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独特的民居》教学设计【课程概况】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课时规划 1课时参考教材 人美版《美术》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独特的民居》 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教材分析 《独特的民居》作为第三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从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入手,了解不同地域民居因地制宜的设计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教材通过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傣族竹楼等典型民居案例,展示了地域环境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民居如何通过智慧设计适应自然与社会需求。本课不仅是学生欣赏传统民居艺术的起点,也是深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基础。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家乡建筑及日常生活环境有一定观察和了解,但对传统民居设计智慧的具体特点和文化背景认识有限。学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能够通过图片和案例欣赏民居设计的独特性,但缺乏对建筑功能性与文化内涵的深入分析能力。同时,学生对动手实践较感兴趣,可以通过绘图或模型制作进一步加深对民居特色的理解。本课需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观察到分析,从分析到表达,实现文化感知与审美提升的目标。设计思路 本课以单元情景“时空任务局:家园探险任务”为背景,学生作为“时空建筑学家”,将穿越到不同地域与时代,探秘传统民居的设计智慧。教学以“探索民居设计的独特性与文化内涵”为主线,围绕“因地制宜”这一核心理念展开,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创作的环节,逐步深化学生对传统民居的理解和感悟。本课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观察并感知不同民居的建筑形式、装饰风格,发现传统民居设计中的美学价值。【艺术表现】:通过绘图或泥塑表达对某一民居的设计特点与美感的理解。【创意实践】:探索民居设计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尝试将传统建筑元素转化为创意表达形式。【文化理解】:领会民居设计与地域环境、文化需求的紧密联系,理解传统建筑的文化意义与艺术内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不同地域传统民居的设计特点与文化内涵。2.探究民居设计因地制宜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学难点】1.分析民居设计的智慧与功能性,并通过艺术实践表达对民居美感的理解。教学方法 观察与讨论,案例分析法,实践创作法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代表性民居图片与视频、案例分析表、绘图工具。【学具准备】绘图纸、彩色笔、泥塑材料。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构思新课导入 1.教师设定情景:“欢迎大家加入‘时空任务局:家园探险任务’。你们将作为‘时空建筑学家’,穿越到不同的地域和时代,探秘传统民居的设计智慧。今天,我们的任务是研究传统民居,发现它们如何通过独特的设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我们的家园设计提供灵感。”2.播放任务动画(PPT): 动画展示四合院、福建土楼、傣族竹楼等民居的简略画面。3.发布本课主题:今天,我们的任务是解读中国不同地域的民居,了解它们的设计智慧和文化内涵,看看这些建筑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后,我们将完成一张‘民居智慧设计卡’,为后续的任务积累知识!。 学生观看动画或图片展示,尝试猜测民居设计与当地环境之间的关系。 1.通过引人入胜的情景设定,让学生代入“时空任务局”的角色,激发探索兴趣。2.利用鲜明对比的案例图片,引导学生初步观察传统民居设计的特点,并自然过渡到知识新授环节。知识新授 环节1:走进经典——探秘北京四合院1. 案例展示:通过PPT展示北京四合院的图片、平面图和局部构造图,播放短视频展示四合院的生活场景。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四合院的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这种设计体现了哪些文化特质?”2. 讲解重点:建筑特点: 围合式院落:正房坐北朝南,两侧厢房对称分布,形成“四合”的整体布局。 材料:以木梁、砖墙、灰瓦为主,简朴中见庄重。功能性: 抗寒保暖:四周封闭减少风寒侵袭。 社会秩序:房屋分布体现长幼尊卑,文化中蕴含家庭伦理和传统观念。文化内涵: 四合院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家族聚居、亲情互动的场所,体现中国人对团圆与和谐的追求。3. 拓展知识: 北京四合院现状与保护:部分四合院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改造为现代居住空间,如北京胡同精品酒店。展示其图片并讲解。 1.观察图片与视频,记录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和功能设计。2.小组讨论:“如果你住在四合院里,这种生活方式会带来什么便利或挑战?” 通过聚焦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四合院的设计特点与文化意义,培养他们从细节中感知传统建筑的独特价值。环节2:因地制宜——多样的地域民居设计1. 引入多样民居: 以北京四合院为基础,提问引导:“四合院体现了北方的文化与环境特点,那南方、西部或其他地区的民居设计又是怎样的呢?”展示江南水乡、福建土楼、傣族竹楼、蒙古包的图片或模型,通过一张中国地图标记不同民居的分布。2. 民居对比分析:江南水乡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地势平坦,河渠纵横。“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景观韵味。古镇周庄便是江南水乡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引导提问:同学们,观察图片,你们能从其建筑结构、建筑特色等方面简单描述一下江南水乡的特点吗?1)江南水乡建筑(以周庄为例): 特点:临水而建:房屋依水而建,水巷与民居相连,交通依赖船只。结构轻巧:小青瓦、白粉墙,构成典型的江南风格。廊桥结合:桥梁与水上建筑融为一体,方便通行与运输。 功能:适应湿润气候:屋檐延伸、防止阳光直射,廊桥可供遮风避雨。水网保护:水系构成天然屏障,同时促进贸易与生活便利。 文化:浓郁的诗意生活体现,人与自然共存的典范。2)展开地图,展示其他地区的民居。福建土楼特点:多层环形建筑,以夯土筑墙。功能:适应山区环境,抵御外敌与风雨。