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维也纳的音乐钟》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 《维也纳的音乐钟》是柯达伊的作品,为 2/4 拍,采用回旋曲式(结构为引子 + A+B+A+C+A+D+A + 尾声,主题 “A” 共出现 4 次)。乐曲以维也纳霍尔广场的安可钟为背景,描绘了英雄哈里凯旋及国王、王后、公主等出场的场景,旋律生动活泼。主奏乐器包括小号、长笛、圆号等,不同乐器分别表现不同角色,展现了丰富的音乐层次,是帮助学生了解回旋曲式、识别乐器音色及感受西方音乐文化的优质素材。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识别回旋曲式(主题 “A” 的多次出现),分辨小号、长笛、圆号等乐器的音色,体会不同乐器对角色的刻画,提升对器乐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 2. 艺术表现:学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在主题出现时跟随哼唱;能随音乐画旋律线,区分不同乐器演奏的部分;参与小组合作,根据音乐顺序进行表演,展现乐曲的场景。 3. 创意实践:小组合作贴出音乐出现的顺序(如英雄、国王王后、公主等出场顺序),或结合乐曲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文化理解:了解维也纳霍尔广场安可钟的背景知识,感受乐曲所蕴含的西方音乐文化特色,认识柯达伊及其作品风格,拓宽音乐文化视野。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识别回旋曲式(主题 “A” 出现 4 次);学唱主题旋律,分辨小号、长笛等乐器的音色;参与小组合作表演,体会音乐场景。 2. 难点: 理解回旋曲式的结构特点;准确区分不同乐器演奏的部分;小组合作时,根据音乐顺序精准配合表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 以 “音乐之旅” 为情境,展示维也纳霍尔广场及安可钟的图片,介绍 “这座钟每小时会有历史人物木偶出场并演奏音乐”,引出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提问 “今天的音乐钟会带来哪些故事呢?” 学生活动: 观看图片,聆听介绍,对乐曲产生好奇,期待探索音乐中的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创设和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兴趣,为理解乐曲场景做铺垫。环节二(聆听主题与感知) 教师活动: 1. 播放主题 “A”,提问 “这段旋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你觉得可能是谁出场了?”(引导学生感受英雄哈里的欢快情绪)。 2. 出示主题旋律谱,带领学生学唱,强调 “当主题出现时跟随哼唱”。 3. 完整聆听乐曲,提问 “主题一共出现了几次?”(明确 4 次),初步感知回旋曲式。 学生活动: 1. 聆听主题,感受情绪,猜测角色。 2. 学唱主题旋律,熟悉核心音乐素材。 3. 完整聆听,数出主题出现次数,初步了解回旋曲式。 设计意图: 通过主题学唱和完整聆听,让学生掌握核心旋律,初步感知乐曲结构,提升艺术表现能力。环节三(分辨乐器与场景) 教师活动: 1. 分段播放 “士兵演奏” 部分,提问 “你听到了哪两件主奏乐器的声音?”(出示小号、长笛图片),引导学生随音乐画旋律线,区分两者演奏的部分。 2. 播放 “国王王后演奏” 部分,介绍圆号的音色特点,说明其对国王王后形象的刻画。 3. 播放 “公主出场” 部分,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联想公主的优雅形象。 学生活动: 1. 聆听并识别小号、长笛,通过画旋律线区分其演奏部分。 2. 感受圆号音色,理解其对国王王后的表现。 3. 感知公主出场的音乐特点,联想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分段聆听,帮助学生分辨乐器音色及与角色的关联,加深对乐曲层次的理解。环节四(创意实践与表演) 教师活动: 1. 组织小组合作,任务为 “贴出音乐出现的顺序”(提供英雄、国王王后、公主等图片),巡视指导。 2. 介绍回旋曲式结构(引子 + A+B+A+C+A+D+A + 尾声),结合学生贴的顺序进行讲解。 3. 引导学生根据音乐顺序进行完整表演,如主题出现时哼唱,不同角色出场时做相应动作。 学生活动: 1. 小组合作贴出音乐顺序,梳理乐曲场景。 2. 理解回旋曲式结构,将其与音乐顺序对应。 3. 参与表演,通过动作和哼唱展现乐曲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创意实践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对乐曲结构和场景的理解,培养协作能力。环节五(总结与拓展) 教师活动:总结乐曲的回旋曲式、使用的乐器及表现的场景,介绍作曲家柯达伊,强调 “维也纳还有更多音乐钟声等待探索”,鼓励学生课后聆听更多其作品。 学生活动:回顾所学知识,了解作曲家,对西方音乐文化产生进一步兴趣。 设计意图: 巩固教学内容,拓宽学生音乐视野,激发持续探索的兴趣。板书设计1. 《维也纳的音乐钟》(柯达伊) - 拍号:2/4 - 曲式:回旋曲式(主题 “A” 出现 4 次) 结构:引子 + A+B+A+C+A+D+A + 尾声 2. 主奏乐器及角色: - 小号、长笛 —— 士兵、英雄哈里 - 圆号 —— 国王王后 - (其他乐器)—— 公主 3. 情绪:活泼、欢快4. 活动:学唱主题、画旋律线、贴顺序、表演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通过聆听、学唱、实践等活动,学生对乐曲的结构和乐器有了一定认识,多数能参与小组合作。不足方面:部分学生对回旋曲式的理解不够清晰;乐器音色的分辨不够准确。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可借助可视化图谱展示回旋曲式结构,强化主题与插部的对比;增加乐器独奏片段的聆听练习,帮助学生精准识别音色。此外,可补充更多维也纳音乐钟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