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母亲教我的歌》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 《母亲教我的歌》是捷克著名作曲家安东尼 德沃夏克于 1880 年创作的作品,选自歌曲集《吉卜赛之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取自波希米亚抒情诗人阿多尔夫 海杜克的诗篇。原作为歌曲,后被改编为多种器乐独奏曲及合唱曲等形式。歌曲为 1=D 调,速度慢速(行板),演唱形式为女声独唱,结构为规整的一段体。旋律缓慢抒情,带有摇篮曲的摆动感,温和亲切,既表现了对往事的怀念,又流露出一丝伤感,充满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深厚母爱的眷恋,是一首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的作品。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母亲教我的歌》,感受歌曲慢速抒情、略带伤感的情绪特点,分辨其与《妈妈》《妈妈宝贝》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感知歌曲一段体的结构和带有摇篮曲摆动感的旋律特点,体会小提琴独奏曲版本的抒情性,提升对抒情类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 2. 艺术表现:能跟音乐轻声哼唱歌曲片段,用手划出旋律线,感受旋律的流动;在哼唱中体会歌曲的情感,尝试用温和亲切的声音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 创意实践:以小组为单位,选择 “画一画”(画妈妈教唱歌的样子)或 “说一说”(说妈妈教的另一首歌)的方式,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文化理解:了解歌曲的作曲家(安东尼 德沃夏克)、创作背景(选自《吉卜赛之歌》)及多种改编形式,认识到音乐作品可以跨越形式传递真挚情感,感受母爱的普遍性和音乐的魅力,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尊重。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慢速抒情、略带伤感的情绪,理解其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感知歌曲的旋律特点和结构;能哼唱歌曲片段。 2. 难点:准确体会歌曲与《妈妈》《妈妈宝贝》在情感上的差异;理解旋律进行中所蕴含的情感变化(如高潮部分的伤感流露);在创意分享中贴合歌曲的情感基调。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 提问 “同学们,看到歌名《母亲教我的歌》,想一想你的母亲曾经教过你们什么歌曲?一起来说一说。”,引导学生分享与母亲相关的歌曲经历,自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母亲教我的歌》。 学生活动: 积极分享母亲教过的歌曲,回忆相关经历,对本节课的歌曲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通过分享引发情感共鸣,为感受歌曲中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做铺垫,自然导入课题。环节二(聆听与对比感知) 教师活动: 1. 播放《母亲教我的歌》,提问 “这首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与前面《妈妈》《妈妈宝贝》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歌曲的伤感情绪,并对比得出 “《妈妈》明朗奔放,《妈妈宝贝》活泼可爱,本首歌曲略带伤感”。 2. 介绍歌曲背景:“这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 1880 年的作品,选自《吉卜赛之歌》,歌词来自海杜克的诗篇,旋律抒情,充满对母亲的怀念。” 3. 复听歌曲,提问 “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明确歌曲为慢速、女声独唱。 学生活动: 1. 聆听歌曲,感受其情绪,对比不同歌曲的情感差异并分享。 2. 聆听教师对歌曲背景的介绍,加深对歌曲的了解。 3. 复听歌曲,分辨速度和演唱形式。 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聆听和对比,让学生逐步感知歌曲的情绪、速度、演唱形式及背景,提升审美感知能力。环节三(深入理解与学唱) 教师活动: 1. 出示歌曲乐谱,引导学生跟音乐轻声哼唱,提问 “边听边用手划旋律线,说说歌曲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讲解 “歌曲为一段体,旋律在了你行板速度上轻轻流动,带有摇篮曲的摆动感,曲调温和亲切,再现时的乐句发展形成高潮,流露伤感,最后以哀婉旋律终曲”。 2. 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母亲教我的歌》,引导学生 “感受旋律特点以及歌曲的抒情性”。 3. 再次让学生跟音乐哼唱,强调感受歌曲的情绪。 学生活动: 1. 跟音乐哼唱,用手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特点,理解教师的讲解。 2. 聆听小提琴独奏曲,进一步感受旋律的抒情性。 3. 再次哼唱,深入体会歌曲的情绪。 设计意图: 通过哼唱、划旋律线和聆听器乐版本,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情感表达,提升艺术表现能力。环节四(创意分享与拓展) 教师活动: 1. 组织小组合作,提出 “选择‘画一画’或‘说一说’的方式,分享对歌曲的理解 —— 画一画‘妈妈教我唱歌的样子’,或说说‘妈妈教我的另一首歌’”,巡视指导。 2. 邀请小组展示分享成果,给予评价和鼓励。 3. 拓展介绍 “这首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形式流传,深受喜爱”。 学生活动: 1. 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和分享准备。 2. 展示成果,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自己与母亲的音乐故事。 3. 了解歌曲的多种改编形式,拓宽视野。 设计意图: 通过创意分享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化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拓展介绍,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多样性。环节五(总结) 教师活动: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所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和音乐的魅力,鼓励学生珍惜母爱,感受生活中的音乐情感。 学生活动: 聆听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加深对歌曲情感和音乐魅力的认识。 设计意图: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升华情感,让学生体会音乐与生活、情感的紧密联系。板书设计1. 《母亲教我的歌》 - 作曲家:捷克 安东尼 德沃夏克(1880 年创作) - 出处:歌曲集《吉卜赛之歌》第四曲(歌词来自海杜克诗篇) - 调号:1=D;速度:慢速(行板);演唱形式:女声独唱 - 结构:一段体 2. 情绪与特点: - 情绪:抒情、略带伤感,充满对母亲的怀念 - 旋律:流动,带有摇篮曲摆动感,温和亲切,高潮流露伤感 3. 改编形式:小提琴、大提琴独奏曲,管弦乐曲、合唱曲等 4. 对比: - 《妈妈》:明朗、奔放 - 《妈妈宝贝》:活泼可爱 - 本曲:略带伤感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通过聆听、对比、学唱、分享等活动,学生对《母亲教我的歌》的情绪、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有了较好的理解,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足方面:部分学生在体会歌曲与其他歌曲的情感差异时不够深刻;在哼唱歌曲时,对旋律的把握不够准确。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可在对比环节播放《妈妈》《妈妈宝贝》的片段,强化学生对情感差异的感知;在学唱前增加旋律模唱练习,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旋律。此外,可提供更多关于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信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背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