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摇啊摇》教案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摇啊摇》是一首流传于上海等地的传统童谣,属于 6/8 拍,全曲旋律轻柔舒缓、节奏平稳,具有摇篮曲的特点,充满温情意境,能营造出 “摇船”“哄睡” 的宁静氛围。歌曲描绘了童年时期摇船去外婆家的情景,表达了对外婆的思念和对童年的怀念,反映了旧时儿童与长辈的亲密情感,体现了童谣 “口耳相传、饱含生活气息” 的特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文化理解的优质素材。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上海童谣《摇啊摇》,感受歌曲轻柔舒缓的旋律、平稳的节奏以及充满温情的意境,体会童谣中 “摇船”“哄睡” 的宁静氛围;分辨歌曲中钢琴伴奏的柔和音色与童声演唱的纯真质感,感知旋律中重复的 “摇啊摇” 衬词所营造的摇晃感,培养对抒情性音乐的听觉敏感度。 2. 艺术表现:能用自然、轻柔的声音演唱《摇啊摇》,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如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的平稳节奏),模仿歌词中略带方言的亲切语气(如 “外婆叫我好宝宝” 的温柔语感);结合歌曲情境,创编简单的动作(如双手做摇船动作、轻轻拍肩模仿哄睡),跟随音乐做身体摇晃律动,用歌声和动作传递歌曲的温馨情感。 3. 创意实践:小组合作,为歌曲设计多声部演唱形式(如一组唱主旋律,一组轻声哼唱 “啊” 作为衬腔),丰富歌曲的层次感;尝试用自制乐器(如沙锤模拟摇船声、碰铃表现 “桥” 的清脆)为歌曲伴奏,或用绘画表现 “摇船到外婆桥” 的画面,将音乐与视觉艺术结合。 4. 文化理解:了解《摇啊摇》是流传于上海等地的传统童谣,反映了旧时儿童与长辈的亲密情感,认识童谣 “口耳相传、饱含生活气息” 的特点;通过歌曲中 “外婆桥”“好宝宝” 等意象,感受童谣中蕴含的亲情与地域文化特色,体会民间音乐对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增强对传统童谣的喜爱与认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感受《摇啊摇》的抒情氛围,能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理解童谣与生活、亲情的联系。2. 难点:把握歌曲轻柔的演唱力度和摇晃感的节奏;在创意实践中保持歌曲的温情基调。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摇船去外婆家”) 教师活动: 提问 “你们去过外婆家吗?是什么感觉?”,播放《摇啊摇》音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小朋友去外婆家的方式。接着询问学生能否模仿划船动作,然后让学生边做划船动作边喊口号,介绍 8/6 拍(由两个三拍子组合而成)。学生活动: 回忆去外婆家的感受并分享,聆听音频片段思考问题,模仿划船动作,边做动作边喊口号,了解 8/6 拍。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经验与音乐片段,建立歌曲与情感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节奏,激发对童谣的亲近感。环节二(欣赏探究:“听出摇啊摇”) 教师活动: 完整播放《摇啊摇》,提问 “歌曲里唱了哪些场景?音乐听起来是快快的还是慢慢的?”,讲解歌曲是上海童谣及 “摇啊摇” 像小船和摇篮的节奏,说明反复记号的作用,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句子的异同,指出 “一” 字因多一个音要唱得长一些。 学生活动: 聆听歌曲后说出歌词中的场景,用动作表示音乐速度(慢慢摇晃身体),跟随钢琴旋律做 “摇船” 动作感受旋律的摇晃感,比较句子异同并理解 “一” 字的唱法。 设计意图: 通过听赏和互动,帮助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调、旋律特点及歌词细节,提升审美感知能力。环节三(学唱体验:“温柔唱童谣”) 教师活动: 示范演唱歌曲,强调声音要轻柔,用手势提示节奏的摇晃感,重点示范 “摇啊摇” 拖腔的柔和连贯;分句教唱,用节奏图谱(小船图案)辅助学生把握节奏,提醒 “外婆叫我好宝宝” 要唱得亲切温柔;带领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如双手合掌做 “小船” 左右摇晃,唱到 “外婆桥” 时双手搭成 “桥” 的形状。 学生活动: 模仿教师的轻柔声音演唱,跟随节奏图谱和动作记忆歌词,用表情和动作传递对歌曲的理解(如唱到 “好宝宝” 时微笑)。 设计意图: 通过示范和多感官参与,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感受童谣的温情,落实艺术表现目标。环节四(创意实践与总结延伸:“给童谣加色彩”“总结延伸”) 教师活动: 1. 创意实践:分组提供三角铁等乐器,引导学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组织学生小组分工选择任务,如伴奏组练习乐器与歌曲节奏配合等。 2. 总结延伸: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上海童谣《摇啊摇》,希望学生珍惜幸福、学会感恩亲人,建议回家后把歌曲唱给外婆及身边亲人听。 学生活动: 1. 创意实践: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练习用乐器伴奏,积极参与创意实践活动。 2. 总结延伸:认真聆听教师总结,明确回家后的任务。 设计意图: 1. 创意实践:通过多元创意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激发创造力和审美表达能力。 2. 总结延伸: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家庭,让学生体会童谣的传承性,深化对亲情与民间音乐的理解。板书设计(一)主板书 - 《摇啊摇》(上海童谣) - 特点:轻柔舒缓、节奏摇晃、充满亲情- 歌词片段: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动作提示:双手摇船、搭 “桥”(简笔画) - 创意展示:乐器伴奏示意(沙锤→船声,碰铃→桥声)(二)副板书- 演唱提示:声音轻、速度慢、像哄宝宝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通过 “听、唱、动、创” 环节,学生对《摇啊摇》的温情氛围感受深刻,多数能以轻柔的声音演唱并配合动作。亮点在于创意实践环节,学生用沙锤伴奏时能准确配合摇晃节奏,绘画作品中 “外婆桥” 的温馨画面与歌曲意境高度契合,体现了对音乐的情感共鸣。不足方面:个别学生演唱时声音过响,未能把握 “轻柔” 的力度,后续可通过 “对比游戏”(强唱与弱唱对比)强化感知;多声部演唱时,衬腔组容易被主旋律带偏,需提前用钢琴分声部练习,再合练。文化理解部分,对 “上海童谣方言特色” 的挖掘较浅,可补充上海话版本的《摇啊摇》片段,让学生感受地域语言与音乐的关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