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卷(北师大版2024,测试范围:第1-2单元)【原卷+答案解析+试卷分析】-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卷(北师大版2024,测试范围:第1-2单元)【原卷+答案解析+试卷分析】-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2024)

资源简介

(共7张PPT)
北师大版2024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卷
试卷分析
一、试题难度
二、知识点分布
一、选择题 1 0.75 厘米的认识;长度的估测;米的认识
2 0.85 千米的认识
3 0.95 长度的估测
4 0.85 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
5 0.85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6 0.65 无括号的运算顺序;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7 0.85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8 0.65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9 0.85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经济问题
10 0.55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二、知识点分布
二、填空题 11 0.95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12 0.85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3 0.95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无括号的运算顺序
14 0.85 无括号的运算顺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15 0.85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16 0.75 容积单位的认识;质量的估计;长度的估测;面积的估测
17 0.65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长度单位的选择
18 0.65 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
19 0.55 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
20 0.65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厘米的认识
二、知识点分布
三、计算题 21 0.95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表内乘除混合运算
22 0.75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3 0.85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乘加、乘减混合运算;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四、作图题 24 0.85 长度的测量方法;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5 0.65 长度的测量方法;用直尺画线段
二、知识点分布
五、解答题 26 0.85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7 0.65 圆的周长及应用;长度的测量方法;长度的估测
28 0.75 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
29 0.65 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与换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30 0.65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31 0.55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测试范围: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2024,第1-2单元)
( 全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题1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一本《新华字典》大约有多厚?( )
A.3米 B.30厘米 C.3厘米
2.一种交通工具每时行驶80千米,这种交通工具最可能是( )。
A. B. C.
3.阅读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 )比较合适。
A.30毫米 B.3米 C.3分米
4.有两根一样长的彩带,第一根用去90毫米,第二根用去2分米,剩下的部分相比,(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无法比较
5.下面三个算式中,先算减法的是( )。
A.17-7×2 B.10-6÷2 C.(10-2)×5
6.下面算式去掉括号后,计算结果不变的是( )。
A.5×(8-6) B.(24+16)÷8 C.42+(37-5)
7.小明做了12朵红花、8朵黄花,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朵?列式为( )。
A.12+8÷4 B.8+12÷4 C.(12+8)÷4
8.对比这两道算式和,表达正确的是( )。
A.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同 B.运算顺序相同,结果不同
C.运算顺序相同,结果相同 D.运算顺序不同,结果也不同
9.开学初,学校进行采购,卫生部门采购了24把拖把和24个水桶,共花费了720元。每个水桶16元。算式“720÷24-16”第一步解决的问题是( )。
A.每个拖把多少元? B.每个水桶多少元?
C.一个水桶比一个拖把贵多少元? D.一个拖把和一个水桶一共多少元?
10.二(1)班同学在大课间做操,站了7排,每排6人,其中女生有18人,求男生有多少人?用算式表示是( )。
A.7×6+18 B.7+6+18 C.7×6-18
二、填空题(共20分)
11.根据要求算一算。(可添加小括号)
4+6×5 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结果是( )。
48÷6+2 先算加法,后算除法,结果是( )。
12.计算45÷(□-6)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当□里的数是15时,结果是( )。
13.16+40÷8要先算( )法,再算( )法,结果是( )。
14.计算270+40÷8时,先算( )法,再算( )法。
15.13×120=1560,1600-1560=40写成综合算式是( ),这个综合算式要先算( )法。
16.选数填空。(9、45、3、1.63、250)
六年级男生小亮身高是( )米,体重是( )千克,他睡觉的床面积大约是( )平方米,每晚睡( )时,早晨起床后要喝( )毫升的牛奶。
17.尺子上,从1厘米到2厘米有( )个小格,每个小格长1( );表示成都到广州的距离时,一般用( )作单位更合适。
18.在括号里填上“>”“<”或“=”。
3千米( )30米 5000米( )5千米 4米( )40厘米
40厘米( )4分米 30毫米( )3厘米 2厘米( )2分米
19.10张纸叠起来大约厚1毫米,100张这样的纸叠起来大约厚( )厘米,10000张这样的纸叠起来大约厚( )。
20.下图中小刀的长度是( )厘米( )毫米。
三、计算题(共18分)
21.计算下面各题。
26+(70-24) 81÷(26-17) 32÷8×9
22.脱式计算。
54÷(82-73) (25+24)÷7 (37-29)×6
23.直接写出得数。
3×(2+6)= 30-4×5= (30+10)÷5=
18-6÷3= 8×4+3= 64-8+5=
四、作图题(共16分)
24.借用这把断尺,在下面的纸条上涂一段2厘米7毫米的黑带。
25.填一填,画一画。(尺子上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1)左图中,( )瓶高,比另一个瓶高( )毫米。
(2)画一条与B瓶高度一样长的线。
五、解答题(共36分)
26.老师购买了一些橡皮奖励给进步显著的同学,每人奖励3块,奖励了8个同学后,还余下2块,老师总共买了多少块橡皮?
