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郎广宁三校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第一关:用心书写显才情1.(5分)默写《示儿》。书写提示:①每句诗都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②书写工整,注意笔画、结构等细节。③将诗人写在最下方右下角。二、第二关:潜心积累显功底2.(9分)读拼音,写字词。(1)hūn lǐ 开始了,新娘穿着美丽的白shā 裙,手wǎn 着新郎站在舞台中间,朋友和长辈们向他们fū qī 二人送上美好的祝福。(2)在我生日那天,姐姐送给了我一个画着bái hè 图案的美丽jìng xiá ;妈妈fēn fù 我去买一些鸡蛋,她要为我做美味的蛋糕。(3)这位老pó po 无私fèng xiàn 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3.(4分)找出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在后面的括号里面“√”,用“ ”画出其他组中的错误读音,并在括号里改正。(1)雏鸟(cú) 剔除(tī) 榨油(zhà) 亥时(hài) (2)垂蔓(màn) 擅长(shàn) 炊烟(cuī) 嗜好(shì) (3)冠军(guàn) 绰约(chuò) 嫌弃(xián) 罕见(hǎn) (4)勉强(qiǎng) 执拗(niù) 削弱(xiāo) 任务(rèn) 4.(4分)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盛:①兴盛,繁盛;②盛大,隆重;③深厚;④普遍,广泛。(1)电视台转播奥运会的盛况。 (2)童年时,故乡盛行“摇花乐”。 (3)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4)主人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只好留下来共进晚餐。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6分)5.(2分)下列故事不属于民间故事的一项是( )A.《八仙过海》 B.《田螺姑娘》C.《揠苗助长》 D.《列那狐的故事》6.(2分)下面句子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B.难道圆明园的毁灭不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吗?C.圆明园的毁灭不可能不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D.圆明园的毁灭怎么会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7.(2分)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珍珠鸟羽色艳丽,活泼娇小,性情温顺,美中不足的是太胆小了。B.老师为了让我们茁壮成长,处心积虑地教育我们。C.祖国繁荣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D.雪花,她洁白晶莹,玲珑剔透,轻盈好看,宛如朵朵白莲从天而降。四、第三关:灵活运用显身手8.(8分)我会照样子写句子。(1)根据“生气”的不同意思写句子。①形容发怒: ②形容活力、生命力: (2)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相同的写作手法仿写句子) (3)岛上的战士一致要求务必一定让您吃上蔬菜。(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9.(8分)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白鹭》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文中第6、7、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分别是 、 、 。(2)中国梦,我的梦。龚自珍仰天长啸:“我劝天公重抖擞, 。”梁启超呐喊:“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3)面对时光流逝,陶渊明发出这样的感叹:“ ,一日难再晨。 ,岁月不待人。”10.(5分)语文综合实践。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自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万人坑”遗址边默哀,在“哭墙”前献花,数以万计的网民,在国家公祭网和手机客户端上进行网络祭奠。我们学校也即将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爱国主义系列教育活动。(1)为了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这次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 (2)请你设计三项与本次主题有关的活动。① ② ③ 四、第四关:感受阅读精彩11.(10分)课内阅读。 ①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②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时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仿照下面词语的格式,尝试写两个。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2)用小标题概括这两段话,分别是:① ② (3)“紧走搭石慢过桥”中,“紧走搭石”是为了 A.节约时间,防止搭石活动B.动作规范,防止相互踩踏C.保持平衡,防止坠落水中D.协调有序,防止秩序混乱(4)读了选文第②段,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 美,我是从 这个词知道的;再写 美,最后写 美。12.(11分)课外阅读。失根的兰花 ①十几岁,就在外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的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②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就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③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之艳丽。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 ④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以后,祖国已破,觉出个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1)第1自然段中,作者到过的地方有 、 、 和 。(2)作者真的“到处可以为家”吗?后来作者的思想又有了什么变化?