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音乐小屋》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 《音乐小屋》是一首 1=F 调、2/4 拍的儿童歌曲,由李众作词、潘振声作曲,速度稍快,情绪快乐。歌曲旋律简洁明快,歌词生动描绘了音乐小屋的欢乐场景,多次出现 “叮咚叮咚” 的门铃声,富有童趣。曲中运用了反复跳跃记号等音乐记号,结构清晰,易于学唱。同时,歌曲融入了节奏练习、乐器伴奏等元素,是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演唱能力和合作意识的优质素材。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音乐小屋》,感受歌曲稍快、快乐的情绪和 2/4 拍的节奏特点,识别歌曲中 “叮咚叮咚” 门铃声的出现次数,感知旋律的明快流畅,提升对儿童歌曲的审美感知能力。 2. 艺术表现: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准确把握节奏和旋律,认识反复跳跃记号并在演唱中正确运用;能参与接龙演唱,加入动作表演歌曲;能辨别三角铁和串铃的音色,选择合适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3. 创意实践:小组合作,分乐器组、舞蹈组、唱歌组进行表演,或为歌曲创编简单的动作,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文化理解:在歌曲学习和表演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体会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增强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快乐、稍快的情绪和 2/4 拍节奏,能用欢快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认识反复跳跃记号并正确运用;参与乐器伴奏和表演活动。 2. 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中的节奏,尤其是包含休止符的节奏;正确运用反复跳跃记号进行演唱;选择合适的乐器和节奏为歌曲伴奏,做到伴奏与演唱协调一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 以音乐精灵的身份欢迎学生,创设 “去音乐小屋做客需经历考验” 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歌曲《音乐小屋》。展示小河挡路的图片,提出 “打对节奏图就能出现节奏船过河” 的任务,出示节奏 “X X环节二(聆听与感知) 教师活动: 1. 播放《音乐小屋》,提问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 “轻松、愉快” 的结论。 2. 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 “伸出手指数一数‘叮咚叮咚’的门铃声响了几次”,加深对歌曲内容的感知。 3. 介绍歌曲中的反复跳跃记号,讲解其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结构。 学生活动: 1. 聆听歌曲,感受情绪并回答问题。 2. 数 “叮咚叮咚” 的出现次数,进一步熟悉歌曲。 3. 学习反复跳跃记号,了解其在歌曲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聆听和知识讲解,让学生逐步感知歌曲的情绪、内容和结构,提升审美感知能力。环节三(学唱歌曲) 教师活动: 1. 带领学生学唱歌谱,强调准确把握节奏和旋律。 2. 加入歌词演唱,引导学生用欢快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 3. 组织接龙演唱,检查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演唱中的问题。 4. 让学生加入情绪完整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快乐氛围。 学生活动: 1. 跟老师学唱歌谱,熟悉旋律。 2. 加入歌词演唱,注意用欢快的声音表达。 3. 参与接龙演唱,积极展示自己的演唱。 4. 完整演唱歌曲,融入情绪。 设计意图: 通过分步学唱和多种演唱形式,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提升艺术表现能力。环节四(乐器伴奏与表演) 教师活动: 1. 出示三角铁和串铃,让学生听音色辨别乐器声音的长短,学习节奏。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表演。 学生活动: 1. 跟着老师学习节奏。 2.小组合作,分组表演。 设计意图: 本环节聚焦创意实践核心素养,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环节五(总结) 教师活动: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精彩表现,强调音乐带来的快乐和合作的重要性,宣布 “音乐之旅结束”,与学生道别。 学生活动: 回顾本节课所学,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带着愉悦的心情结束课堂。 设计意图: 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升华情感,让学生体会音乐活动的乐趣和合作的意义。板书设计1. 《音乐小屋》 - 调号:1=F;拍号:2/4;速度:稍快;情绪:快乐 - 作词:李众;作曲:潘振声 - 歌词片段:叮咚,叮咚,欢迎你,欢迎我…… 我们的快乐都在里边装。 2. 音乐记号:反复跳跃记号 3. 节奏练习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节奏练习、学唱、伴奏、表演等活动,学生对《音乐小屋》的演唱和表现有了较好的掌握,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足方面:部分学生在演唱包含休止符的节奏时不够准确;在乐器伴奏时,与演唱的协调度有待提高;对反复跳跃记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可增加包含休止符的节奏专项练习,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节奏感;在乐器伴奏前,进行充分的分组练习,让学生熟悉节奏和乐器用法;在演唱中多次强调反复跳跃记号的位置和用法,帮助学生准确运用。此外,可鼓励学生创编更多的表演动作,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