27.用下图的方法可以测量没有标圆心圆的直径。

(1)想一想,为什么?
(2)这圆的直径是( )毫米。(得数保留整毫米数)
(3)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毫米?
28.小欣家离学校1000米。某天早晨小欣去上学,走到一半发现把书包忘在家里了,她急忙原路返回,拿了书包后再走到学校。小欣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29.奇奇想知道一根柱子一周的长度,他拿来一根长6米的绳子,在柱子上绕了6周后,绳子还余下6分米。这根柱子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分米?
30.
(1)整盒买的巧克力每块比单买的便宜几元?
(2)爸爸用50元买一瓶橙汁,剩下的钱可以买几块蛋糕?
31.小宇想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他先在玻璃杯中加入40克清水,然后取25克食盐,把它平均分成5份,在杯中加入1份食盐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固体溶解为液体时,质量不会发生变化),杯中的液体变成了多少克?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测试范围: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2024,第1-2单元)
( 全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C C C D D C
1.C
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
计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二年级学生双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计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厘米作单位,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由此解答。
A.3米大约是一层楼的高度,不符合题意;
B.30厘米大约是数学课本的长度,不符合题意;
C.3厘米大约是《新华字典》的厚度,符合题意。
则一本《新华字典》大约厚3厘米。
故答案为:C
2.B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km”表示。操场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千米。所以计量自行车、小轿车、飞机每小时飞行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A.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距离在10千米左右,不符合。
B.小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距离在80千米左右,符合。
C.飞机每小时行驶的距离在800千米左右,不符合。
故答案为:B
3.C
根据情景、生活经验,以及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1毫米大约是1分硬币的厚度;1分米=10厘米,直尺的长度一般为1分米;1米=10分米,大约有成年人正常步幅两步长;阅读时眼睛与书本不能太近,要保持一定距离,所以计量眼睛离书本的距离用“分米”作单位;据此解答。
根据分析可知:阅读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分米比较合适。
故答案为:C
4.A
两根彩带一样长,那么谁用去的更长,剩下的就越短,根据1分米=100毫米将单位统一,再比较谁用去的更短,即可得出剩下的谁更长。
2分米=200毫米,90毫米<200毫米,所以第一根剩下的更多,第二根剩下的更短。
故答案为:A
5.C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A.17-7×2先算乘法,再算减法,不符合题意。
B.10-6÷2先算除法,再算减法,不符合题意。
C.(10-2)×5先算减法,再算乘法,符合题意。
所以三个算式中,先算减法的是:(10-2)×5。
故答案为:C
6.C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计算出算式及算式去掉括号后的结果即可解答。
A.5×(8-6)=5×2=10,5×8-6=40-6=34,去掉括号后计算结果发生变化。
B.(24+16)÷8=40÷8=5,24+16÷8=24+2=26,去掉括号后计算结果发生变化。
C.42+(37-5)=42+32=74,42+37-5=79-5=74,去掉括号后计算结果不变。
故答案为:C
7.C
先求出红花和黄花的总数,然后用总数除以4即可解答。
(12+8)÷4
=20÷4
=5(朵)
故答案为:C
8.D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要选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据此判断运算顺序并计算出结果,选择即可。
36-9÷3,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结果是33;