(3)第2自然段画“ ”部分的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4)文章题目中“根”和“兰花”暗指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5)写两句爱国名言。五、第五关:习作我最棒13.(30分) 作文。 ____的脸 每天,我们都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脸:温暖的脸、严肃的脸、俊美的脸、丑陋脸……这些“脸”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请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通过一两件写一写,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400字左右。2024-2025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郎广宁三校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3小题)题号 5 6 7答案 C D B一、第一关:用心书写显才情1.(5分)默写《示儿》。书写提示:①每句诗都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②书写工整,注意笔画、结构等细节。③将诗人写在最下方右下角。【解答】故答案为:二、第二关:潜心积累显功底2.(9分)读拼音,写字词。(1)hūn lǐ 婚礼 开始了,新娘穿着美丽的白shā 纱 裙,手wǎn 挽 着新郎站在舞台中间,朋友和长辈们向他们fū qī 夫妻 二人送上美好的祝福。(2)在我生日那天,姐姐送给了我一个画着bái hè 白鹤 图案的美丽jìng xiá 镜匣 ;妈妈fēn fù 吩咐 我去买一些鸡蛋,她要为我做美味的蛋糕。(3)这位老pó po 婆婆 无私fèng xiàn 奉献 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解答】故答案为:(1)婚礼 纱 挽 夫妻(2)白鹤 镜匣 吩咐(3)婆婆 奉献3.(4分)找出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在后面的括号里面“√”,用“ ”画出其他组中的错误读音,并在括号里改正。(1)雏鸟(cú) 剔除(tī) 榨油(zhà) 亥时(hài) cú——chú (2)垂蔓(màn) 擅长(shàn) 炊烟(cuī) 嗜好(shì) cuī——chuī (3)冠军(guàn) 绰约(chuò) 嫌弃(xián) 罕见(hǎn) √ (4)勉强(qiǎng) 执拗(niù) 削弱(xiāo) 任务(rèn) xiāo——xuē 【解答】(1)有误,“雏鸟”的“雏”应读“chú”。(2)有误,“炊烟”的“炊”应读“chuī”。(3)正确。(4)有误,削:[xuē]义同“削(xiāo)”,专用于复合词,如“削弱”“剥削”“削减”。[xiāo]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如“削皮”“削铅笔”。“削弱”是一个复合词,所以“削”读“xuē”。故答案为:(1)cú——chú;(2)cuī——chuī;(3)√;(4)xiāo——xuē。4.(4分)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盛:①兴盛,繁盛;②盛大,隆重;③深厚;④普遍,广泛。(1)电视台转播奥运会的盛况。 ② (2)童年时,故乡盛行“摇花乐”。 ④ (3)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① (4)主人的盛情邀请下,我们只好留下来共进晚餐。 ③ 【解答】(1)盛况:盛大热烈的状况。故“盛”的字义是:盛大,隆重。故选②。(2)盛行:这个东西非常地流行,几乎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会的意思。故“盛”的字义是:普遍,广泛。故选④。(3)盛开:(花)繁盛地展开。故“盛”的字义是:兴盛,繁盛。故选①。(4)盛情:深厚的情谊。故“盛”的字义是:深厚。故选③。故答案为:(1)②;(2)④;(3)①;(4)③。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6分)5.(2分)下列故事不属于民间故事的一项是( )A.《八仙过海》 B.《田螺姑娘》C.《揠苗助长》 D.《列那狐的故事》【解答】A、B、D都是民间故事。C.不属于民间故事,《揠苗助长》是寓意故事。故选C。6.(2分)下面句子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B.难道圆明园的毁灭不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吗?C.圆明园的毁灭不可能不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D.圆明园的毁灭怎么会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解答】结合句子可知,ABC相同,意思是都是“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D.不相同,意思是“圆明园的毁灭怎么不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故选:D。7.(2分)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珍珠鸟羽色艳丽,活泼娇小,性情温顺,美中不足的是太胆小了。B.老师为了让我们茁壮成长,处心积虑地教育我们。C.祖国繁荣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D.雪花,她洁白晶莹,玲珑剔透,轻盈好看,宛如朵朵白莲从天而降。【解答】A.正确。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与语境相符。B.不正确。处心积虑:蓄谋已久,费尽心机。与语境不相符。C.正确。安居乐业:形容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与语境相符。D.正确。玲珑剔透:形容小巧、精工制造、精致、结构奇巧。与语境相符。故选:B。四、第三关:灵活运用显身手8.(8分)我会照样子写句子。(1)根据“生气”的不同意思写句子。①形容发怒: 小明经常因为淘气惹得妈妈生气。 ②形容活力、生命力: 一条公路修进山里,给荒凉的山村带来了生气。 (2)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相同的写作手法仿写句子) 梅花它不与春天的花儿们争奇斗艳,而是选择在百花凋零的深冬时节绽放枝头,凌寒不凋,傲霜挺立,这种不畏风霜的高洁品质深深地吸引着我。 (3)岛上的战士一致要求务必一定让您吃上蔬菜。(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解答】(1)考查了造句。根据意思造句,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造出合适的句子即可。(2)例句中,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相对比,写出了花生的特点。描写一种事物,注意用上对比的描写手法。(3)考查了修改病句。词语重复啰嗦,去掉“务必”或“一定”。故答案为:(1)①小明经常因为淘气惹得妈妈生气。②一条公路修进山里,给荒凉的山村带来了生气。