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度第一次测试初三化学试题(卷)一、选择题1. 在化学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要遵循实验室规则以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和人身安全。下列操作要求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是A. 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B. 不要把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C. 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试剂D.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来的试剂瓶中2. 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 铝 氧气 点 燃 氧化铝 B. 甲烷 氧气 点 燃 二氧化碳 水C. 氢气 氧气 水 D. 红磷 氧气 点 燃 五氧化二磷点燃3. 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四氧化三铁C.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雾,放出热量4.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 氢气用作燃料 B. 氧气用于气焊C. 铜用于制作导线 D. 氮气用作保护气5. 2023年 10月 31日,神舟十六乘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结束 154天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下列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A. 飞行器的主要材料 B. 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发C. 飞行轨道的设定 D. 飞行时长的设置6. 下列有关检查装置气密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应先用手紧握试管,再把导气管口没入水中B. 若气密性好,会观察到导气管口出现连续而均匀的气泡C. 可以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 若气密性好,放开手后会观察到导气管内出现一段水柱7.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常用倾倒的方法取用。如图所示,关于实验用品的使用正确的是A. 试管内液体的体积 B. 试剂瓶标签的位置C. 试剂瓶瓶塞的放置 D. 试管口倾斜的方向8. 科学家对火星的大气进行分析,得到下表所示数据:气体 二氧化碳 氮气 氩气体积分数/% 95 2.7 1.6与地球大气的成分相比,火星大气中含量更高的是A. 氮气 B. 氮气和氩气C. 二氧化碳和氮气 D. 二氧化碳和氩气9. 为防控疫情,学校采购了一批酒精消毒液,存储时应张贴的安全图标是A. B. C. D.10.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是化学变化的是A. 磨杵成针 B. 死灰复燃 C. 木已成舟 D. 积沙成丘二、填空题11. 经过第 1章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1)如图 1常见仪器中,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填仪器名称,下同);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_____,可用来量取液体的仪器是_____。(2)某同学用 100mL的量筒量取一定液体的体积,如图所示,回答问题:图 2中所表示的液体的体积是_____mL;该同学若要量取 47mL的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该用_____(填仪器名称)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如果该同学在量取 47mL该液体时,若仰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_____(填“大于”或“小于”)47mL。(3)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如图 3放置,其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12. 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一种成分。(1)纸张在空气中能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2)在空气中盛有冰水的杯子外壁会出现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3)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空气中,表面出现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4)用空气中的某些气体制成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13. 写出 1~20号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序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16 17 18 19 20号名_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称符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号14. 薯片因其多样的口味和香脆的口感成为了深受大家喜爱的零食。某工厂中薯片的制作流程如下,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1)对土豆进行洗涤时所用的自来水属于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切片,烘干过程中土豆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变化,调味时使调料与土豆片充分混合的操作是___________。(3)包装过程中充入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写一种),利用该气体___________的性质。三、科普阅读题15. 材料一:近代化学史17世纪中叶到 19世纪末是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也称近代化学时期。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等先后提出原子论、分子学说,同时也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使人们对化学的认识趋于系统化。随后,化学家们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研究和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材料二:我国化学药物发展史早在宋代,轻粉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药物,其制作方法之一是使用古方药小还丹和食盐等物质在固体状态下共热,收集升华出的白色粉末,即为轻粉。轻粉微溶于水,可作为治疗疥疮的药物,在光照下容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1)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___________的创立。(2)编制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______。(3)根据材料二整理下列有关轻粉的知识卡片。①物理性质:___________(写一条,下同)。②化学性质:___________。③保存方法:___________。④用途:___________。四、基础实验题16.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贝贝同学取来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___。(2)如图 2所示,婷婷同学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___________。