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劳动的歌 大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劳动的歌 大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或主题)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第二单元-劳动的歌
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教学设计选取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劳动的歌”,涵盖“演唱”“欣赏”“编创与展示”“演奏”等学习任务。《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了解不同音乐体裁的特点;参与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培养音乐表现能力;尊重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学段目标。 依据新课标“以主题为引领组织教学内容”的建议,本单元以“劳动场景中的音乐”为核心主题,整合演唱曲目《舂米歌》《打麦号子》、欣赏曲目《哈腰挂》《平水号子》及相关知识与技能(四二拍、发声练习、劳动号子、衬词、竖笛与口风琴演奏)。通过“感知劳动号子特点—表现劳动音乐情感—创造劳动场景音乐—理解劳动音乐文化”的递进式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感受不同地域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2.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与体验,辨别《舂米歌》的明快节奏、《打麦号子》的有力吆喝、《哈腰挂》的粗犷风格、《平水号子》的悠扬旋律;理解四二拍(强弱)的节奏特点,感知劳动号子中“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及衬词(如“耶噜耶噜”“哼哪”)的作用,提升对劳动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 2. 艺术表现: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演唱《舂米歌》《打麦号子》,准确把握核心节奏型,区分领唱与齐唱的角色;通过模仿劳动动作(如舂米、打麦、抬木、行船),配合音乐进行律动表演,展现劳动的力量与协作感;初步掌握竖笛、口风琴的演奏姿势与简单吹奏,为劳动歌曲伴奏。 3. 创意实践:小组合作,为劳动号子创编新的衬词或动作,如为《哈腰挂》添加“使劲哟”等吆喝声;利用竖笛、口风琴或自制乐器(如木棍、塑料盆)设计多声部伴奏,表现不同劳动场景的节奏特点;参与编创拔河加油的节奏与旋律,体会劳动号子的延伸应用。 4. 文化理解:了解《哈腰挂》是东北抬木号子、《平水号子》属川江船夫号子、《舂米歌》为景颇族民歌、《打麦号子》是江苏民歌,认识劳动号子“统一步伐、鼓舞干劲”的实用功能;感受不同民族、地域劳动音乐的多样性,体会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音乐智慧,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劳动号子的“一领众和”特点及四二拍节奏韵律;用有力的声音演唱《舂米歌》《打麦号子》,并配合动作表现;了解劳动号子与劳动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领唱与齐唱的节奏呼应;理解不同劳动号子的地域风格差异;在创意实践中保持劳动音乐的风格特点,如景颇族《舂米歌》的短促有力、江苏《打麦号子》的明快活泼。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本单元以“劳动号子的魅力”为核心线索,按“感知—表现—创造—升华”四阶逻辑展开教学,整合演唱、欣赏、演奏与编创内容,形成连贯的学习链条,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阶段:初识劳动号子——感知音乐特点 - 核心任务:聆听不同劳动号子,初步感受“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与四二拍节奏,认识衬词的作用。 - 活动设计: - 欣赏《哈腰挂》《平水号子》,对比东北抬木与川江行船的劳动场景,用不同力度的拍手(强拍重、弱拍轻)感受四二拍; - 分辨《舂米歌》中的“耶噜耶噜”、《打麦号子》中的“哼哪”等衬词,讨论其对劳动氛围的烘托作用。 第二阶段:表现劳动场景——演唱与律动实践 - 核心任务:学唱《舂米歌》《打麦号子》,通过歌声与动作表现劳动的力量与协作,学习竖笛、口风琴的简单演奏。 - 活动设计: - 学唱《舂米歌》,模仿景颇族舂米动作(双手握“杵”向下舂击),领唱与齐唱交替配合,突出“耶噜耶噜”的吆喝感; - 学唱《打麦号子》,用挥镰、打麦的动作配合演唱,练习“领唱指挥、齐唱呼应”的节奏默契; - 学习竖笛、口风琴的基本吹奏,用单音为歌曲伴奏,如用“1”“2”音配合劳动节奏。 第三阶段:创造劳动音乐——编创与合作表达 - 核心任务:结合劳动场景进行创意编创,拓展劳动号子的表现形式。 - 活动设计: - 小组合作,为《哈腰挂》创编抬木动作与新衬词(如“加油干哟”),用自制道具(木棍)模拟抬木场景; - 参与“拔河加油”编创,设计领唱加齐唱的节奏与旋律,如“同学们|加油!|”,并用乐器伴奏; - 对比不同劳动号子的风格,用绘画或语言描述《舂米歌》的明快、《平水号子》的悠扬。 第四阶段:理解劳动文化——整合与升华 - 核心任务:回顾单元内容,理解劳动号子的文化价值,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精神。 - 活动设计: - 举办“劳动音乐展示会”,分组表演演唱、律动、伴奏成果,如景颇族舂米场景、江苏打麦场景; - 讨论“为什么不同劳动会产生不同号子”,感受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培养尊重劳动、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