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心怀天下,理性发声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为诗注重文意辞采,文、赋、诗皆负盛名,尤擅文赋,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关于作者名门贵子风流浪子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知人论世未获机遇,沉痛压抑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为诗注重文意辞采,文、赋、诗皆负盛名,尤擅文赋,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关于作者名门贵子风流浪子忧国才子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江 南 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泊 秦 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词特点: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关于题目阿(ē)房(pánɡ)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到秦亡时尚未完工。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郊,据说被项羽一把火烧掉了。文体解读什么是赋?古文体的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用华美的语言极尽描述。形式上:多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华丽的辞藻描写事物。内容上: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咏物说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写作背景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杜牧《上知己文章启》“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通鉴》卷二四三)朝廷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价值藩镇跋扈,吐番、南诏等纷纷入侵,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处于崩溃的前夕。唐敬宗——他还只是个孩子阿房(ē pánɡ)宫 蜀(shǔ)山兀(wù) 廊腰缦(màn)回囷囷(qūn) 蜂房水涡(wō) 矗(chù)不知不霁(jì)何虹 辇(niǎn)来于秦 梳晓鬟(huán)涨腻(zhǎnɡ nì) 椒(jiāo)兰 辘辘(lù) 杳(yǎo)不知 剽掠(piāo ) 倚(yǐ)叠金块珠砾(lì) 鼎铛(chēnɡ)玉石 逦迤(lǐ yǐ)锱铢(zī 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粟(sù)粒 瓦缝参差(cēn cī) 横槛(jiàn) 呕哑(ōu yā) 戍(shù)卒叫妃嫔媵嫱(pín yìng qiánɡ)诵读 读准字音细读文章,把握重点:1.思考:两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从文中找出表达观点的语句。任务活动一:《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讨论:两位作者是怎样得出这样的观点的?任务活动一:《阿房宫赋》:先铺叙阿房宫的奢华及毁灭,后得出观点。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1段:从背景、耗资、规模、布局、宫中人物活动等方面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第2段:从宫人来源、宫中生活、珠宝陈设等方面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得出结论。第3段:从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纵欲纷奢、秦皇无道指出秦必亡之命运。第4段: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2.讨论:两位作者是怎样得出这样的观点?任务活动一:《六国论》:开头直接提出观点,而后论证观点。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第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第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3.探究:两篇文章不只是交代了各自的观点。《阿房宫赋》一文最后一句与《六国论》最后一段写了什么?两位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查询相关资料)《阿房宫赋》一文最后一句与《六国论》最后一段交代了两位作者的写作目的,前者是要规谏统治者不能大兴土木,要爱惜民众;后者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阿房宫赋》写于公元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杜牧23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资治通鉴》卷二四三)。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第二段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作者意在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古代士人眼看国家危亡,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敢于发声,建言献策!任务活动二:探究说理艺术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那么作者认为秦覆灭的原因是什么呢?(用原文回答)“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覆灭原因:不爱天下之人,即不施仁爱、穷奢极欲。2.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为国者“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那么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呢?请找出本文中心观点并根据所学快速梳理全文的论证结构。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①赂秦而力亏(韩、魏、楚)②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分论点)史实链接六国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9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2年灭楚、燕前221年灭齐从下面的列表中你发现了什么?①赂秦而力亏(韩、魏、楚)②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战胜而得数量上对比论证程度上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受贿所得战败而亡贿赂所亡创业之艰割地之易薪不尽土地有限贪欲无厌奉繁侵急火不灭3.作者是怎样论证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的?少多韩 魏 楚举例论证齐与嬴——继五国迁灭燕以荆为计——速祸赵诛良将——邯郸为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用“向使”从反面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4.作者是怎样论证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的?5、有人说《六国论》可以说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至少在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都存在着致命弱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和背景资料说说你的理由。同意。(1)“其实百倍”不符合史实。六国是被迫割地而非主动赂秦,所以论点的表述也存在不妥。(2)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所以文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说法与史实不符。(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言下之意燕国不采用荆轲刺秦王的计谋,就不会招致祸患,既然不会,它就不会灭亡。秦国不灭燕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荆轲刺秦王乃是秦兵旦暮渡易水背景下发生的,实在是无奈之举。作者因果颠倒,论证逻辑有漏洞。……不同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破灭就是软弱退让,就是长对方气焰,灭自己威风,最终削弱的是自己,这确实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之一。(2)“赂秦而力亏”,用土地贿赂秦国,在一减一加,此消彼长中确实会削弱自己的实力,增强秦国的国力。(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说得很有道理。一个国家的土地数量确实是有限的,欲望也确实是无限的,以地赂秦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任务活动三:品读文章,梳理情怀1.讨论:杜牧生活在唐代,苏洵生活在宋代,两人为什么会选择写秦和六国?(小组合作讨论,主要从时代相似点进行)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称“杜樊川”,晚唐时期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也是著名的“文赋”和古文大家。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所以文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便落到了实处,言外之意,很显然是在警示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的危机,提醒他要爱惜民力,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宋代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在《六国论》中也绝对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他的目的不是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统治者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不要用贿赂的方式对待西夏和契丹。对此,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2.思考:不管是杜牧写《阿房宫赋》还是苏洵写《六国论》,都是为了警示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这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心系天下,勇于担当,字里行间可见其拳拳之心。他们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任务活动四:辨读文章,提升自我同史异论,见仁见智。苏轼、苏辙和李桢都写过《六国论》。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轼认为是士人没有得到厚待;苏辙认为是六国之士目光短浅,没有看到天下的大势;李桢认为是六国没有得到上天的帮助。比较阅读苏洵的《六国论》、苏辙的《六国论》和苏轼的《六国论》,完成表格内容。苏洵 苏辙 苏轼立论角度中心论点写作目的外交政策战略形势人才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六国灭亡,战略失策六国久存,在于养士借古讽今改赂为战救亡图存借古讽今加强边备御敌于外借古讽今民之秀异各安其处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