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插秧歌》任务式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插秧歌》任务式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课程导入
请闭上眼,想象一幅画面:江南春雨,如丝如雾,一方水田倒映着天光。田埂上,一家老小挽起裤脚,他们的脊背弯成谦卑的弧线,仿佛在与大地对话。那一抛一接的秧苗,划出的不仅是生存的弧线,更是生命的诗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杨万里的《插秧歌》,感受这浸润着汗水与雨水、凝结着勤劳与智慧的田园诗篇,品味
那深植于泥土中的坚韧与希望。
杨万里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诗歌韵律节奏;掌握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艺术手法和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与传承古代农耕文化;尊重劳动与劳动者。
山水
绝句
农事
五言
七言
律诗
田园
边塞
文体知识
体裁
题材
这首诗的体裁和题材是什么?
本诗为七言古诗 (或称“古体诗”)最为准确,古体诗形式相对自由,更便于诗人洒脱地描绘场景和抒发情感。本诗不是七律,虽然每句七言和四联八句,但从格律上看,它并不符合七言律诗的平仄、对仗和押韵要求。
注意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
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
一代诗宗。代表作品有《小池》等。
杨万里
范成大
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
陆游
尤袤
创作背景
《插秧歌》创作于1179年春
杨万里从江苏常州任上卸职
江苏·常州
浙江·衢州
途经浙江衢州,目睹农民插秧 ,深受触动
江西·吉安
西归故乡江西吉安
字词清单
zhāo(朝阳)
cháo(皇朝)

多音字
形近字
插yāng (秧)
遭yāng(殃)
鸳yāng(鸯)
zhé(折腰)
shé(折本)

kān(看管)
kàn(看见)

bá(拔)秧
bō(拨)动
pō(泼)水
suō(蓑)衣
shuāi(衰)老
āi(哀)求
肩jiǎ(胛)
jiǎ(钾)肥
jiǎ(岬)角
任务一
听读正音
插秧歌(杨万里)
yāng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lì móu suō jiǎ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qú zhāo shà zhé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zā chú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逐句翻译
田夫抛秧田妇接,
农夫
农妇
小儿拔秧大儿插。
农夫在田里抛起秧苗,农妇接着秧苗。
小儿子在拔秧苗,大儿子在插秧。


第一、二句
逐句翻译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他们戴的斗笠就像是士兵的头盔,披的蓑衣就像是铠甲。
雨水从头顶淋下,一直湿透了肩膀。


肩膀
头盔
蓑衣
斗笠
铠甲
第三、四句
逐句翻译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家人)呼唤他吃早饭,休息一小会儿。
(他)只是低头弯腰(插秧),一直不回答。



吃早饭
极短的时间
一直
第五、六句
逐句翻译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苗的根还没有长牢,移栽还没有插完。
(你)照顾提防好那些小鹅和小鸭子(以防它们破坏秧苗)。”


第七、八句
照顾、提防
移栽
布满、遍及
整体感知
结合文意,文章中描绘了哪四幅图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全家上阵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任务二
秧田/培育秧苗
水田/秧苗成长
文本研读
全家上阵图: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边拔秧边插秧,这不是无效插秧吗?这一家四口究竟是怎么协作的呢?












一家四口的工作可以相互调换吗?
不能,各取所长,各司其职。
文本研读
全家上阵图: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秧田/培育秧苗
水田/秧苗成长












拔秧捆秧
无需移动
成捆抛出
准确有力
接住秧苗
敏捷技巧
不断插秧
快速整齐
文本研读
全家上阵图: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结合所学,赏析第一二句。
手法
分析
效果
特点
感情
结构
运用白描和动作描写
直接选取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四个人物及抛接拔插四个动作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全家老少插秧的劳动画面
体现了农作时紧张忙碌、秩序井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默契
表现了作者对农人一家的赞美
开门见山地展现了农忙的总体场景,奠定了总体的紧张氛围
白描、动作描写——团结默契
文本研读
雨中插秧图: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把“笠是兜鍪蓑是甲”换成“笠是帽子蓑是衣”可以吗?