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3)如图 3所示,熄灭蜡烛,观察到蜡烛熄灭冒白烟,婷婷同学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观察到蜡烛___________,结论:白烟是___________。17. 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乙实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该反应所属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反应。(2)甲、丙两实验瓶中均放少量水,甲中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甲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18. 通过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实验时,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序号),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其中二氧化锰起___________作用。五、科学探究题19. 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和放热的现象,许多物质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和放热的现象。某同学认为有发光和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于是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和验证。【提出问题】有发光和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1)【猜想假设】猜想一: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______。(2)【进行实验 1】用干冷的烧杯罩住燃烧的蜡烛,有以下现象:①烧杯内壁出现水雾;②手摸烧杯外壁有发烫的感觉;③蜡烛的火焰逐渐变小直到熄灭。【分析 1】根据上述现象①得出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填物质名称),所以蜡烛燃烧是______变化。(3)【进行实验 2】观察白炽灯泡(灯丝为钨丝):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 2】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则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变化。(4)【结论】猜想______(填“一”或“二”)正确。20. 催化剂的相关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催化剂的奥秘”为题展开了项目式学习。【任务一】认识催化剂(1)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其___________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任务二】探究催化剂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氧化铜(CuO)也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于是设计了如图实验进行验证:(2)请填写下表:步骤①现象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实验结论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氧化铜是过氧化氢无明显现象 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_g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分解的催化剂(3)步骤⑦的目的是___________。【任务三】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小组同学以生成 100mL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实验。序 5%H2O2溶液的体 待测数催化剂号 积 据① 200mL 2g氧化铜 a2g二氧化② 200mL b锰(4)如果表中的待测数据是时间;若 a>b,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的催化效果较好。2025~2026 学年度第一次测试初三化学试题(卷)一、选择题1. 在化学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要遵循实验室规则以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和人身安全。下列操作要求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是A. 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B. 不要把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C. 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试剂D.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来的试剂瓶中【答案】B【解析】【详解】A、从试剂瓶倒完试液后,应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试剂挥发或试剂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变质,不符合题意;B、不要把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防止发生中毒,符合题意;C、不能用未经清洗的非专用胶头滴管吸取另一种试剂,防止污染试剂,不符合题意;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来的试剂瓶中,防止污染原瓶试剂,不符合题意。故选 B。2. 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 铝 氧气 点 燃 氧化铝 B. 甲烷 氧气 点 燃 二氧化碳 水C. 氢气 氧气 水 D. 红磷 氧气 点 燃 五氧化二磷点燃【答案】B【解析】【详解】A、铝 氧气 氧化铝,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同时是由两种物质点燃生成一种物质,符合 “多变一” 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A 选项不符合题意;B、甲烷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生成物是两种,点燃不符合 “多变一” 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B 选项符合题意;C、氢气 氧气 氧化铝,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点燃物质,符合 “多变一” 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C 选项不符合题意;D、红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同时是由两种物质生点燃成一种物质,符合 “多变一” 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D 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3. 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四氧化三铁C.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雾,放出热量【答案】A【解析】【详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 A正确;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 B错误;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故 C错误;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 D错误。故选 A。4.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 氢气用作燃料 B. 氧气用于气焊C. 铜用于制作导线 D. 