(36-9)÷3,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结果是9。
因此这两道算式运算顺序不同,结果也不同。
故答案为:D
9.D
已知卫生部门采购了24把拖把和24个水桶,总共花费720元。总费用除以数量,得到的是每组(拖把+水桶)的总费用,而非单独拖把或水桶的价格。
720÷24表示的是把总花费平均到每一组(一把拖把和一个水桶为一组)上,也就是一个拖把和一个水桶的总价钱。
故答案为:D
10.C
由题意可知:先算出二(1)班总人数:排数×每排的人数=总人数;再用总人数-女生人数=男生的人数;由此解答。
由分析可得:
7×6-18
=42-18
=24(人)
男生有24人。
求男生有多少人?用算式表示是7×6-18。
故答案选:C
11.4+6×5;34
48÷(6+2);6
4+6×5先算乘法6×5=30,再算加法4+30=34;
48÷6+2算式原本先计算除法,现在要先算加法,需给加法加上小括号,变成48÷(6+2),先算6+2=8,再计算48÷8=6。
4+6×5
=4+30
=34
所以4+6×5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结果是34;
48÷6+2要先算加法,需给加法加上小括号,变成48÷(6+2),
48÷(6+2)
=48÷8
=6
所以先算加法,后算除法,结果是6。
12. 减 除 5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二级运算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的,据此填空即可;将□等于15代入到算式中,计算出结果即可。
45÷(15-6)
=45÷9
=5
计算45÷(□-6)时,应先算减法,再算除法,当□里的数是15时,结果是5。
13. 除 加 21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法),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法)。
所以16+40÷8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结果是21。
14. 除 加
一个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据此解答。
计算270+40÷8时,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15. 1600-13×120=40 乘
1600-1560=40中的1560是由13×120=1560得来的,则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据此列出综合算式。
根据分析:13×120=1560,1600-1560=40写成综合算式是1600-13×120=40,这个综合算式要先算乘法。
16. 1.63 45 3 9 250
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容积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一个六年级学生的身高是1.4米到1.6米,体重是30千克到55千克;1平方米是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小学生的充足睡眠时间是8小时到12小时;1盒牛奶大约是250毫升,据此解答。
六年级男生小亮身高是1.63米,体重是45千克,他睡觉的床面积大约是3平方米,每晚睡9时,早晨起床后要喝250毫升的牛奶。
17. 10 毫米/mm 千米/km
从1厘米到2厘米一共是1厘米,被平均分成10小格,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mm)。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km”表示。操场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千米。所以,从成都到广州的距离,一般用千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根据分析,尺子上,从1厘米到2厘米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长1毫米(mm);表示成都到广州的距离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更合适。
18.






根据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进行单位换算,换算成同单位后再比较大小。
3千米=3000米,3000米>30米,所以3千米>30米;
5000米=5千米,5千米=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米=400厘米,400厘米>40厘米,所以4米>40厘米;
40厘米=4分米,4分米=4分米,所以40厘米=4分米;
30毫米=3厘米,3厘米=3厘米,所以30毫米=3厘米;
2分米=20厘米,2厘米<20厘米,所以2厘米<2分米。
19. 1 1米
根据题意,100里面有10个10张,用10乘10张纸的厚度,就是100张纸的厚度。再根据1厘米=10毫米,把它转换成厘米作单位。10000里面有100个100张,用100乘100张纸的厚度,就是10000张纸的厚度。根据1米=100厘米,转换成米作单位即可。
