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墨子,名翟。墨子出身卑微,是一个熟悉木工技巧的工匠,后来成为一位博通古代典籍的“士”。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被誉为“平民哲学家”。墨子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家和儒家并称为“显学”(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说),有“非儒即墨”之称。走近墨子——从“草根学霸”到“墨家集团创始人”在当时“百家争鸣”中,墨子是唯一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墨子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社会图景,和今天我们的很多追求不谋而合,因此甚至有网友称墨子为“穿越了2500年的老党员”,“先秦时代的马克思”。如今,我们强调“群众思想,群众路线”,是因为人民才是最大的主人。墨子从人民出发,一切学说都是为了人民,墨家也一度成为与儒家并列的显学。一心为民的人,当然会被人民所爱!走近墨子——一位真实比传说更伟大的圣人光学:墨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行光学实验的人,《墨子》中记录了小孔成像实验,首先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墨子还发现了令人惊叹的光学八条,科学解释了种种光学现象。力学:首先提出了杠杆原理;给出了力的定义。数学:首先提出了关于“倍”的定义、“圆”的定义、“正方形”的定义,还对十进制算法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总结。机械制造:墨子曾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成为中国古代风筝的创始人;还发明了各类机关,如连弩车、转射机、车等,称为“墨家机关术”。走近墨子——被低估的“理工男”鼻祖兼,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若此则天下治。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提出问题)理清段意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圣人 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理想统治者把作为中心句产生的地方于是治理比治疗一样于是不于是类比论证第一段……的人何尝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第一段文本翻译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考察同“尝”,尝试宾语前置孝敬宾语前置,爱自使动,使……受益使动,使……亏损第二段中心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与父,这就是所说的祸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此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第二段文本翻译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即使形作动,慈爱第二段使动,使……亏损使动,使……受益主谓间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子女,因此使孩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子,因此使臣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第二段文本翻译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这样家使动,使……受益自己伤害第二段窃货曰盗。——《荀子》害良曰贼。——《荀子》“盗”侧重点在偷窃、骗取;“贼”侧重点在祸害、作乱即使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以偷窃别人的家而使自己的家得利;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起于不相爱。第二段文本翻译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卿大夫的封地使动,使……受益纷乱之事完备、齐全第二段即使诸侯的封地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第二段文本翻译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天下之乱”有哪些?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第二段探究问题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中心句:①臣子不孝君父。子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爱兄;臣自爱,不爱君②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③天下之为盗贼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 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假使像仍然怎么实行同“无”同“又”第三段宾语前置不孝的行为不慈的行为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孝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子女和臣子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所以盗贼又没有了。第三段文本翻译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 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同“又”侵扰攻伐形容词,安定、太平第三段中心句同“无”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夺,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第三段文本翻译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第三段假设论证第三段探究问题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中心句:铺排反问10个“若”4个“犹有”3个“谁”正面论证第二段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怎么鼓励互相判断句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第四段中心句憎恶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憎恨而鼓励相爱呢?所以天下之人全都互相亲爱就会安定太平,互相憎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第四段文本翻译提出问题:君臣、父子、兄弟互相损害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践行兼爱之道“乱”皆起不相爱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夫、诸侯之间争斗攻伐视人家国若其家国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理清段意圣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兼爱》的内容,换成《论语》式的表述可以怎么说 天下大乱,皆起不相爱;使天下兼相爱,则治矣。写作特色墨子为何要用浅白的语言反复论说,甚至让人有太啰嗦的感觉 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钱振锽《名山小言》受众:墨子的受众并非士大夫阶层,而是平民、工匠、小生产者,这一群体文化水平有限。思想:墨子的核心主张在当时具有强烈的颠覆性,与主流观念(尤其是儒家思想)直接冲突,仅靠简洁论述难以说服他人。目的:墨子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的论说是为了指导实践 —— 这就要求他的理论必须清晰、具体、可操作,而非模糊的“微言大义”。论辩: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了在论辩中占据优势,墨子发展出严密的逻辑论证体系,而“反复论说”正是逻辑强化的体现。墨子为何要用浅白的语言反复论说,甚至让人有太啰嗦的感觉 写作特色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拓展阅读——《非攻》“兼爱”与“非攻”的关系?“兼爱”是“应然”(应该怎么做)“非攻”是“实然”(具体怎么落地)理想行动“墨子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拓展阅读——《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pǔ) ,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 ,上为政者 得则罚之。此何也?以 亏人自利也。 园圃:园,果园。圃,菜园。 非之:说他不对。 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 以:因为。如果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攘(rǎng) 人犬豕(shǐ)鸡豚者,其不义 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 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攘:偷盗。 不义:不正当。 是:代词,此,这。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第一段拓展阅读——《非攻》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 亏人愈多,其不仁兹 甚,罪益厚 。 苟:如果。 兹:同“滋”,更加。 益厚:更严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杀不辜 人也,扡(tuō) 其衣裘(qiú),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jiù) ,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不辜:无罪。 扡:同“拖”,剥下来。 栏厩:养家畜的地方。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第一段拓展阅读——《非攻》当此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 知非,从而誉 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当此:遇到这种情形。 弗:不。 誉:称赞。遇到这种情形,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第一段“非攻”思想作为“兼爱”的延伸,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主张以“义战”止息暴力,这对当代世界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墨子并非绝对的和平主义者,而是强调“非攻”与“救守”,即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的防御之战。这种辩证的战争观,在当今局部冲突不断、霸权主义依旧存在的国际环境中,提醒人们坚守和平底线,警惕强权逻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古老的智慧支持。“非攻”思想的经典实践——墨子止楚攻宋辨析观点儒家“仁爱”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已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墨家“兼爱”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础上的,是无等级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一、自身的特质墨家所提倡的兼爱是真正的“大爱无疆”,这是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爱,但是人毕竟看重血缘宗亲关系,对待亲人和对待毫不相于的人,不可能一视同仁,所以说墨子太理想化。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也是人们为了自身利益抛弃墨家思想的原因之一。墨家成员里面有一批搞科技的工匠,还有一批练武的侠士,他们在墨家思想的凝聚下,俨然成为一股纪律严明的民间武装力量,当权者肯定不允许这些势力的存在。历史在一段时间内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探讨影响二、时代的选择秦国采用法家思想实现统一,汉代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另外,向统治者宜讲兼爱的主张,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宣扬平等、公正和无私,这无疑是与虎谋皮。三、经济的决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墨子的爱需要视人若己,是一种博爱,无条件的爱。社会生产力没有发达到那种程度,人当然就不可能有高度的道德自律,何谈无差别的爱?历史在一段时间内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探讨影响四、教育的影响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强调“有教无类”,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墨家没有培养出像曾参那样优秀的门人,后来也没有出现孟子那样的人物,导致墨家发展后继无人。总结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自身的特质,使得曾经是显学的墨家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墨家的光芒照耀了整个中华大地,它所彰显的人道精神、人性光芒都是值得我们珍视的文化瑰宝。历史在一段时间内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探讨影响课堂结语“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余秋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