氮气用作保护气【答案】C【解析】【详解】A、氢气作燃料,是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 A不符合题意;B、氧气用于气焊,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 B不符合题意;C、铜用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 C符合题意;D、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氦气化学性质稳定,属于化学性质,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C。5. 2023年 10月 31日,神舟十六乘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结束 154天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下列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A. 飞行器的主要材料 B. 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发C. 飞行轨道的设定 D. 飞行时长的设置【答案】A【解析】【详解】A、飞行器的主要材料,材料的研制,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符合题意;B、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发,属于物理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C、飞行轨道的设定,属于物理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D、飞行时长的设置,属于物理学研究范畴,不符合题意。故选 A。6. 下列有关检查装置气密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应先用手紧握试管,再把导气管口没入水中B. 若气密性好,会观察到导气管口出现连续而均匀的气泡C. 可以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 若气密性好,放开手后会观察到导气管内出现一段水柱【答案】D【解析】【详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应先将导气管口没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否则试管内气体受热会提前从导气管口逸出,故 A 错误;B、检查过程中若气密性好,会观察到导气管口出现气泡,但气泡不可能连续均匀冒出,故 B 错误;C、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应在装药品之前进行,以免后期更换装置带来不便,故 C 错误D、若气密性好,因为开始有部分空气因受热而逸出了,放开手后温度降低,试管内外形成了压强差,故会观察到导气管内出现一段水柱,故 D正确。故选 D。7.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常用倾倒的方法取用。如图所示,关于实验用品的使用正确的是A. 试管内液体的体积 B. 试剂瓶标签的位置C. 试剂瓶瓶塞的放置 D. 试管口倾斜的方向【答案】D【解析】【分析】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应倒放,试管应略倾斜,标签应向着手心,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详解】A、使用试管时,不加热情况下所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二,加热情况下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图示操作液体量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二,A错误;B、图示操作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可能导致标签被腐蚀,B错误;C、图示操作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会导致瓶塞被污染,C错误;D、倾倒液体时,试管口应略倾斜,D正确。故选:D。8. 科学家对火星的大气进行分析,得到下表所示数据:气体 二氧化碳 氮气 氩气体积分数/% 95 2.7 1.6与地球大气的成分相比,火星大气中含量更高的是A. 氮气 B. 氮气和氩气C. 二氧化碳和氮气 D. 二氧化碳和氩气【答案】D【解析】【详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 78%,氧气占 21%,稀有气体占 0.94%(氩气是稀有气体中的一种),二氧化碳占 0.03%,其他占 0.03%。对比可知,火星大气二氧化碳含量 95%>0.03%,氮气含量 2.7%<78%,氩气含量 1.6%>0.94%。所以与地球大气的成分相比,火星大气中含量更高的是二氧化碳和氩气,故选 D。9. 为防控疫情,学校采购了一批酒精消毒液,存储时应张贴的安全图标是A. B. C. D.【答案】A【解析】【分析】酒精属于易燃液体,应该贴易燃液体标志。【详解】A、该标志为易燃液体标志,符合题意;B、该标志为当心爆炸标志,不符合题意;C、该标志为腐蚀品标志,不符合题意;D、该标志为禁止放易燃物标志,不符合题意;故选 A。10.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是化学变化的是A. 磨杵成针 B. 死灰复燃 C. 木已成舟 D. 积沙成丘【答案】B【解析】【详解】A、磨杵成针,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错误;B、死灰复燃,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B正确;C、木已成舟,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错误;D、积沙成丘,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11. 经过第 1章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也知道了不少实验操作的要求。(1)如图 1常见仪器中,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填仪器名称,下同);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_____,可用来量取液体的仪器是_____。(2)某同学用 100mL的量筒量取一定液体的体积,如图所示,回答问题:图 2中所表示的液体的体积是_____mL;该同学若要量取 47mL的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该用_____(填仪器名称)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如果该同学在量取 47mL该液体时,若仰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_____(填“大于”或“小于”)47mL。(3)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按如图 3放置,其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答案】(1) ①. 试管 ②. 烧杯 ③. 量筒(2) ①. 42 ②. 胶头滴管 ③. 大于(3)C【解析】【小问 1详解】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故答案为试管;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的仪器是烧杯,故答案为烧杯;可用来量取液体的仪器是量筒,故答案为量筒;【小问 2详解】根据图中所示可以知道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42mL,故答案为 4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当液体的体积接近所需体积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故答案为胶头滴管;仰视读数偏小,所以量取的实际体积大于 47mL,故答案为大于;【小问 3详解】A、酒精灯用完后要用灯帽盖灭,并盖上灯帽,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用托盘天平称量完药品后,要把砝码放回到砝码盒内,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取完药品后,试剂瓶要立即盖上盖子,故选项符合题意;D、胶头滴管用完后、不能平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了胶头滴管,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12. 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一种成分。