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2张PPT)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学习目标:1、说出地层的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2、分析出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3、能够结合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演化的过程。一、地层和化石阅读教材P30和P31完成1.化石怎么形成的 化石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被保留下来。经过亿万年的无氧环境,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以及坚硬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变成了化石,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被保留着。探究活动、一大羽羊齿阅读教材P30完成2.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化石?对化石的研究使得科学家能够解释和描述地球的历史。来自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为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随着时间演化的。化石是显示古环境的证据,能够帮助科学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现象,比如气候变化。对化石的研究还能帮助地质学家发现能源资源。例如石油地质学家可以利用某种标准微体化石确定某些地方是否埋藏有石油。这些化石提供了岩层年代的信息,有时候还能提供信息揭示岩层中的温度和气压是否满足石油或天然气形成的条件。探究活动、一方法技巧方法技巧一、地层和化石 · 地层——“书页”探究新知地层:是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可颠倒,可缺失)地层:是指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1、地层(书上画出来)阅读教材P30-31页完成1、地层概念:地层是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地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时代的地层,在地层中留下了历史事件的痕迹,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2 意义: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3、规律:正常情况下,地层按顺序排列,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下老上新)探究活动、二沉积岩的形成过程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新老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含有化石沉积岩地层的特点代表:砾/砂/页/石灰岩特点:但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层可能会错综复杂,有的缺失,有的层序颠倒或被破坏,这就需要根据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2、化石琥珀通过地层与化石认识地球的演化历程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贝壳、骨骼)或遗迹(足印、粪便)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概念:特征: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①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②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2、化石研究意义 人类利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通过分析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三叶虫化石大羽羊齿化石恐龙化石古生代地层中生代地层2.化石通过地层与化石认识地球的演化历程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弯脉马氏古蝉化石枝脉蕨化石恐龙蛋化石动物粪便化石课本31页:古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1)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2)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吞食;(3)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经过石化。密封于琥珀内的昆虫化石探究活动、三易误辨析:沉积地层中一定含有化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化石是生物遗体和遗迹沉积在地层中保存形成的。只有在沉积地层中才能找到化石,但是并非所有沉积地层中都含有化石。还原环境:没有氧气的同时存在大量还原性物质,如甲烷、硫化物等氧化环境:存在大量氧化性物质的环境,如氧气、高价氧化物等厌氧环境:没有氧气或氧气含量很低的环境,如地底的环境注意探究活动、四作用: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红色岩层——含黄铁矿的黑色页岩——珊瑚化石——破碎的贝壳——氧化环境还原环境滨海环境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化石是记录地球演化历史的“图像”和“文字石灰岩页岩湖海中所沉积的碳酸钙,在失去水分以后,紧压胶结而成水体稳定时,水体所携带小颗粒泥沙沉积而成浅海环境静水环境含煤地层湿热森林环境泥岩石蕨类植物(产地:新疆吐鲁番 时代:距今约2亿年)温暖阴湿的森林环境植物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期间撒出的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当孢粉离开母体撒落在地面,就会被一层层地掩埋在土层或泥炭层中。孢粉数量巨大(例如,一棵山毛榉树一年可撒出4亿粒花粉),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一部分孢粉可长期存留下来。因而,可根据孢粉的形态来判别母体植物的种属,这成为推测地质时期植被及其相应气候的依据。P32 活动题1.在我国辽宁南部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桦属花粉占优势,而现在桦木林已退缩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据此分析我国辽宁南部近8000~10000年来气候的大致变化情况。2.为什么说,孢粉化石对于恢复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具有重要价值 辽宁南部近8000~10000年来,气候由冷变暖,由干变湿。通过孢粉化石,人们能判断出其所处地质时代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数量的多少,从而分析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古地理环境。活动思 考 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多种可能:地壳运动导致的隆起、凹陷流水和风力的侵蚀等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课堂检测2.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②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③陆地地层只含有陆地生物化石,海洋地层只含有海洋生物化石④研究地层与其包含的化石可以推知地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课堂检测D课堂检测3.