文化:体现了闽南人注重集体生活的特性。傣族竹楼:特点:高脚式木质结构,防潮防虫,通风透光。功能:适应湿热气候,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文化:展现傣族开放、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蒙古包:特点:圆顶帐篷,可拆卸、便携。功能:适应游牧生活,快速搭建,便于迁徙。文化:反映草原民族的流动性与空间简洁性。3. 文化内涵延伸:总结不同民居设计的智慧:适应气候与地形的需求。满足家庭与社会生活的秩序。承载地方文化与民族精神。 1.小组完成对比表,记录四种民居在“布局特点”“材料选择”“功能设计”“文化象征”方面的异同。重点描述江南水乡建筑如何体现诗意与功能的统一。2.各组选择一种民居,讨论其最突出的设计智慧,并提出保护或创新的想法。 通过四种典型民居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智慧,培养从不同视角解读传统文化的能力。环节3:围合之美——北京四合院与福建土楼的对比分析1. 引入对比分析: 提问:“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土楼同样是由房屋围合而成的建筑形式,但它们的样貌却差异很大,你认为这背后有什么原因?” 展示两种建筑的鸟瞰图和平面图,引导学生观察:1)四合院的方正对称与土楼的圆形围合。2)四合院的低矮与土楼的多层高耸。2. 功能与文化解读:北京四合院: 功能:居住功能为主,重视家庭内部的私密性和长幼分序的伦理观。 文化:强调“内外有别”,反映了北方文化中家庭秩序与和谐的追求。福建土楼: 功能: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外墙厚实、窗小,抵御外敌。文化:体现集体生活的理念,是闽南人团结互助精神的象征。3. 环境影响分析: 引导学生从地理与气候的角度分析两种围合形式的差异:1)四合院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围合式设计减少风寒侵袭。2)土楼适应南方潮湿炎热的山区环境,多层设计利于通风与资源集中。4. 想一想:土楼外立面底下两层为什么不开窗,仅在三层以上开小窗?教师解答:1. 防御功能:福建土楼起初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底层不开窗的设计是为了防止敌人或野兽的入侵。土楼建造于山区,过去盗匪活动频繁,坚固的外墙和无窗设计可以有效抵御外来威胁。2. 气候适应性:福建南部地区多湿热天气,底层不开窗可以减少湿气进入土楼内部,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舒适。 1.学生分组对比观察四合院与土楼的设计特点,完成以下问题:·两种建筑的围合形式有哪些不同?·合设计对居住者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这些设计如何体现各自的文化与社会功能?2.想一想,土楼外立面底下两层为什么不开窗,仅在三层以上开小窗?3. 完成一张“围合建筑对比表”,记录两种建筑在以下方面的异同:气候因素、地理条件、材料、建造智慧…… 1.通过功能、文化、环境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民居如何因地制宜,同时反映地域文化特征。2.引导学生认识围合设计的多样性,并从传统智慧中获得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3.福建土楼这种开窗设计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建筑智慧,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同时兼顾了环境适应性与文化特征。这种设计充分反映了过去闽南山区人民在生活与安全需求上的巧妙平衡。实践展评 实践1:图说家乡。 “现在请大家回忆或查找家乡的传统民居样式,结合今天学到的知识,以‘图说家乡’为主题,绘制一张展示家乡民居设计特点的图画。”任务要求:1突出民居的主要设计特点(如材料、结构、装饰等)。2通过简短说明,描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的关系。实践2: 泥塑民居综合运用泥板成型、泥条成型、捏塑成型等方法,抓住家乡老建筑的外形特征, 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泥塑作品。 1.绘制一张“家乡民居图”,并以5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该民居的设计特点及其文化意义。2. 制作泥板民居,每人选择一种家乡民居类型(如四合院、土楼、竹楼、蒙古包)。通过刻画与拼接,表现民居的结构特点和装饰细节 1.通过“图说家乡”,帮助学生将观察与分析转化为艺术表达,培养文化认同与艺术表现力。2. 通过动手制作泥板,学生将平面知识转化为立体表达,深化对民居设计智慧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展示评价 教师总结学生在“图说家乡”和“泥塑民居”中的表现,表扬创新与细致表达。强调传统民居智慧对现代生活的启发意义,鼓励学生关注家乡文化与建筑艺术。 各组将“图说家乡”和“泥塑民居”作品陈列在教室,组成一个“家乡民居设计展”。通过口述或文字方式,向全班介绍作品内容与创作思路。 图说家乡:侧重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结合绘画与语言表达。泥板制作: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与立体表现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创意表达。小结 简单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提问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哪些传统民居?它们的设计特点分别是什么?”“这些民居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引导学生结合实践活动总结: “在‘图说家乡’和‘泥板制作’中,你是如何表现民居的设计特点的?” 强调本课核心概念:传统民居通过因地制宜的设计,适应自然环境,同时传承地域文化。2.情感升华:“民居不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是承载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与创作,让这些智慧被更多人认识和珍惜。课后,留心观察你周围的建筑设计,想一想这些建筑是如何体现文化与功能的?” 1.学生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 巩固课程知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师生总结与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并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课后作业:结合课堂学习内容,选择家乡民居或教材中的一种传统建筑,重新设计它的外观或功能。要求: 在保留其设计特点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需求(如环保材料、智能化功能等)。 2.学生在课后完成学习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