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2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29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2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29张)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任务一:掌握必备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同桌听)
1.全面阅读教材,借助教辅资料,理解基本概念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任务二:提升关键能力
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解决问题。
2.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任务三:提升核心素养
1.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参与改革,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情境 某班围绕“探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议题辩论,下面是同学们的发言。
  同学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知礼节知荣辱的前提是仓禀实、衣食足,而要仓廪实、衣食足必须经过生产活动才能获得。
  同学乙: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同学丙: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劳动被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由公有转归私有,人与人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解体。
  同学丁:在封建制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同学戊: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被强制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国家就产生了。
任务1 同学甲、同学乙的发言,蕴含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加以说明。
任务2 结合同学丙、丁的发言,请你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任务3 结合同学戊的发言,请你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
(1)地位: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形态的更替。
知礼节知荣辱
仓禀实衣食足
生产劳动
物质资料生产
解决衣食住行
人类生存发展
手推磨
封建社会
蒸汽磨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
社会性质
提示:生产方式 =生产力 + 生产关系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①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②三要素:
劳动对象:被加工改造的物。
劳动资料:所运用的物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
劳动者:即人,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③地位: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
①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三要素:
产品分配关系(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雇佣剥削、平等互助)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如:公有制、私有制。起决定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劳动被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由公有转归私有,人与人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解体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封建制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例:小岗村改革、三权分置改革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例:大锅饭、平均分配阻碍当时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方法论: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合生产力状况,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原理: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①含义: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举例:凡与经济有关的制度、体制、政策,属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①含义:指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②举例: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意识形态等,体现的是上层建筑。
A、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团体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B、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按劳分配制度
F 人民大会代表制度
G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H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请连一连:以下内容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被强制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国家就产生了。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组织和设施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不可直接反用于生产力,需要通过经济基础,通过生产关系来反作用。
而经济基础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因此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是先进的经济基础,即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
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关系
情境: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经济基础: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壮大。八国联军侵华破坏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封建经济基础,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官僚资本主义雏形性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改革内容: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废除科举考试等;
改革结果:失败
议题:清末新政从根本上来说是失败的,没有达到目的。请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然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上层建筑的调整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是否适应
是否
先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方法论: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原理: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4.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
(1)两大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两大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意义: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应用1.(2024·广东大湾区高二期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实现了反垄断统一执法,完成了反垄断法的第一次修改,发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数字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实现了反垄断立法和执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活力。材料说明
①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生产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要求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应用2.(2024·湖北武汉三模)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经了8次党政机构改革。党的二十大又接力奋进,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接过机构改革“接力棒”,深入研究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机构改革启示我们要
①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以推动社会变革作为改革的根本目的 
②坚持动态性的辩证思维,深度把握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满足美好生活向往,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情境:“从‘小岗村红手印’看中国改革的力量”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40多年后,这个“改革先锋村”却面临新挑战:土地分散经营制约规模化农业,年轻人外流导致劳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24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为 14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6500元 ,较往年大幅提升。
议题:
1.小岗村从大包干改革到历经挑战再到三权分置改革。改革过程折射出社会发展有何特点?
2.今日小岗村改革(社会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有何本质不同,在阶级社会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3.从小岗村的改革可以看出,改革不是“一劳永逸”而是“持续革命”。请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加以说明。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动力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1)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动力:
【注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般发展过程
旧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项目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
性质
解决途径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根本目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对抗性的
非对抗性的
阶级斗争
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阶级斗争
改革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根本动力:
直接动力:
强大动力:
主体动力:
区分:推动社会发展的几个“动力”
区分: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
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和改革(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
人民群众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阶级社会是阶级矛盾(奴隶社会:奴隶主与奴隶;封建社会:地主与农民;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应用3.(2024·江苏连云港期末)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伴随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日益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水平和配置效率稳步提升,有效增加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积聚了强大新动能。材料表明
①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我国生产关系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应用4.(2024·河北张家界高二期末)202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作出了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重大部署,不断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活力。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对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务院机构改革表明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两大基本矛盾、两大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