如果岩层是由淤泥等组成的泥质页岩,并含有芦苇化石,说明当时的沉积环境是A.炎热干燥的环境 B.温湿茂密的森林C.热带草原环境 D.湖泊或沼泽3.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A.对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测量 B.当时的海陆分布状况C.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 D.研究各地地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DC二、地球的演化史23:59:22导入新课《24小时地球历史》假如把地球诞生之日至今的演化过程看作24小时,人类是在几点钟出现的?16422101820242681214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宙>代>纪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图 地质年代示意探究活动、一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地质年代表探究新知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 生 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宙代纪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前寒武纪—— 46-40亿年 40-25亿年 25-5.41亿年——显生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5.41-2.52亿年 2.52-0.66亿年 距今0.66亿年冥古宙1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初生地球阶段。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元古宙3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生物进一步演化出真核和多细胞生物。太古宙2广阔海洋、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早期无生命现象,演化有了水和空气后,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标志着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重要的成矿时期蓝藻爆发与叠层石的形成——Cyanobacteria and stromatolite formation)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来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图为澳大利亚西部沙克湾现存的叠层石探究新知指寒武纪以来的时期。自寒武纪开始,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按照早晚顺序,显生宙依次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各个阶段特点。显生宙显生宙顺口溜:新生包含四新古,中生白垩侏罗三,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探究活动、二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前寒武纪—— 46-40亿年 40-25亿年 25-5.41亿年——显生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5.41-2.52亿年 2.52-0.66亿年 距今0.66亿年(1)地壳运动:(2)海陆变化:地壳发生剧烈的变动时期,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为陆地。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前寒武纪—— 46-40亿年 40-25亿年 25-5.41亿年——显生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5.41-2.52亿年 2.52-0.66亿年 距今0.66亿年(3)地质矿产:(4)生物演化:古生代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动物: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如三叶虫、珊瑚等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前寒武纪—— 46-40亿年 40-25亿年 25-5.41亿年——显生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5.41-2.52亿年 2.52-0.66亿年 距今0.66亿年(4)生物演化: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一部分鱼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植物: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距今5.41亿年—2.52亿年生物演化早期: 海生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中期:脊椎动物—鱼类。后期: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古生代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生命大灭绝事件寒武纪生命爆发之谜——Cambrian (541-485 MA)大约5.4亿年前,在地质学上被认为是寒武纪的开始时间,寒武纪地层在两千多万年时间内,突然出现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在寒武纪早期,地球海洋中的生物快速发展,进化出大量不同种类的生物,古生物学家称这个事件为“ 寒武纪大爆发”。论证依据主要是云南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化石。这也是显生宙的开始。请同学大胆思考,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寒武纪海洋复原景观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前寒武纪—— 46-40亿年 40-25亿年 25-5.41亿年——显生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5.41-2.52亿年 2.52-0.66亿年 距今0.66亿年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也带来丰富的金属矿产。(1)地壳运动:(2)海陆演化:板块交界区域,岩浆活动频繁,有利于金属矿产形成。如美国西部的有色金属矿、智利的铜矿等。燕山运动陆地面积空前扩大。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前寒武纪—— 46-40亿年 40-25亿年 25-5.41亿年——显生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5.41-2.52亿年 2.52-0.66亿年 距今0.66亿年(3)地质矿产:(4)生物演化:始祖鸟恐龙中生代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动物: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后来出现始祖鸟。