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学期第二单元:14 唐诗五首 野望14 唐诗五首 野望王 绩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认默易错字词,理解 “徙倚”“采薇” 等词;有感情朗读,把握五言律诗结构,用自己的话描画面。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 “东皋”“薄暮” 及景物描写,思考诗人构景意图;结合关键句探诗人情绪,理解景与情的关联。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 “树树皆秋色” 的画面与 “皆”“唯” 的意境,体会以景衬情;品味隐逸情怀,尝试用文字 / 绘画再现意境。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隋末唐初背景与 “采薇” 典故,认识文人 “达则兼济,穷则独善”;对比《饮酒》,理解初唐诗歌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理清景物描写层次(近 - 远、静 - 动),抓 “秋色”“落晖” 的情感。 结合诗人经历与关键句,析 “孤独迷茫”“追怀先贤” 的情感,懂景语即情语。 掌握五言律诗格律(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的对仗)。教学难点:深层理解 “采薇” 不仅是推崇气节,更是隐喻乱世士人无依。 把握情感复杂性:既有孤独,又有超脱,避免单一解读。 理解《野望》“萧瑟苍凉” 风格的时代意义(继承魏晋风骨,含初唐焦虑)。情境导入同学们,傍晚看夕阳漫山、飞鸟归巢、牛羊回村,你会觉得宁静还是孤独?隋末唐初的王绩,就曾在这样的薄暮山野,写下《野望》。他仕途失意,在这山野望见了什么、藏着什么心事?今天一起走进这首诗。知识讲解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野望》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知识讲解知识讲解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背景链接知识讲解解题“野望‘’,即眺望原野。题目简洁地点名了诗歌主要描写的内容——田野的景色知识讲解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律诗律诗,形成于唐初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通常的律诗规定八句;全诗通押一个韵,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应是对仗句;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一二句称“首联”(或起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知识讲解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五言律诗知识讲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gāo bóyǐdúwēixǐ野望 王绩huī知识讲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平 平 平 仄 仄仄 仄 仄 平 平野望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言律诗韵脚对仗对仗叠音gāoxǐwēidúbó叠音知识讲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gāobóxǐ野望五言律诗平 平 平 仄 仄仄 仄 仄 平 平dú对仗对仗wēi韵脚叠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知识讲解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shì)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初唐时,曾官太乐(yuè)丞,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纵酒自适。这首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知识讲解东皋 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接近迫近傍晚徘徊来回地走。归依诗人房舍东边的高地。(xǐyǐ)水边地。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知识讲解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落日所有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都知识讲解牧人驱 犊 返,猎马带 禽归小牛。这里指牛群泛指猎获的鸟兽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驱赶知识讲解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视,看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译文:举目四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知识讲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诗歌首联“望”字点题: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让人产生思归之情。可是该归去何方?“徙倚”即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呼应尾联,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知识讲解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颔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知识讲解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写近景:画面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知识讲解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道出了诗人 内心的苦闷和怅惘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只好放声高歌,追怀古代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知识讲解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用典。“采薇”借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惆怅的心绪。知识讲解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知识讲解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颈联。 颔联、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间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知识讲解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典可以使诗词凝练生动、含蓄蕴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 典知识讲解用 典1.东皋“皋”是水边地。 “东皋”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 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躬耕东皋之意。2.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3.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知识讲解主旨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山野秋景图,流露诗人孤独失意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和意图归隐的情怀。野 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叙事写景抒情知识讲解小结这首诗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抒发了诗人避世归隐的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