100里面有10个10张,
10毫米=1厘米
10000里面有100个100张,
100厘米=1米
所以,100张这样的纸叠起来大约厚1厘米,10000张这样的纸叠起来大约厚1米。
20. 6 5
直尺上1个小格是1毫米,1个大格是1厘米,1厘米=10毫米;小刀的首端指向0厘米刻度线,末端指向6厘米刻度线之后,比6厘米多5个小格,据此填空。
由分析可知:下图中小刀的长度是6厘米5毫米。
21.72;9;36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第一题: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加法;
第二题: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
第三题: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26+(70-24)
=26+46
=72
81÷(26-17)
=81÷9
=9
32÷8×9
=4×9
=36
22.6;7;48
(1)54÷(82-73)先算括号中的减法,再算除法;
(2)(25+24)÷7先算括号中的加法,再算除法;
(3)(37-29)×6先算括号中的减法,再算乘法。
(1)54÷(82-73)
=54÷9
=6
(2)(25+24)÷7
=49÷7
=7
(3)(37-29)×6
=8×6
=48
23.24;10;8;
16;35;61

24.见详解
在没有0刻度的断尺中,黑带右端对应的数字减去黑带左端的数字即为黑带的长度,要想黑带长度是2厘米7毫米,可以从4厘米刻度开始画,4厘米+2厘米7毫米=6厘米7毫米,也就是到6厘米7毫米结束即可。合理即可。
(答案不唯一)
25.(1)A;1
(2)
(1)尺子上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为1厘米,1厘米=10毫米,即1小格为1毫米。观察图片A瓶底部对应的尺子刻度为2厘米,顶部对应的尺子刻度为4厘米多1毫米,
B 瓶下面有一个底座,底座的顶部对应的尺子刻度为2厘米多7毫米,B瓶的底部是底座的顶部为2厘米多7毫米,B瓶的顶部对应的尺子刻度为4厘米多7毫米,
根据物体的长度=末刻度-初始刻度,即可求得A瓶、B瓶的高度,再比较A、B瓶的高度。
(2)用直尺画线时,先把直尺平放在纸上,将笔尖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然后沿着直尺画到刻度2厘米的位置,与B瓶高度一样长。
(1)4厘米1毫米=41毫米
2厘米=20毫米
A瓶:41-20=21(毫米)
2厘米7毫米=27毫米
4厘米7毫米=47毫米
B瓶:47-27=20(毫米)
21>20
21-20=1(毫米)
左图中,A瓶高,比另一个瓶高1毫米。
(2)如图:
B瓶高为:20毫米=2厘米
26.
26块
根据题意,每人奖励橡皮的数量和奖励的人数相乘,计算出一共奖励了多少块,再和剩下的数量相加,就是橡皮的总数量。
3×8+2
=24+2
=26(块)
答:老师总共买了26块橡皮。
27.(1)见详解
(2)7
(3)21.98毫米
(1)根据利用直尺测量长度的方法进行解答。
(2)数出两个三角板之间有多少小格,圆的直径就大约是多少毫米。
(3)圆的周长C=πd=2πr,据此解答。
(1)可以测量,圆的直径等于两个三角板之间的距离。
(2)数出两个三角板之间大约有7个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毫米。
所以, 这圆的直径是7毫米。
(3)3.14×7=21.98(毫米)
答:这个圆的周长是21.98毫米。
本题考查长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圆的周长公式。
28.2千米
首先明确小欣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000米,走到一半也就是走了500米;然后她原路返回,返回的路程也是500米;接着拿了书包再走到学校,路程是1000米。小欣走的总路程就是500+500+1000=2000米,再根据1000米=1千米,再化成以千米为单位即可。
500+500+1000=2000(米)
2000米=2千米
答:小欣一共走了2千米。
29.9分米
根据题意,1米=10分米,6米里面有6个10分米,把它转换成分米之后减去还剩的6分米就是绕在柱子上的长度。再用绕在柱子上的长度除以6,就是这根柱子一周的长度。
6米=60分米
(60-6)÷6
=54÷6
=9(分米)
答:这根柱子一周的长度是9分米。
30.(1)1元;(2)5块
(1)每盒的价钱÷块数=每块的价钱,再用单买每块的价钱减去整盒买每块的价钱即为所求。
(2)先算出每瓶橙汁的价钱=3瓶的总价÷3,再用50元减去一瓶的价钱即为剩下的钱,除以每块蛋糕的价钱即为所求。
(1)5-20÷5
=5-4
=1(元)
答:整盒买的巧克力每块比单买的便宜1元。
(2)15÷3=5(元)
(50-5)÷9
=45÷9
=5(块)
答:剩下的钱可以买5块蛋糕。
31.45克
先计算出每份食盐多少克,已知25克食盐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是25÷5克,因为固体溶解为液体时质量不变,所以杯中液体质量等于清水质量加上加入的食盐质量,列式为40+25÷5,计算出得数即可。
40+25÷5
=40+5
=45(克)
答:杯中的液体变成了45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