(2)梅花它不与春天的花儿们争奇斗艳,而是选择在百花凋零的深冬时节绽放枝头,凌寒不凋,傲霜挺立,这种不畏风霜的高洁品质深深地吸引着我。(3)岛上的战士一致要求务必让您吃上蔬菜。9.(8分)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白鹭》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郭沫若 。文中第6、7、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分别是 水田钓鱼图 、 枝头望哨图 、 空中低飞图 。(2)中国梦,我的梦。龚自珍仰天长啸:“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梁启超呐喊:“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 。”(3)面对时光流逝,陶渊明发出这样的感叹:“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解答】(1)《白鹭》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郭沫若。文中第6、7、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分别是水田钓鱼图、枝头望哨图、空中低飞图。(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意思是青春逝去不可重来,如同每日不会出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故答案为:(1)郭沫若 水田钓鱼图 枝头望哨图 空中低飞图;(2)不拘一格降人材 而全在我少年;(3)盛年不重来 及时当勉励。10.(5分)语文综合实践。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自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万人坑”遗址边默哀,在“哭墙”前献花,数以万计的网民,在国家公祭网和手机客户端上进行网络祭奠。我们学校也即将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爱国主义系列教育活动。(1)为了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这次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请你设计三项与本次主题有关的活动。① 组织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或观看历史纪录片。 ② 举办“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演讲比赛。 ③ 开展向遇难同胞默哀仪式并进行爱国诗歌朗诵。 【解答】(1)此题答案不唯一。示例:激昂呼吁风:“铭记南京大屠杀血海深仇,投身圆梦中华伟大征程!”情感共鸣风:“默哀历史伤痛,共赴中华圆梦之路,邀你一同参与!”简洁有力风:“勿忘国耻祭先烈,携手圆梦耀中华!”(2)此题答案不唯一。①主题观影会:组织同学们观看如《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影片,观影结束后安排交流分享环节,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大家铭记历史,增强爱国情感。②征文比赛: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鼓励同学们结合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自己的理解,抒发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评选出优秀作品在学校宣传栏展示。③历史讲座:邀请历史专家或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学者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详细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让同学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那段惨痛的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故答案为:(1)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2)①组织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或观看历史纪录片。②举办“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演讲比赛。③开展向遇难同胞默哀仪式并进行爱国诗歌朗诵。四、第四关:感受阅读精彩11.(10分)课内阅读。 ①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②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时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仿照下面词语的格式,尝试写两个。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流水潺潺 月光融融 (2)用小标题概括这两段话,分别是:① 摆搭石 ② 走搭石 (3)“紧走搭石慢过桥”中,“紧走搭石”是为了 C A.节约时间,防止搭石活动B.动作规范,防止相互踩踏C.保持平衡,防止坠落水中D.协调有序,防止秩序混乱(4)读了选文第②段,我眼前仿佛展现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 动作 美,我是从 协调有序 这个词知道的;再写 声音 美,最后写 画面 美。【解答】(1)本题考查了词语的积累。结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可知,词语的形式是:ABCC,可以此分析仿写。如:流水淙淙、月光灿灿。(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第①段,读句子“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可知,主要写了人们摆搭石的情景。故标题可为:摆搭石。第②段,读句子“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可知,主要写了人们过搭石时的优美动作。故标题可为:过搭石。(3)考查了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从短文“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可以看出“紧走搭石”是为了保持平衡,防止跌入水中。故选C。(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第②段,读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从“协调有序”这个词可知,这段话先写行人走搭石的动作美;读句子“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可知,从“嗒嗒”这个词知道写的是走搭石的声音美;读句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可知写的是走搭石的“画面”美。