战士
农民
不可以,运用比喻,将农事比作战斗,将农夫比作战士,将平凡农事崇高化、战斗化,赋予了劳动一种紧张激烈的色彩,仿佛农人正在与天时、与自然进行一场艰苦的战斗,这比“帽子”和“衣”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凸显了农人在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艰苦。
文本研读
雨中插秧图: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斗笠蓑衣像盔甲一样坚固,那与后一句“雨从头上湿到胛”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越极言装备之“坚”,越反衬雨势之“猛”与劳作之“苦”。 这种“坚”与“湿”的对比,更深刻地体现农人所承受的艰苦和付出的牺牲。
通过这一比喻,诗人对雨中劳作的农人怀有怎样的情感?只是单纯的同情吗?
不仅是同情,更是深深的礼赞。诗人将农人比作战士,是将他们的劳动提升到了为国奋斗、与自然搏斗的英雄主义高度,是一种超越怜悯的深刻共情,是对劳动者尊严和价值的高度肯定。
比喻——紧张艰苦
文本研读
呼唤早餐图: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运用细节描写,“只”的意思是“一直” ,强调了农夫持续保持忘我专注、无暇他顾,更显“无声胜有声”,这比其他词更细腻,更具画面感和持续性。
“只不答”换成“全不答”或“竟不答”或回答“我不饿”,效果有何不同?
送饭的“第五人”可以是谁?起到什么作用?
后方温馨的家庭
紧张忙碌的水田
家庭的温情与牵挂
细节描写——温情专注
文本研读
农夫应答图: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结合下方资料,从农人的答非所问里,体现了农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插秧时,秧苗刚刚插入水田, 根系尚未扎稳 。鹅和鸭子喜欢在水田中嬉戏、觅食,它们啄食嫩绿的秧苗,或在田中踩踏,很容易将漂浮未定的秧苗弄乱、踩倒,甚至吃掉,导致秧苗损坏,影响收成。
运用语言描写,表面是叮嘱家务,实则道出了他无暇休息的真正原因是对农事成果的极度珍惜和担忧 (怕禽畜破坏),展现了农夫高度的责任感 (田里家里都操心)和吃苦耐劳 (宁可自己挨饿也要先忙完农活)的精神。
语言描写——操心负责
内容总结
全家上阵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白描、动作描写
团结默契
比喻
紧张艰苦
细节描写
温情专注
语言描写
操心负责
任务三
文本研读
哪些细节可以看出这次插秧的紧急性?为何如此紧急?
全家都要上阵;雨中争抢时间插秧;早餐还没吃就插秧;
饭到了都没时间吃;叮嘱看护鸭鹅。
农时紧迫,关乎全年收成。插秧是春夏季的关键农事,尤其在南方水稻种植区。秧苗移栽后需要时间扎根生长,若错过最佳时节,后续生长周期会被压缩,可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必须争分夺秒。
材料一
雨天插秧虽有不便,却也自有道理。春季的雨水通常比较温暖,能软化田地,使泥土更湿润松软,秧苗更容易插入且不易损伤,反而提高了效率。虽然穿着蓑衣斗笠仍会淋湿,但为了不误农时,农人们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材料二
文本研读
杨万里对农人的情感态度与其他诗人有何不同?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范成大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杨万里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梅尧臣
弱质无以托
横尸无以葬
旁观者的怜悯
隐逸者的闲趣
悲愤者的控诉
观察者的礼赞
俯视视角,见自我
只见其苦,或只见其乐
平视视角,见苍生
既见其苦,也见其乐
内容总结
全家上阵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白描、动作描写
比喻
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
团结默契
紧张艰苦
温情专注
操心负责
吃苦耐劳、勤奋乐观、平等欣赏、深情礼赞
“诚斋体”有活、俗、趣、细的特点,《插秧歌》怎么体现的?

活泼生动,善于捕捉瞬间的动态与生机,充满生命力。连续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如一组动态镜头,瞬间勾勒出全家分工协作、紧张忙碌的劳动场面,极具动感与节奏感 。

通俗浅近,采用口语、俗语入诗,语言自然流畅,近乎白话。“唤渠”(叫他)、“歇半霎”(歇一会儿)、“照管”等词语,都是鲜活的口语,明白如话,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文本研读
“诚斋体”有活、俗、趣、细的特点,《插秧歌》怎么体现的?

幽默诙谐,想象奇特,常通过新颖比喻和拟人化手法创造妙趣横生的意境。将斗笠蓑衣比作士兵的“头盔”和“铠甲”,这个比喻新奇大胆,赋予平凡农事以战斗般的紧张感和戏剧性,读来妙趣横生。

细致入微,观察仔细,对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的刻画细腻逼真。一句白描,细致写出了雨水从上到下流淌的动态,不仅描绘出雨势之猛,更真切刻画出农人劳作的艰辛 。
文本研读
钱钟书先生曾在《谈艺录》中说道: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钱钟书
文本研读
内容总结
杨万里的《插秧歌》和《诗经》中《芣苢》有何不同?
对比维度 《芣苢》 《插秧歌》
创作作者 《诗经·周南》中的民歌 南宋,杨万里
诗歌体裁 四言古诗,重章叠句,结构回环 七言古诗,通俗活泼,生活气息
劳动场景 采集芣苢(车前草) 全家老少雨中抢插秧苗
表现手法 赋 ,通过动词变换展现过程 白描、比喻 、细节刻画
情感基调 轻松欢快,充满劳动乐趣 紧张繁忙,突显劳动的艰辛
劳动形象 妇女群体,和谐协作 个体家庭,分工明确
思想主旨 展现劳动的单纯快乐,表达对安居乐业、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歌颂劳动者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语言特色 古朴简洁,重章叠唱 口语化、生活化,浅近明白
课堂结语
《插秧歌》不仅是一幅全家雨中劳作的动态画卷,更是一曲对劳动者的深情赞歌。诗人以“诚斋体”活、俗、趣、细的笔法,将“笠是兜鍪蓑是甲”的战斗豪情与“低头折腰只不答”的专注坚韧融为一体,诗人用他“诚斋体” 活泼自然、幽默风趣的笔触,教会我们如何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最不平凡的诗意。他并非在书写遥远的田园牧歌,而是在记录脚下这片土地上,劳动者所拥有的最质朴的尊严、
最坚韧的力量和最可敬的灵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