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9张PPT)李清照1. 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经历,体会其身世经历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2. 赏析巧用叠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习鉴赏李清照词作的婉约风格。3. 抓住意象和由意象营造出来的意境,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是如何渲染此中愁绪的。学习目标 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自成一家,于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其作品散失很多,今有词集《漱玉词》传世。李清照1101年:李清照(18)与赵明诚(21)结婚。婚后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生活安宁、幸福。1126年:北宋末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染病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1131年: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一夕书画被盗,金石古卷散佚。1132年: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仓促离婚,身陷囹圄。经亲友营救获释。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离世人不知。此词作于南渡以后,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苦痛,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出身名门不知死于何时何处。李清照11011127112911321151—1155108418岁嫁于琴赵瑟明和诚鸣,46岁赵明诚亡,丧夫。49岁身染重疾。再讼嫁而张离某之,。没有子嗣,独居终老,44岁北宋破灭,随夫南渡。婚变创作背景这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当时,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丈夫也病逝,避难的过程中作者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作者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在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后,作者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写下了这首词。李清照去世前不久,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她独自漫步在落叶黄花之中,无边的寂寞阵阵袭来。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终于凝结成浓缩她半生痛楚的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余图谱张綖凡例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其(婉约词)语多轻柔徐缓。轻柔徐缓:语调轻柔,语速缓慢辞情蕴藉:含蓄而不显露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悠闲生活多悲叹身世,表现为思夫、思乡、思国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凄苦哀婉,深沉忧愤前期后期南渡《如梦令》《醉花阴》 《一剪梅》《声声慢》《永遇乐》《菩萨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开朗活泼尽兴晚归无忧无虑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诵读全词qīzhàzhǎnqiáo cuìkānqī注意读音节奏,体会情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要求或思考:1.读准字音,读出情感,注意语速、语调。2.理解词意,找出本词的主旨句,体悟情感。声声慢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乍zhà 暖还 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任务一:诵读词作,体悟情感愁愁用一个字(词眼)概括李清照的主要情感第1把钥匙解心思词眼自由朗诵并思考:找出本词的主旨句,体悟情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情主旨句抒情手法即事抒怀借古抒情用典抒情3.借事抒情2.借物抒情1.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融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乐景哀情间接抒情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知识链接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抒怀(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直接抒发她这种愁绪(心思)的句子,并简单品读。品读:“凄凄惨惨戚戚”写的是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伤心”“愁”,更是直接,毫不隐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悲伤,是她痛彻骨髓的直接呐喊,是她从心底发出的最绝望的哀号。找出间接写愁绪(心思)的句子,并简单品读。2.间接写愁(借景抒情)乍暖还 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①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②巧用叠字,写出了“我”当时无助、孤单、凄凉的心境。③感情上层层递进,定下全词悲苦的基调,强化凄凉愁苦的情感(起强调作用)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环境冷清 心境清冷凄凉悲苦 哀伤愁苦分析直接写愁(直抒胸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思考:这开头几句被历代词家赞为千古绝调,请加以分析。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冷冷清清七组叠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动作环境感受叠词的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即指环境冷清也指心境冷清。即指心情凄凉,也是“我”一生凄惨命运的总结。用在开头,还奠定全文哀婉凄凉基调。“我”在寻觅什么?寻找曾经的美好家园,逝去的美好生活......怎么入愁思考:如果把原句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1、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音乐美、韵律感。2、内容上:形象地写出了寻觅无着、四顾茫然的女词人形象及其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3、情感上:渲染凄凉愁苦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叠音叠词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1.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2.内容上 起强调作用,增强表达效果怎么写愁“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最难抑制内心的悲痛心情,使心情恢复到平静状态。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出自书香门第,父亲是当朝高官,是苏轼的学生,母亲是前丞相之女,素有学识。李清照少有才名,十八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丈夫爱好金石之学,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吟诗作画,生活恬静富有。北宋灭亡后,金兵南下,夫妇二人被迫南渡,途中夫妻二人收藏了半生的金石遗失过半。其后,李父亲被捕入狱,接着丈夫染病最终不治身亡,从此李清照一人漂泊南方,晚景凄凉。此词作于李南渡后,词人从幸福美好的顶端一下跌落至痛苦的深渊,其中冷暖百态,恍然如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纳兰容若)除了直接抒情,作者还借助哪些意象来间接抒发愁情?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方法指导:抓意象+析手法+细描述+谈效果示例: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写愁?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表达愁情的?意象入境,品味诗歌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黄昏不是物象,所以不算意象淡酒急风雁黄花细雨梧桐那么本词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来并解析它们的象征意义。注意黄昏是不是意象?(黄林玉同学课前疑问)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要求: 1.时间为5分钟,小组讨论,碰撞智慧火花。2.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声音洪亮。从 一句中的 (意象),我找到了“愁”的影子,我仿佛看到了李清照 (画面),体会到 的愁。