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丰收歌》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 《丰收歌》由黄素嘉作词,整体情绪欢快热烈,旋律富有起伏变化(如 “丰收的喜讯传四方” 的上扬旋律),生动展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场景。歌词中提及多种农作物,贴近生活,能让学生快速产生共鸣。歌曲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歌声和动作表达情感的优质素材,还能帮助学生认识音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 “劳动创造美好” 的内涵,树立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观念。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丰收歌》,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与喜悦氛围;分辨歌曲中旋律的起伏变化,理解上扬旋律如何表现 “喜讯传开” 的欢快感,提升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2. 艺术表现:能用活泼、明亮的声音演唱《丰收歌》,做到咬字吐词准确;结合歌词内容,创编 “割稻”“扬谷”“捧粮” 等简单动作,使肢体动作与歌曲情绪协调一致,展现丰收场景。 3. 创意实践:小组合作,为歌曲设计多形式表演,如一组演唱、一组用铃鼓和沙锤等乐器在 “啦” 衬词处伴奏、一组用自制 “稻穗” 道具表现丰收画面,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4. 文化理解:了解《丰收歌》通过歌词和旋律展现农民丰收喜悦,认识音乐与劳动生活的关联,感受 “劳动创造美好”;体会人们对丰收的珍视和对劳动的尊重,培养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用活泼的声音演唱;通过动作创编和创意表演,生动表现丰收场景。 2. 难点:用歌声和动作充分传递丰收的喜悦情感;小组创意实践中,实现演唱、乐器伴奏、道具表演等元素的协调配合。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听赏法、示范法、模仿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丰收歌》音频、丰收场景图片 / 视频)、打击乐器(铃鼓、沙锤)、自制道具(彩色纸 “稻穗”“棉花”)、农作物图片(麦浪、高粱、苹果)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金色的田野”,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丰收场景图片,提问 “看到这些画面,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播放《丰收歌》片段(突出 “啦” 的欢快衬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传递的丰收快乐。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用 “开心”“兴奋” 等词描述感受,模仿农民 “捧粮食”“擦汗” 的动作;聆听歌曲片段,跟着音乐轻轻晃动身体,初步感受欢快氛围。 设计意图: 借助视觉与听觉情境,建立 “丰收” 与 “喜悦” 的情感关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听感知:“歌里的丰收”,8 分钟) 教师活动:完整播放《丰收歌》,提问 “听到这些歌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旋律,询问 “哪句歌词让你觉得最热闹?旋律在这里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像不像人们在欢呼?” 学生活动: 聆听歌曲,列举歌词中的农作物,用语言描述想象的丰收画面;跟着 “丰收的喜讯传四方” 旋律做 “向上挥手” 动作,感受旋律上扬的欢快感。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歌词与旋律,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如何表现丰收场景,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环节三(学唱体验:“唱出丰收乐”,15 分钟) 教师活动:示范演唱歌曲,用表情和语气传递喜悦;逐句教唱,重点纠正易错歌词的咬字;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提醒用 “笑着唱” 的状态表现快乐情绪。 学生活动: 模仿教师的语气和表情,逐句跟唱,注意歌词的情感表达;完整演唱时,通过眼神交流和微笑传递喜悦,感受集体歌唱的快乐。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示范与情感引导,帮助学生用歌声表达丰收的喜悦,落实艺术表现目标。 环节四(动作创编:“丰收舞起来”,7 分钟) 教师活动:结合歌词引导创编动作,如 “割稻”(双手做握镰刀状左右摆动)、“捧粮”(双手做捧物状轻轻摇晃)、“欢呼”(双手举高拍手);带领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强调动作要 “有劲儿”“有笑容”,贴合庆祝丰收的场景。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学习动作,根据自身理解调整动作幅度(如 “割稻” 动作可加大幅度,表现用力);边唱边做动作,用肢体表现对歌词的理解。 设计意图: 将音乐与生活场景结合,通过动作创编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环节五(创意实践:“丰收联欢会”,10 分钟)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一组演唱、二组用乐器在 “啦” 衬词处伴奏、三组持道具随音乐舞动);巡视指导,鼓励各小组协调配合,如提醒 “演唱组要唱得响亮,道具组要让‘庄稼’随音乐‘晃动’”;组织 “联欢会” 展示,用掌声鼓励各小组。 学生活动: 小组内分工合作,协商唱、奏、演的配合细节(如道具组在 “麦浪滚滚” 时挥动道具);上台展示时专注投入,感受集体创意的乐趣。 设计意图: 通过多形式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深化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环节六(总结延伸,5 分钟) 教师活动:总结 “《丰收歌》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布置任务 “回家后把这首歌唱给家人听,说说你知道的丰收食物”。 学生活动: 分享本节课的感受(如 “唱歌时很开心”“知道农民伯伯很辛苦”);列举自己知道的丰收食物(如玉米、苹果)。 设计意图: 将课堂情感延伸到生活,强化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板书设计(一)主板书 - 《丰收歌》(黄素嘉 词) - 情绪:欢快、热烈 - 丰收的庄稼:麦浪、棉田、高粱、稻花(配简笔画) - 动作提示:割稻、捧粮、欢呼(配动作简图) (二)副板书 - 演唱:笑着唱、声音亮 - 创意表演:唱、奏(铃鼓 / 沙锤)、道具(稻穗)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和实践活动,学生对《丰收歌》的欢快情绪感受深刻,多数学生能以活泼的声音演唱并配合动作。亮点在于创意实践环节,学生能将道具、乐器与演唱自然结合,“稻穗” 随旋律晃动的细节生动表现了丰收场景,体现出对歌曲的理解。 不足方面: 1. 个别学生演唱时情感不够饱满,声音较平淡,后续可增加 “情绪对比唱”(用 “平淡” 和 “欢快” 两种语气对比),强化情感表达; 2. 小组创意实践中,少数学生因过于关注道具而忽略演唱,需提前明确 “演唱是基础,道具是点缀” 的分工原则;3. 对 “劳动与音乐” 的文化联系拓展较浅,可简单分享 “农民在劳动时唱歌的原因”(让劳动更轻松),深化文化理解。改进方向:下次教学可加入 “丰收故事分享” 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丰收场景,再结合歌曲演唱,进一步拉近音乐与生活的距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