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丰收锣鼓》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丰收锣鼓》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丰收锣鼓》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丰收锣鼓》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以 “丰收” 为核心主题,通过丰富的乐器组合(唢呐、锣鼓、笛子、二胡等)与鲜明的音乐语言,生动展现了农民丰收后的喜庆场景。乐曲结构清晰,分为多个乐段:开篇以唢呐为主奏,旋律活泼流畅,模拟农民劳作后的轻松喜悦;中段加入厚重的锣鼓节奏,音色铿锵有力,营造集体庆祝的热闹氛围;尾声乐器齐奏,情绪推向高潮,传递出对丰收的赞美与对生活的热爱。 作为民族器乐作品,它不仅是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审美感知的优质素材,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唢呐、锣鼓等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与文化内涵,体会民族音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符合小学阶段 “感受民族音乐魅力,培养文化自信” 的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丰收锣鼓》,感知民族管弦乐中唢呐的明亮、锣鼓的厚重等音色特点,把握乐曲欢快、热烈的整体情绪,体会不同乐段的氛围变化,提升对民族器乐音色的敏感度。 2. 艺术表现:能用肢体动作(如挥手、拍手、模仿劳作)或简单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参与小组创意表现活动,通过 “声音 + 动作” 的形式展现对丰收场景的想象,提升艺术表达能力。 3. 文化理解:了解《丰收锣鼓》是中国民族器乐作品,感受民族音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乐曲中蕴含的丰收喜悦和民俗文化,萌发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喜爱。 4.创意实践:通过小组合作表演《丰收锣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创意思维。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 1. 兴趣特点:对直观、生动的音乐内容兴趣浓厚,易被锣鼓等乐器的鲜明音色和热烈情绪吸引,喜欢通过肢体动作、模仿等方式参与音乐活动。 2. 能力基础:具备初步的聆听和想象能力,但对民族乐器的音色辨识度较低,表达的逻辑性较弱;合作意识初步形成,能参与简单的小组活动。 3. 知识储备:对 “丰收” 主题有生活经验(如见过秋收、听过相关儿歌),可结合生活场景理解音乐内涵,但对民族音乐与生活的关联认识较浅。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感受《丰收锣鼓》欢快热烈的整体情绪,辨别唢呐、锣鼓的核心音色,理解不同乐段对应的丰收场景(如劳作后喜悦、集体庆祝)。 能用肢体律动或简单打击乐器,表现乐曲的三拍子、二拍子交替的节奏特点,增强对音乐节奏的感知与表达。 了解唢呐、锣鼓的基本外形与音色特点,知道它们在丰收庆典中的作用,初步体会民族音乐与民俗的联系。 2. 教学难点: 准确辨别乐曲不同乐段的氛围变化(如从 “轻松喜悦” 到 “热闹庆祝”),并能用语言或动作描述差异。 小组创意表演中,实现 “音色模仿”“节奏配合”“肢体律动” 的协调统一,避免出现混乱。 理解 “民族乐器与民俗活动的关联”,如锣鼓为何常用于庆典,而非日常娱乐,建立 “音乐服务于生活” 的认知。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丰收场景图片、播放民俗庆典视频,搭建 “生活场景 — 音乐情绪” 的联结,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乐曲主题。 2. 听赏法:分完整听赏、分段听赏、对比听赏等形式,引导学生聚焦音色、节奏、情绪,逐步深化对乐曲的感知。 3. 示范法:教师示范模仿唢呐(“嘀嘀嗒” 声)、锣鼓(“咚咚锵” 声)的音色,展示对应的律动动作(如唢呐对应 “挥手”,锣鼓对应 “拍手”),供学生模仿学习。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小组完成 “乐段场景创编”“音色模仿表演” 等任务,明确分工(如 “音色模仿者”“律动表演者”“节奏组织者”),培养合作能力。 5. 直观演示法:展示唢呐、锣鼓的实物或模型,播放乐器演奏视频,让学生观察外形、聆听音色,加深对民族乐器的认知。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情境唤醒,链接生活) 教师活动: 1. 出示图片,提问 “这些画面讲了什么季节的事?农民收获果实后心情会怎样?” 2. 播放唢呐片段,引导 “这段音乐像在表达什么心情?可能在庆祝什么?” 