赏析答题模式(二)析意象象征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结论:酒、风是愁思的象征。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味寡,而是愁情太重,本想借酒消愁,无奈愁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愁>酒用“淡酒”反衬 愁浓。“淡”写出作者晚年的凄凉惨淡。正衬、反衬之分:“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特点一致)·“黄花”憔悴枯萎正衬诗人憔悴·天台【tai二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淡酒”反衬 愁浓·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意象解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风渲染愁情环境的寒衬托内心的冷词人独居生活的凄惨风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何用“急”字?一个“急”字给人以迅猛、寒冷之感,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渲染愁情。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③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①北雁南飞,雁声凄惨 传递信息的使者 ——亡夫之痛②词人也是从北方 流落南方 ——晚年颠沛之苦1、雁声凄惨。(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2、传递信息的使者。(鸿雁传书、鱼传尺素)3、北雁南飞。(漂泊、归家)结论:过雁象征离愁。托“大雁”寄沦落之愁、故国之思、丧夫之痛、悼亡之悲。手法:托物寄情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1、北雁南飞,点明时间“秋”,雁声凄切。——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2、雁是旧时相识,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国破家亡之苦3、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无甚可摘有谁堪与共摘结论:明写菊花,也是暗写自己,是以花写人。凋零的“黄花”比喻自己衰老憔悴的容颜和孤苦伶仃的晚年。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憔悴损”, 一语双关。既指花枯萎憔悴,也指自己衰老憔悴。比喻以花喻人明写菊花,也是暗写自己,表现词人的凄苦一语双关既指花枯萎憔悴也指自己衰老憔悴。正衬意象解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双关无甚可摘有谁堪与共摘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当年菊花虽瘦,尚在西风中摇曳生姿;而今黄花凋零枯萎,憔悴不堪。明写菊花,暗写自己,是以花写人。词中以憔悴枯萎、无人采摘欣赏的败菊比喻自己憔悴的容颜,遭逢家国巨变、丈夫离世、四处漂泊的词人凄愁惨淡的晚景。以前肯定会摘花打扮自己,现在“悦己者”已逝,已无心情摘花。满地堆积的黄花,写尽了词人无人关怀、怜爱,只有自叹自怜的悲愁。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 菊花,一种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诗人孤独寂寞情的寄托。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身世之苦落寞之情黄花憔悴结论: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表现孤苦伶仃的晚境黄花:以花喻人,一语双关,既指花枯萎憔悴,也指自己衰老憔悴有谁堪摘:反问,强调无人可摘,怀人伤己,表达作者孤寂之情解析“愁”之境D.黄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结论: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手法:以动衬静视听结合(以动衬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悼亡之思孤寂之情梧桐细雨解析“愁”之境经典诗句: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 牧《清明》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意象内涵:细雨代表哀伤、愁思(2)意象叠加:步步深化的愁绪点点滴滴:愁丝不断,愁苦漫长,似雨敲心头。以声衬情:顿挫凄凉之感。意象之“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而“细雨”更显愁绪绵长。意象解读细雨:这里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梧桐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2)“点点滴滴”有怎样地表达效果?(二)析叠词用来描写深秋雨滴的声音,词人用这微弱又凄凉的声音描写了环境的安静,入情入境。雨滴不仅仅让温度降低,更是把词人的心彻底浇凉,心凉得透彻。是一幅词人临窗听雨的画面,可清晰地感受到词人地孤独与愁苦。愁六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淡酒秋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愁情太重渲染愁情悼亡之悲、怀乡之思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哀伤﹑愁丝的象征。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2341秋雁南飞雨打梧桐黄花堆积淡酒急风营造了 的意境,传递出 的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凄清、哀伤、冷寂孤寂、愁苦愁直接抒情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间接抒情(词眼)(意象)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意境)小结愁绪凄冷离愁怀人形容憔悴悲凉孤寂凄冷细愁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女子,倚靠在窗前,等待着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一个“守”字和“独自”一词,活画出一个发愣闷坐失意人的形象,突出词人度日如年的悲凄心情。“独自怎生得黑”,不知道怎样捱过一天(凄凉,空虚,悲愁,痛苦…… )。天黑后,看不到令人伤感的景象,也许心情会平静一些?而天黑之后的时光,又将怎样度过?意象解读守窗的结果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儿整日守窗盼故人归独自怎生得黑失魂落魄、孤寂落寞的浓愁(3)结句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活动3:齐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思考:词人为何说“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句包含了哪些未直接说出的“愁”?解析“愁”之境“这次第”指眼前这所有的景象与感受——急风、淡酒、过雁、残菊、梧桐、细雨……种种悲景汇聚有国破家亡的“国愁”有丈夫病逝的“家愁”有颠沛流离、金石散尽的“流离之愁”有孑然一身、无人慰藉的“孤寂之愁”有岁月流逝、容颜憔悴的“生命之愁”……词人以反问作结,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将“愁”情推向了极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思考:结合词人生平,说说词人愁什么?亡国之恨、丧夫之痛、颠沛之苦 夫妻永别,美满姻缘难全国家己山河沦陷,故园荒废难回形影相吊,漫漫余生难捱阅读“李清照大事记”,总结分析晚年的词人为什么有那些“愁”?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又遗孀。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愁亡国之恨 (国愁)丧夫之痛 (家愁)颠沛之苦 (情愁)小结《声声慢》到底具体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小结整首词以叠字起笔后 ,通过等意象来抒愁情。最后一句 ,总结全词,表达愁情。即使我们与词人相隔千年,依然能够感受到一代词人的凄婉和哀愁。淡酒、直抒胸臆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借景抒情捌 板书设计声声慢 李清照背景:国破、家亡、丧夫、流离、颠沛、孤寂意象:酒(淡)、风(急)——愁之重雁(旧时)——思乡念亲黄花(憔悴)——自喻孤寂梧桐、细雨(点滴)——愁之绵手法:叠字、借景抒情、意象叠加情感:愁(国愁+家愁+流离愁+孤寂愁……)主题:生命的诗意——苦难中的深刻体验与艺术表达主旨全词归结到“愁”字上,词人采用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了一种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不仅是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活动:结合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与《声声慢》的情感表达,谈谈你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李清照的“生命的诗意”,不在于一帆风顺的幸福,而在于经历苦难后,依然能用细腻的笔触将生命的体验与情感的深度艺术化地表达出来。她的“愁”不是消极的沉沦,而是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问与深刻体验,是乱世中个体生命韧性的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