故答案为:(1)流水潺潺 月光融融;(2)①摆搭石;②走搭石;(3)C;(4)动作 协调有序 声音 画面。12.(11分)课外阅读。失根的兰花 ①十几岁,就在外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的古老,并不感觉伤感。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②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就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③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之艳丽。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 ④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以后,祖国已破,觉出个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1)第1自然段中,作者到过的地方有 渭水滨 、 咸阳城 、 秦岭 和 蜀中 。(2)作者真的“到处可以为家”吗?后来作者的思想又有了什么变化?(3)第2自然段画“ ”部分的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4)文章题目中“根”和“兰花”暗指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5)写两句爱国名言。【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从第①段“到渭水滨……到咸阳城……我曾在秦岭捡过……在蜀中我也曾看到……”可直接提取出地点:渭水滨、咸阳城、秦岭、蜀中。(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阅读文章可知,作者之前觉得“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没离开祖国,能在国内不同地方适应。到美国后,夜晚梦到家乡,白天对故乡相关事物有复杂情感,才领悟到离开国土就“到处不可以为家”,且更深刻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提出“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3)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结合“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可知,“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是因为异乡不同的事物会凸显环境的陌生,让作者更感孤独,加深思乡之苦。“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是因为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事物,会强烈触发对故乡的思念,而身处异乡,这种思念带来的是痛苦,所以“不敢看”。二者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并不矛盾。(4)考查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阅读文章,结合标题可知,“根”象征着祖国和故乡,是游子情感的归宿与依托,就像植物的根滋养植物一样,祖国和故乡滋养着游子的精神。“兰花”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作者以兰花自比,表达自己远离祖国后的孤独与对祖国的眷恋。(5)考查名言警句。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为国家、民族大义,不惜牺牲生命,要留下忠诚之心光照史册的爱国情怀。故答案为:(1)渭水滨 咸阳城 秦岭 蜀中;(2)作者并不是真的“到处可以为家”。之前作者觉得能适应不同地方,可到了美国后,情感变了,开始思念家乡与祖国,领悟到离开国土就“到处不可以为家”,还意识到国家的重要性,认为“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3)不矛盾。“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是因为这些不同的东西会让作者更觉异乡的陌生,加深思乡之情;“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是因为看到相同的东西,会触发对故乡的思念,而这种思念在异乡会带来痛苦,所以作者有这样看似矛盾的表现。(4)“根”暗指自己的祖国、故乡;“兰花”暗指漂泊在外的游子(作者自己)。(5)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五、第五关:习作我最棒13.(30分) 作文。 ____的脸 每天,我们都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脸:温暖的脸、严肃的脸、俊美的脸、丑陋脸……这些“脸”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请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通过一两件写一写,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400字左右。【解答】范文:冷峻的脸“你,就是你,退到白线后面去。”那个身材魁梧的警察喝道。正洋洋得意骑着新车的我一愣,众目睽睽之下,只得将车子退回白线后面,这时红灯正亮着。“有什么了不起,嘿!臭美。”我暗自痛骂,“哼,我不一定非要走你这条路!”我愤愤地上车,临走当然不会忘记狠狠地白他一眼。一拐弯儿,刚巧瞧见他从警亭拿出一个打气筒,递给一个老干部模样的人。“哼,我余恨未消,心里牢牢记下了他那冰冷的目光冷峻的脸。星期天,我匆匆出门找人,途中路经那个十字路口,看见警亭边的铁栏杆上显眼地挂着一个大木板,花花绿绿地贴着许多照片。我凑近一看,原来是先进警务人员的评比栏。我不屑地向那些照片瞟了一眼。这一瞟,惊得我睁大了眼,上面居然有他——那个“冷面人”。可能吗?他也配?我满腹狐疑,那张冰冷冷的脸与评比栏上的照片在心中老是联系不起来。我思索着,慢慢地蹬着车。“吱——”不好我的气门芯坏了。这时红灯亮了,我被抛在了十字路口中间。“你过来!”坏了,又是那张冷峻的脸。我慌了神实在无可奈何,只得红着脸,低着头,跟在他身后把车推到警亭边。让我惊奇的是,他竟蹲下身,拧下那个漏了气的气门芯。他要干什么?我疑惑不安。“等等!”他返身回了警亭,我只能呆呆地立在警亭边。哎,但愿他不会给我一张罚款的收据。他出来了,依旧那样不言不语,动作娴熟地帮我换好了气门芯,望了我一眼,示意我可以走了。还是一张没有笑容的脸,但是在迅速准确的动作中,传递出的是一股温情;透过那张冷峻的表情,我仿佛看到了他那颗纯洁火热的心。红绿灯依旧在变换闪烁着,映衬着他那张冷峻的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