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5张PPT)任务:和诗人一起出发,探寻自然之景。鹿 柴[唐] 王维第1课时在今陕西蓝田,王维曾在这里隐居。柴,同“寨”,栅栏,这里读zhài。诗题导入,了解作者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代表作品:《相思》《鸟鸣涧》《山居秋暝》等。活动1:跟着王维出发,目的地——鹿柴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出发,记住我们的目的地名字:鹿柴。猜猜我们今天会在那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同学们,首先我来介绍下我为什么写《鹿柴》这首诗。王维隐居陕西蓝田的辋川别业时,和好友裴迪在辋川游山玩水,游览了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鹿柴、竹里馆等景点,每到一处,二人就各写一首诗。这些诗后来编成了一部诗集——《辋川集》,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所以《鹿柴》这首诗就是我曾经游玩过的地方,谁来读一读。鹿 柴[唐] 王维空 山 不 见 人,但 闻 人 语 响。返 景 入 深 林,复 照 青 苔 上。fǎntái朗读古诗,读好节奏,再给本课生字注音。活动2:跟着王维观景,描绘“鹿柴印象”同学们,看看眼前的景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山林栅栏看到有人了吗?虽说没有见到人,但是有人的声音,同学们仔细听。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荡荡的山中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人的声音。但:只,只是。不知不觉太阳快要落山了,同学们,你们看——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意。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返景:傍晚的阳光。傍晚的阳光射入密林深处,又照在青苔之上。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傍晚时分,山上树木丛生、林海茂密,偶尔传来一阵说话声,却不见一个人影。夕阳的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照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形成强烈对比,愈发衬出深林的幽暗。活动3:王维再见,鹿柴再见同学们,这首诗还有哪些亮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视觉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听觉由听觉转向视觉,由声音转向景色。通过写夕阳的余晖透进深林,照在青苔之上,形成一小片光影,衬托出深林的幽暗。告别鹿柴,尝试记录下身边像“鹿柴”这样幽静深远的地方。用心去观察和感受身边的大自然吧!同学们,本次游玩就到这里了。大自然处处有诗意,希望你们在下一站:天门山,发现更多的美。《鹿柴》描绘了鹿柴附近山深林密的幽静景色,渲染出一种清冷空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以及人与景的和谐。主题概括第2课时望天门山[唐] 李白今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一座天然的大门。诗题导入,了解作者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作品:《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活动1:跟着李白出发,目的地——天门山同学们,鹿柴的幽深景色真令人陶醉,接下来跟着我一起领略下天门山的风光吧。天门山同学们,首先我来介绍下我为什么写《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这首诗充分展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望天门山[唐]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学们,要熟读古诗哦。断楚至岸孤duànchǔzhìàngū望wàng每个生字在纸上写两遍并组词。盼望中断楚江至少两岸孤单活动2:跟着李白观景,遥望天门山同学们,在图画中找出《望天门山》中描绘的景物。天门山长江孤帆日同学们,看,天门山好似被劈开了。是被谁劈开的呢?天门山楚江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意。天门中断楚江①开② ,碧水东流至此回③。②开:打开,这里指长江断开了天门山。①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③回:回旋。江水被阻隔产生旋涡。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奔涌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同学们,我们的小船继续前进,两边的青山有什么变化呢?天门山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当我们坐在行驶着的汽车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就好像扑面而来(相对运动)。在这首诗中,诗人乘舟顺流而下,舟行速度很快,越来越靠近天门山,就产生了两岸的青山向他迎面扑来的感觉。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望天门山[唐]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活动3:李白再见,天门山再见同学们,这首诗还有哪些亮点?壮阔气势动态美展现了水的汹涌和山的奇险描写天门山的雄姿点明了诗人“望”的立脚点再见,天门山!李白带我们看到了山河的壮丽!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地方?试着去发现并写在日记本里。天门山同学们,本次游玩就到这里了。大自然处处有诗意,希望你们在下一站:西湖,发现别样的风光。《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主题概括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第3课时西湖,又名钱塘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诗题导入,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代表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等。同学们,首先我来介绍下我为什么写《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离京,任杭州通判。春日的一天,在杭州宦游的苏轼和朋友们游赏西湖,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被西湖美景陶醉,写下此诗。原作有两首,课文选取的是第二首。活动1:跟着苏轼出发,目的地——西湖同学们,接下来跟着我一起畅游西湖,我们现在出发。西 湖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yìyímǒsū shìliàn yàn抹涂抹 ( )抹墙 ( )抹布 ( )mǒmòmāmǒ ①涂。②揩,擦。③除去。mò 涂抹,泥(nì)。mā ①擦。②用手按着并向下移动。多音字是难点,同学们可以借助字典学习。饮亦左窄右宽欲抹宜捺画伸展竖撇舒展竖钩有力口小上斜捺画伸展左窄右宽捺画伸展上部宽扁末横稍长西 湖活动2:跟着苏轼观景,赏西湖晴雨同学们,这次游西湖,给你们布置任务:记录你认为最美的西湖景色。仔细观察图片,选择一幅你喜欢的景色画出来。这两幅是我记录下的西湖美景,是我最喜欢的。晴天雨天西 湖同学们,晴天的西湖、雨天的西湖都有韵味,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意。水光潋滟①晴方②好,山色空蒙③雨亦④奇。④亦:也。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③空蒙:隐隐约约的样子。②方:正。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同学们,此情此景,你想把西湖比作什么呢?西 湖西子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意。欲把西湖比西子①,淡妆浓抹总相宜。①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都神韵独特。同学们,不管是淡妆浓抹,还是晴天雨天,都是绝美的景色。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色。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我仿佛看到了太阳照射下荡漾的湖波和雨幕笼罩下缥缈的山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活动3:苏轼再见,西湖再见同学们,这首诗还有哪些亮点?写出了诗人对西湖不同美景的赞叹比喻贴切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再见,西湖!苏轼教会我们:用画家的眼睛看世界,晴天有晴天的灿烂,雨天有雨天的诗意。请用两段话写写西湖晴天雨天的美。西 湖同学们,本趟旅途即将结束,生活中的美景希望大家用心去发现,处处留心,则处处有景。再见!《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主题概括西 湖“西湖十景”苏堤春晓 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曲院风荷雷峰夕照 南屏晚钟花港观鱼 柳浪闻莺双峰插云 三潭印月拓展延伸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看到爸爸抹(mǒ mā mò)墙时不小心将泥灰涂抹(mǒ mā mò)到了窗户玻璃上,我连忙拿来抹(mǒ mā mò)布将窗户清理干净。√随堂练习√√二、这三首诗有哪些异同。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描写了山水美景。不同点:《鹿柴》——幽静、幽暗。《望天门山》——雄奇壮丽。《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水光潋滟,雨天山色空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 古诗三首 课件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pptx 说话声.mp3 返.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