还是富裕、愿意借贷还是不愿意借贷,强行借贷,每年收取十分之四的利息,还说是不与民争利,我不相信。至于说到排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的座上之宾,每天一起变法和讲利的人(之中),不正确的言论,巧言善辩的人是不少的。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这些吧。与王介甫第三书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又曰:“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各。”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盘庚说:“而今我们的百姓家人离散,居无定所。”有说:“我难道是要耍威风吗?(迁都是为了)奉养你们(过上好日子)。又说:“不要有人敢于凭借小民的谏诫(反对迁都)。”又说:“不是敢于废弃你们的谋划,迁都的事最终还是遵循上天的旨意(通过占卜),非我个人的专断。”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顾念国事、附和世俗献媚讨好?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稍微留意体察而已。文本探究第三段司马光在信中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欲说明什么?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表明一旦认为适宜的事情就要采取行动,表达变法到底的决心。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普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文本探究第三段整体解读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进而说明自己的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语言特点:①柔中带刚(多用谦称,谦词,并称“与君实游处相好”,但立场坚定)②态度委婉而坚决(列出指责自己的罪名,再一一批驳,采用驳论的论证方法)③言简意赅(语言精练,客观清晰分析变法原因.)④不容置辩(有理有据,驳论有力,立场坚定)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堪称古代驳论文的典范。艺术特色(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本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其余部分紧紧扣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中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宫”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还有“盘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艺术特色(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如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艺术特色(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作者身份 文体 称谓 语气词 谦敬副词 句式《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臣子同僚奏章书信多用表达崇敬的称呼和词语,如“人君”“元首”“极天之峻”等,突出对方的地位,既表敬畏,也是提醒。称对方用字“君实”称自己为“某”多用反问句,语气强烈使用了 “蒙” “窃”“见恕”等谦辞,虽与对方政见不同但做到了彬彬有礼,而表达观点时则锋芒毕露。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式整饬,一气呵成,气势磅礴。一方面,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另一方面,善用排比和反语,气盛言宜,铿锵有力!《谏太宗十思疏》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整篇文章形象真切,论证晓畅、恳切,其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更显示出作者的思虑周详。《答司马谏议书》理论论证举例论证整篇文章严正坚定,不涉私人意气,不屈从反对意见。立论与驳论结合,当下与历史结合,峻切而不失委婉,意志则坚定果决。对比阅读对比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相对应内容,你认为谁说的更有道理?对比阅读《与王介甫书》《答司马谏议书》对比阅读核心争论观点:侵官司马光王安石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1对比阅读司马光王安石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2核心争论观点:生事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对比阅读司马光王安石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核心争论观点:征利对比阅读司马光王安石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介甫不幸亦近是乎?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4核心争论观点:拒谏对比阅读司马光王安石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5核心争论观点:怨谤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知识归纳(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01】通假字知识归纳知识归纳【02】古今异义(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2)虽欲强聒(3)不复一一自辨(3)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私下,谦词 ;【今义】偷窃【 古义】即使,表假设;【 今义】表转折,虽然【 古义】再,又 ; 【 今义】往复,重复【 古义】小,谦辞,情意诚挚;【 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知识归纳【02】古今异义(5)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6) 于反复不宜卤莽(7)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古义】仅;【今义】特别,特殊【古义】 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古义】 又想到;【今义】想念,思念【03】一词多义知识归纳以(1)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3)以致天下怨谤: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4)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5)以兴利除弊:来,以便,用来。(6)以膏泽斯民:来。(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和“抗”;来。(1)不为侵官:算作,是。(2)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3)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4)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介词,因为。(6)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知识归纳【03】一词多义为【03】一词多义故(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原因。(2)故今具道所以:所以。(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2)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主张。(3)度义而后动:动词,考虑,揣度,估量。知识归纳度(1)而议事每不合:名词,事情。(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动词,做,从事。(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2)某则以为:却。(3)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那,这。知识归纳【03】一词多义事则【03】一词多义(1)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2)为天下理财:治理,整理。(1)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知道。(2)则非某之所敢知:接受,领教。(3)熟为汝多知乎:知识。知识归纳理知【04】词类活用知识归纳(1)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4)以兴利除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为”译为“是”表判断。知识归纳【05】特殊句式——判断句(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3)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知识归纳【05】特殊句式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定语后置句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文化常识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文化常识文化常识(1)有司鄙人: 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文化常识文化常识(2)古代常用谦称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文化常识文化常识3.盘庚一、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A.古代男子二十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B.古人写信时,常在正文开头写“某启”或“敬启者"。某”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是“陈述、禀告”的意思,表示写信人向收信人表白启告。(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其中“司”指官府、府衙。( )×√×高考衔接二、根据意思,填写句子。(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4)《答司马谏议书》中, “ , ”,直接点明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高考衔接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旧。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选自王安石《上时政疏》,有删改)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1-3题高考衔接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古准今 准:衡量B.厥疾弗瘳 瘳:痊愈C.臣既蒙陛下采擢 擢:提拔D.臣实预其荣辱 预:预测D高考衔接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2)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1)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也许可以无恙。(2)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高考衔接解析修,修明;偷,苟且;假,虚假的,这里引申为“虚度”;幸,侥幸。所以,……的原因;越,越级;规,规劝;义,合乎正义的行为,这里引申为“责任”。3.王安石在此奏疏中陈述变法革新的主张,其中提到了哪些与变法有关的内容?高考衔接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变法的条件,即培养任用贤才;指出变法要态度坚决。解析王安石在此奏疏中强调“享国日久……天下未尝不乱”,明确变法的必要性:指出现在“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穷”的现状,然后亮明观点“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悔矣”,强调变法的紧迫性;文中多次提到“众建贤才”,指出培养任用贤才是变法的先决条件;引用《尚书》中的话,鼓励皇帝在改革中不要因为遇到一些阻碍就退却,要态度坚决。作业如果司马光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他该怎么回复王安石呢?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内容呢?既然王安石从司马光的来信中找出五个点进行反驳,那么司马光是不是也要从王安石的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驳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答司马谏议书》有哪些可反驳的点?作业布置(1)不为侵官:原来就有相关部门负责讨论法度、设置职能机构,现在王安石在朝堂上对此做出改变,就是剥夺了相关部门的职权,就是侵官。(2)兴利除弊:如今天下疾苦,变法并没有兴利除弊,还有奸佞小人在变法中搜刮百姓,弊处更大了。(3)为天下理财:百姓本来就没什么钱,王安石现在这么做等于加重赋税,强制借贷,这就是侵犯百姓的利益。……作业布置思考角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