(1)纸张在空气中能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2)在空气中盛有冰水的杯子外壁会出现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3)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空气中,表面出现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4)用空气中的某些气体制成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答案】(1)氧气 (2)水蒸气(3)二氧化碳 (4)稀有气体【解析】【小问 1详解】氧气具有助燃性,纸张在空气中能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小问 2详解】水蒸气遇冷会冷凝成水,在空气中盛有冰水的杯子外壁会出现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小问 3详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空气中,表面出现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小问 4详解】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成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故用空气中的某些气体制成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说明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13. 写出 1~20号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16 17 18 19 20号名_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称符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号【答案】 ①. 氢 ②. 氦 ③. 锂 ④. 铍 ⑤. 硼 ⑥. 碳 ⑦. 氮 ⑧. 氧 ⑨. 氟⑩. 氖 . 钠 . 镁 . 铝 . 硅 . 磷 . 硫 . 氯 . 氩 . 钾 . 钙 . H . He . Li . Be . B . C . N . O . F . Ne . Na . Mg . Al . Si . P . S . Cl . Ar . K . Ca【解析】【详解】见答案14. 薯片因其多样的口味和香脆的口感成为了深受大家喜爱的零食。某工厂中薯片的制作流程如下,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1)对土豆进行洗涤时所用的自来水属于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切片,烘干过程中土豆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变化,调味时使调料与土豆片充分混合的操作是___________。(3)包装过程中充入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写一种),利用该气体___________的性质。【答案】(1)混合物 (2) ①. 物理 ②. 搅拌(3) ①. 氮气 ②. 化学性质稳定【解析】【小问 1详解】自来水中除水外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小问 2详解】切片,烘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搅拌能将调料和土豆片充分混合,故填:搅拌;【小问 3详解】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能冲入食品包装袋中进行防腐,故填: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三、科普阅读题15. 材料一:近代化学史17世纪中叶到 19世纪末是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也称近代化学时期。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等先后提出原子论、分子学说,同时也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使人们对化学的认识趋于系统化。随后,化学家们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研究和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材料二:我国化学药物发展史早在宋代,轻粉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药物,其制作方法之一是使用古方药小还丹和食盐等物质在固体状态下共热,收集升华出的白色粉末,即为轻粉。轻粉微溶于水,可作为治疗疥疮的药物,在光照下容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1)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___________的创立。(2)编制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___________。(3)根据材料二整理下列有关轻粉的知识卡片。①物理性质:___________(写一条,下同)。②化学性质:___________。③保存方法:___________。④用途:___________。【答案】(1)原子论、分子学说(2)门捷列夫 (3) ①.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②. 光照下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 ③. 避光保存 ④. 作为治疗疥疮的药物【解析】【小问 1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原子论、分子学说的创立;【小问 2详解】编制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门捷列夫;【小问 3详解】①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则由题干信息可知,轻粉的物理性质有:白色粉末、微溶于水;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则由题干信息可知,轻粉的化学性质有:光照下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③由题干信息可知,轻粉在光照下容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则保存轻粉的方法是避光保存;④由题干信息可知,轻粉可作为治疗疥疮的药物。四、基础实验题16.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1)贝贝同学取来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___。(2)如图 2所示,婷婷同学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___________。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3)如图 3所示,熄灭蜡烛,观察到蜡烛熄灭冒白烟,婷婷同学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的白烟,观察到蜡烛___________,结论:白烟是___________。点燃【答案】(1 )小 (2) ①. 二氧化碳(或 CO2) ②. 石蜡 氧气 水 二氧化碳(3) ①. 重新燃烧 ②. 石蜡固体小颗粒【解析】【小问 1详解】由于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小问 2详解】由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是石蜡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点燃石蜡 氧气 氧化碳和水,文字表达式为: 水 二氧化碳【小问 3详解】熄灭蜡烛后,发现白烟冒出,用火柴点燃该白烟,熄灭的蜡烛又重新燃烧,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石蜡蒸气具有可燃性,故熄灭时的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遇冷凝成的石蜡小颗粒形成的,故填石蜡的固体小颗粒。17. 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乙实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该反应所属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反应。