植物: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衫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生物演化: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中生代中后期,始祖鸟出现后,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距今2.52亿年—0.66亿年中生代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地质矿产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苏铁银杏松杉中生代距今2.52亿年—0.66亿年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前寒武纪—— 46-40亿年 40-25亿年 25-5.41亿年——显生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5.41-2.52亿年 2.52-0.66亿年 距今0.66亿年(4)生物演化——生物灭绝:末期恐龙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阅读P36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除了“陨石说”之外,关于恐龙灭绝的其他学说气候变迁说大陆漂移说造山运动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骤降,都被冻死了。探究活动五阅读P36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除了“陨石说”之外,关于恐龙灭绝的其他学说气候变迁说大陆漂移说造山运动说地质学研究表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的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在侏罗纪时期这块大陆发生了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探究活动五阅读P36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除了“陨石说”之外,关于恐龙灭绝的其他学说气候变迁说大陆漂移说造山运动说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许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因此无法生存下去。因为气候变化,植物也改变了,植食性恐龙因不能适应新食物,而相继灭绝。植食性恐龙的灭绝,导致了肉食性恐龙的灭绝。此灭绝过程持续了一千万至两千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终于在地球上绝迹。探究活动五视频媒体: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前寒武纪—— 46-40亿年 40-25亿年 25-5.41亿年——显生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5.41-2.52亿年 2.52-0.66亿年 距今0.66亿年(1)地壳运动和海陆演化: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由此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前寒武纪—— 46-40亿年 40-25亿年 25-5.41亿年——显生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5.41-2.52亿年 2.52-0.66亿年 距今0.66亿年(2)生物演化: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前寒武纪—— 46-40亿年 40-25亿年 25-5.41亿年——显生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5.41-2.52亿年 2.52-0.66亿年 距今0.66亿年(3)气候变化:电影《冰河世纪》第四纪大冰期来临时,气候变冷,陆地上冰川覆盖面积增大,海面下降100米。气候变化第四纪大冰期若干冰期气候变冷陆地上冰川覆盖面增大海面下降许多大陆架变成大陆间人和动物来往的通道间冰期气候转暖海面上升海水淹没了若干低洼的地方海陆变迁前寒武纪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古生代联合古陆中生代新生代联合古陆解体七大洲和四大洋探究活动、三生物进化(植物)前寒武纪蓝藻大爆发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中生代新生代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繁盛生物进化(动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早期(无脊椎动物)中期(鱼类动物)晚期(两栖类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海陆分布 动物演化 植物演化 矿产 灭绝事件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开始形成大气、海洋、陆地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形成现代海陆格局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早:海洋无脊椎动物晚:脊椎动物(鱼、两栖类、爬行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人类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成铁期成煤期成煤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恐龙灭绝,海洋中 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地球演化史【核心归纳】课堂小结地球有悠久的过去,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间。地球演化史有力地证实了"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这一真理,证明了新陈代谢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相隔2 亿~3 亿年,为大间冰期。读图1-31,完成相关任务。(1)在图中标出几次大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持续时间。(2)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据图推测,当时的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气候寒冷,降水偏多气候温暖,降水偏少合作探究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相隔2 亿~3 亿年,为大间冰期。读图1-31,完成相关任务。(3)据图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热干湿交替出现,变化周期长短不一;经历了三次大冰期,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中生代以干旱期为主,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课时作业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回答1~2题。1.原始鱼类出现在( )A.元古代 B.古生代中期 C.古生代后期 D.中生代中期2.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3~4题。3.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4.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课时作业气温上升降水增多甲545古生代25065.51.81中生代新生代同位素地质年龄(百万年)全球平均降水量(现代:mm)全球平均气温(现代:℃)5.在古生代末期图示甲时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的气候原因( )A.暖干 B.冷湿 C.暖湿 D.冷干6.在中生代末期图示乙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物种灭绝事件的气候原因( )A.暖干 B.冷湿 C.暖湿 D.冷干读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探究物种大灭绝的气候原因完成12~13题。图示甲时期,气候冷湿,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海平面下降;估计约有70%的陆地生物和96%的海洋物种缺氧遭受灭绝。图示乙时期,气候暖干,植被大量死亡,恐龙灭绝。【疑点探究】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