3. 揭示课题:“这是描绘丰收喜悦的《丰收锣鼓》,一起听听它用音乐讲述的故事。” 学生活动: 1. 观看秋收场景图片(金黄稻田、堆积果实、农民笑脸),自由分享看到的画面和感受(如 “开心”“热闹”“辛苦”)。2. 聆听唢呐演奏的欢快片段(截取乐曲代表性旋律),用表情或简单动作回应音乐情绪。 设计意图: 以生活场景和音乐片段为纽带,搭建 “生活经验 — 音乐情绪” 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乐曲的好奇心,自然导入课题。 环节二(初听:整体感知,捕捉情绪) 学生活动: 1. 完整聆听乐曲,闭眼想象画面,用 1-2 个词描述音乐整体情绪(如 “欢快”“热闹”“高兴”)。2. 自由分享:“仿佛听到什么声音?想到农民在做什么?”(如 “像敲锣打鼓,大家在跳舞”)。 教师活动: 1. 播放完整乐曲,提示 “让音乐带你走进丰收田野,想想看到、听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将 “热闹”“庆祝”“开心” 等关键词写在板书上。 3. 简单介绍:“这是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有唢呐、锣鼓等特有乐器,它们共同传递丰收的快乐。” 设计意图: 通过完整聆听,让学生初步把握乐曲情绪基调与主题,为深入理解乐段铺垫,同时渗透 “民族乐器” 概念。 环节三(分段聆听:聚焦音色,理解场景) 教师活动: 1. 分段播放乐曲,每段前提示 “仔细听,主要是哪种乐器在‘说话’?它在讲述丰收的哪个场景?”2. 第一乐段后出示唢呐图片,介绍 “唢呐声音明亮,像农民看到满仓粮食开心哼歌”。3. 第二乐段后出示锣鼓图片,引导 “锣鼓声有力量,像大家召集伙伴一起庆祝丰收”。4. 第三乐段时,加入学生动作(如拍手、微笑)带动氛围,说 “所有乐器都在用力‘唱歌’,像全村人一起欢呼”。 学生活动: 1. 第一乐段(唢呐为主奏,旋律活泼): 聆听后回答 “哪种乐器声音最突出?听起来像在做什么?”(提示:声音明亮、像 “唱歌”)。 用轻快的挥手、点头动作模仿农民收割、搬运果实,感受音乐活泼感。 2. 第二乐段(加入锣鼓,音色厚重): 辨别声音 “除了之前的乐器,还加入了什么声音?”(提示:咚咚、锵锵声)。 小组讨论 “场景发生了什么变化?”(如 “大家聚在一起敲锣打鼓庆祝”),推选代表描述。 3. 第三乐段(乐器齐奏,情绪高涨): 随音乐做 “庆祝” 动作(如拍手、击掌、转圈),感受 “众人欢呼” 的热闹氛围。 设计意图: 聚焦乐器音色与场景的关联,结合图片和示范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音乐层次变化,加深对 “丰收” 主题的体验。 环节四(拓展:创意表现,深化体验) 教师活动: 1. 布置小组任务,提示 “可以结合乐段的乐器音色和场景,大胆设计声音与动作”。2. 巡视各小组,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如提示模仿唢呐、锣鼓的声音技巧)。3. 组织展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评价,肯定各小组的创意与努力。 学生活动: 1. 小组合作:选择印象最深的乐段,用 “声音 + 动作” 表现(如 “嘀嘀嗒” 模仿唢呐声,拍手模仿锣鼓声,配合收割、庆祝动作)。2. 全班展示:每组表演后,其他学生鼓掌鼓励,分享最喜欢的表现及原因(如 “动作像真的收割,很生动”)。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 “听” 转向 “演”,主动参与音乐体验,深化对乐曲情绪和场景的理解,同时培养合作能力与创造力。
板书设计
丰收锣鼓(民族管弦乐) 情绪:欢快 热闹 开心 乐器与场景:唢呐(明亮)→ 丰收的喜悦(收割、搬运) 锣鼓(厚重)→ 庆祝的热闹(聚会、欢呼) 我们的感受:劳动最快乐!民族音乐真好听!
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以 “丰收” 生活情境为主线,将音乐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有效调动学习兴趣,多数学生能主动参与活动。 通过图片辅助和分段聆听,帮助学生清晰辨别唢呐、锣鼓的音色,理解不同乐段对应的场景,达成 “审美感知” 目标。 创意表现环节氛围活跃,学生 “艺术表现” 能力得到体现,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有所提升。 2. 不足与改进: 民族音乐文化渗透较浅,仅简单提及乐器,可在拓展环节加入 1-2 分钟民间丰收庆祝视频(如农民敲锣打鼓游行),强化 “文化理解”。 个别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被动,下次可提前分配角色(如 “模仿唢呐手”“扮演敲锣人”),确保每人有明确任务,提升参与度。 对学生语言表达引导不足,部分学生描述场景不清晰,可提前准备提示句(如 “我看到了______,听到了______”),帮助组织语言。 3. 总结:本课通过 “听、说、做、创” 基本实现核心素养目标,但在文化渗透和个体关注上需优化。未来应更注重将民族音乐与生活、民俗的联系融入教学,让学生不仅 “听懂” 音乐,更 “爱上” 民族音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