(2)甲、丙两实验瓶中均放少量水,甲中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甲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点 燃 【答案】(1) ①. 碳 氧气 二氧化碳 ②. 化合点2 . 燃 ( ) ①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②. 硫 氧气 二氧化硫【解析】【小问 1详解】点 燃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文字表达式为:碳 氧气 二氧化碳;该反应中有两种物质参与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属于化合反应;【小问 2详解】二氧化硫是一种空气污染物,且易溶于水,所以甲中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点 燃 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为:硫 氧气 二氧化硫。18. 通过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实验时,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序号),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其中二氧化锰起___________作用。【答案】(1) ①.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②. 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加热二氧化锰(2) ①. B ②. 过氧化氢 水+氧气 ③. 催化【解析】【小问 1详解】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加热加热高锰酸钾时,为了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小问 2详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为固液常温反应,发生装置选 B;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 水+氧气;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到催化作用。五、科学探究题19. 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和放热的现象,许多物质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和放热的现象。某同学认为有发光和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于是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和验证。【提出问题】有发光和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1)【猜想假设】猜想一: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______。(2)【进行实验 1】用干冷的烧杯罩住燃烧的蜡烛,有以下现象:①烧杯内壁出现水雾;②手摸烧杯外壁有发烫的感觉;③蜡烛的火焰逐渐变小直到熄灭。【分析 1】根据上述现象①得出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填物质名称),所以蜡烛燃烧是______变化。(3)【进行实验 2】观察白炽灯泡(灯丝为钨丝):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 2】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则灯丝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变化。(4)【结论】猜想______(填“一”或“二”)正确。【答案】(1)都是化学变化(2) ①. 水 ②. 化学(3)物理 (4)一【解析】【小问 1详解】题干已给出猜想一(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根据逻辑对立,猜想二应与之相反,即认为所有发光放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故填写:都是化学变化。【小问 2详解】现象①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故填写:水;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生成新物质,蜡烛燃烧的现象之一有水雾证明水的生成,同时放热和发光是伴随现象,现象③(火焰熄灭)是因氧气耗尽,所以,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故填写:化学。【小问 3详解】物理变化是物质状态或能量形式改变,但无新物质生成,灯泡通电时,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发光放热),但钨丝未发生化学变化(如氧化或分解),仅温度升高,故填写:物理。【小问 4详解】结论基于对比实验:灯泡例子说明发光放热可能是物理变化(无新物质),推翻了“都是化学变化”的猜想二,故填写:一。20. 催化剂的相关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小组以“探究催化剂的奥秘”为题展开了项目式学习。【任务一】认识催化剂(1)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其___________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任务二】探究催化剂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氧化铜(CuO)也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于是设计了如图实验进行验证:(2)请填写下表:步骤①现象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实验结论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氧化铜是过氧化氢无明显现象 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_g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分解的催化剂(3)步骤⑦的目的是___________。【任务三】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小组同学以生成 100mL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实验。序 5%H2O2溶液的体 待测数催化剂号 积 据① 200mL 2g氧化铜 a2g二氧化② 200mL b锰(4)如果表中的待测数据是时间;若 a>b,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的催化效果较好。【答案】(1)质量和化学性质(2)0.2 (3)证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没发生变化(4)二氧化锰##MnO2【解析】【小问 1详解】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小问 2详解】结论为氧化铜为催化剂,则加入氧化铜后,产生气泡较多,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且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则氧化铜的质量仍为 0.2g;【小问 3详解】步骤⑦烘干固体后重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目的为验证氧化铜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小问 4详解】由于以生成 100mL氧气为标准,则待测数据为收集 100mL氧气所用时间;若 a>b,则说明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较快,则说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化学答案.pdf 山西省阳泉市多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9月月考九年级化学试卷(PDF版,含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