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搭建小型局域网 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信息科技》(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搭建小型局域网 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信息科技》(教科版)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第二单元 互联网连接与传输——巧搭网络
第1课 搭建小型局域网
信息科技 七年级 上册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引入情境
学校正在规划新建一间信息科技教室。这间教室将配备计算机、教学管理服务器、网络打印机、智能音箱、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智能设备。这些设备不仅需要相互连接,还要接入互联网,以满足我们日常上课的需求。这么多设备该如何连接在一起呢?怎样才能让数据在它们之间高效、安全地传输?如何让这个教室既能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又能支持未来更多智能设备的接入?学校希望同学们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建设中来,为新教室设计一份科学、实用的网络建设方案。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聚焦问题,明确任务
本节课解决的问题
实现多台计算机之间的物理连接,用拓扑图表示网络结构。
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1.认识硬件设备及基本功能,如网卡、网线、交换机。
2.使用交换机实现4台计算机的物理连接,通过指示灯验证连通性。
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1.搭建一个可运行的小型局域网(4台计算机通过交换机互联,指示灯正常)。
2.完成《信息科技教室的网络建设方案》第一部分,以及设备清单、网络拓扑图。
分析问题,探索方法:探索要求
1.将两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的线叫作网线。
2.连接网线,负责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的硬件设备叫网卡。
观察双机互联的过程,思考实现两台计算机互联传输数据用到了哪些设备。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认真观察,网线由几部分组成?双绞线网线内部有几根铜线?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1.一根完整的网线由两端的接头和中间的网线组成。
2.双绞线网线内部有8根铜线,并有不同颜色的外皮,一组2根缠绕在一起。
3.双绞线网线内部的铜线排序遵守统一的规范。
注:2根铜线缠绕在一起是为了降低电磁干扰(EMI)和串扰(Crosstalk)
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观察主机上的网卡以及教师展示的独立网卡。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1.网卡主要负责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2.网卡也被称为网络适配器、网络接口卡、以太网卡等。
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如果要让4台计算机实现互连,如何用网线连接?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1.n台计算机如果两两全部相连,需要n(n-1)÷2根网线。
2.把计算机串接在一起,如果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就会影响整个网络。
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现实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引入中间设备——交换机。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交换机是一种网络扩展设备,能为网络提供更多的连接端口,它负责计算机之间的信息转发。
常见的交接机端口数有8口、16口、24口、48口等。
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在一个局域网中,可能有多台计算机,如何进行区分?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1.网卡在出厂时会被赋予一个唯一的物理地址(MAC地址)。
2.这个地址是一个48位的二进制数,通常写为6个两位十六进制数, 如:00-16-EA-AE-3C-40或00:16:EA:AE:3C:40。
3.MAC地址可以理解为这块网卡(或计算机)的名字。
交换机是如何进行数据转发的?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1.计算机A向计算机C发送信息,交换机收到计算机A发来的信息。
2.在对照表中查询计算机C的MAC地址,发现计算机C连接的是端口3。
3.把信息从端口3发送出去,而其他端口不转发这个信息。
当网络设备比较多时,需要预先规划网络,如何表示网络的结构?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网络拓扑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1.拓扑原用于数学学科,指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网络拓扑是指计算机网络中节点之间的物理或逻辑连接方式。
3.常见的网络拓扑包括线状拓扑、星状拓扑、环状拓扑、树状拓扑、网状拓扑等结构。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分析问题,探索方法:点评展示
点评指导
网线:连接网络设备。
网卡:发送和接收数据。
交换机:扩展网络,实现多机互联。
网络拓扑:描述网络的物理或逻辑连接方式。
本环节提升升华
局域网由若干网络设备连接计算机组成,有一定的连接结构。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梳理思路,设计方案:设计要求
设计并绘制一张“4 台计算机 + 1 台交换机 + 若干网线”的小型局域网拓扑图,并准备相关网络设备。
要求:
用图例画出设备(计算机、交换机)和连线(网线)。
在图上注明每台计算机的名称,每根网线的两端端口号。
准备相关网络设备。
写出检查网络连接是否正常的方法。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梳理思路,设计方案:点评展示
点评指导
拓扑图绘制得是否正确,图例、连线、结构等是否正确。
拓扑图的相关标注是否准确。
准备的网络设备数量、型号是否正确。
测试方法是否准确。
本环节提升升华
依据实际需要绘制拓扑图是规划网络的重要环节。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运用所学,实现方案:实现要求
使用1台交换机和若干根网线将4台计算机连接到一起,组成一个小型局域网。
依据已经绘制的拓扑图搭建网络,要求计算机与端口一一对应。
通过网卡和交换机的指示灯检查网络连接状态,如果不通,请查找问题并解决。
实现过程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进行分工。
参考分工
1.设计:按照图纸要求指导操作。
2.操作:按照设计要求连接线路。
3.检查:检查连接端口是否正确、状态是否正常。
4.观察:记录活动过程,完成任务单的记录。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运用所学,实现方案:实现示范
如果交换机、网卡端口存在不亮的问题,可能存在线材问题或设备问题,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检查。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运用所学,实现方案:点评展示
点评指导
拓扑图绘制得是否正确。
是否正确标注计算机名称与端口号。
设备连接是否全部连接。
计算机连接是否依据要求与端口一一对应。
所有网卡指示灯正常显示。
本环节提升升华
建立“工程思维”,实现时要考虑实际情况,依据设备的远近来选择网线的长短等。
建立“规范意识”,依据图纸要求连接线路,并做好标记,以便后续的检查维修。
建立“分解意识”,当出现问题时,将链路拆分为多个部分,通过替换的方式排查。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评价交流,拓展练习:拓展性任务要求
依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信息科技教室的需求,有哪些设备需要连入网络,明确设备的数量、位置等,然后规划网络拓扑结构。
1.绘制教室内设备相互连接的网络拓扑图。
2.明确搭建网络所需的网络设备的种类。
3.计算需要的网线和其他网络设备的数量。
聚焦
探索
设计
实现
拓展
全课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
常见的网络设备包括网线、网卡、交换机。
网络拓扑表示网络的结构,不同的网络结构对应着不同的网络拓扑类型,星状结构最普遍。
规划网络需要根据需求设计,包括网络设备、网络拓扑等。
课后学习指导与作业
首先要分析信息科技教室的需求,根据实际需求规划网络拓扑结构,再来明确网络设备的选型和数量。
充分考虑需求、网络设备使用数量和空间位置等因素。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