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测试范围:第一~二单元)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题序 一 二 三 总分得分一、积累运用(30分)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7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大多会充分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有的像 chì rè耀眼的阳光,有的像奔腾 的大海,有的像旋律优美的赞歌。当然也有与此 的,那就是比较含蓄地表达情感。这种方式似乎并不强劲猛烈,但蕴含着丰富的yán wài zhī yì,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情感的qū zhé回旋,领悟到更多的 。无论作者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chì rè) ( yán wài zhī yì) (qū zhé) .(2)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呼啸 天壤之别 意愿 B.呼啸 大相径庭 意蕴C.呼唤 天壤之别 意蕴 D.呼唤 大相径庭 意愿(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作者无论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B.无论作者采取哪种表达情感,情感必须本身真实诚挚。C.无论作者采取哪种方式表达情感,情感本身必须真实诚挚。D.作者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表达情感,情感必须本身真实诚挚。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秦始皇陵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便接踵而至地到来。B.《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C.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D.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3.在学习了敬辞与谦辞后,小羽对此还有疑问,打算请教同学。请你帮助小羽,选出下列句子语言得体的一项( )(3分)A.家长会上,班主任刘老师对家长们说:“刚才王校长的视频讲话全面、深刻,抛砖引玉,请大家畅所欲言,共话家校合作。”B.老张的儿子中考成绩优异,他欣喜若狂,逢人就说:“令郎还算争气,这次考了全校第三,是他发挥得最好的一次了。”C.李华与二十年未见的大学同学张梅偶遇,他激动地说:“久违了,老同学!真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你;更没想到二十年过去了,你还是这么年轻。”D.李勇对前来邀请他吃饭的老王说:“老王,恭喜乔迁!我一定会赏光赴宴的。”4.请根据语段内容,用所学古诗句填空。(5分)曹操征乌桓时,曾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只见“(1) , ”(《观沧海》)。马致远望着枯藤老树,感慨“夕阳西下,(2) ”(《天净沙·秋思》)。李白将一腔牵挂寄托于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诗歌抒写个人离合。李益对着月华如霜,听着一曲芦管之乐,不禁吟诵“不知何处吹芦管,(4) ”(《夜上受降城闻笛》),唤醒的是别愁伤感。杜甫在落花时节又逢李龟年,可边塞的岑参却想到家乡的菊花,“(5)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它们在沦陷的都城,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5.专题学习活动。(6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然而大千世界,鱼龙混杂,友分益损。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可见,如何正确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活动之前,班级为此出了一期“新同学,新朋友”的黑板报,栏目有:相处之道、名人间的友谊故事、关于友谊的警句(诗词)等。请你为本期黑板报再设计一个栏目。(1分)开学时,老师安排你与小林同桌,你很想与她交朋友。于是,你主动走到她的面前说:“”(2分)(3)请你以七年级(1)班班委会的名义给团委书记黄老师写一封邀请函,邀请他于9月15日上午9时到本班教室参加这次活动。(3分)6.名著阅读。(6分)七年级(2)班同学在阅读了名著《朝花夕拾》之后,准备举办纪念鲁迅的活动,现请你和同桌共同完成前期准备工作。选段一: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选段二: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竟”“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选段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同桌:活动时,我们可以推荐鲁迅先生非常喜欢的两部书,读了《朝花夕拾》的选段一和选段二中提及的两部书,你觉得我们可以推荐哪两部?你:读了选段一和选段二,我觉得可以推荐(1)《 》《 》。(2分)同桌:是的,我读到选段三中的“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句话,有点儿疑问,我不知道他们最“深恶痛疾”的是书中的哪一篇?为什么呢?你:(2)(2分)同桌:“写作”是鲁迅人生的转折点,如果活动现场有同学想了解他走上写作道路的原因,那我们应该怎么阐述呢?你:(3)(2分)二、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6分)感遇①(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②,桂华秋皎洁③。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④。谁知林栖者⑤,闻风⑥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①此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葳蕤:茂盛。③皎洁:皎明洁净。④自尔为佳节:兰、桂自然适应季节的特性。⑤林栖者:隐居者。⑥闻风:从风中闻到兰、桂的芬芳。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实写了“兰叶”“桂华”等意象,虚写了“春”“秋”“林栖者”“风”等意象。B.本诗描写的几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暴,生机勃勃。C.本诗物人合一,情由物生,表达了诗人遭贬之后的郁闷与超脱。D.本诗借物寓意,诗人将人生志趣寄托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8.诗人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表达了怎样的志趣?(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8分)[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谢公泛海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②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⑥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⑦归?”众人即承响⑧而回。于是审⑨其量,足以镇安朝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①盘桓:徘徊,逗留。②泛海:坐船出海。③遽:惊慌。④唱:同“倡”,提议。⑤王:同“旺”,指兴致高。⑥说:同“悦”,愉快。⑦将无:表示委婉的建议或希望。⑧承响:应声附和。⑨审:知道。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B.公欣然日 欣欣向荣C.孙、王诸人色并遽 喜形于色 D.公徐云 不疾不徐10.下列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B.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11.《咏雪》中“ ”(用原文回答),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谢公泛海》中,海上起初“风起浪涌”,后来“风转急,浪猛”,谢安的神情动作与众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则凸显其 (用自己的话回答)的气度。(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6分)远方,有我的父亲凤仙草①每当在街头看着蜷缩在路边、眼里写满期待的农民工,酸涩会立刻浸透我的心扉;每当走过尘土飞扬的工地,看到在烈日下或寒风中挥汗如雨的打工者,涌上心头的,便是他们在陌生的城市是如何的艰辛和卑微。因为,他们之中,有我的父亲……②曾经,我对父亲漠不关心。他长年在外到底是怎样过活的 他一年比一年消瘦和苍老到底是为了什么?他脊梁上、手臂上的伤疤是哪儿来的?还有,他过得真的像信上写的那样“很好”吗?我一直以为,我是没有必要去为这些问题伤脑筋的。我更热衷的是整日盘算怎么说服母亲让我多看一会儿电视,用什么办法隐藏自己日益可怜的考试成绩,甚至买来假奖状寄给父亲,让他相信他的女儿依旧像以前一样优秀。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两年,直到我初中三年级那年的冬天……③和往常一样,作业做了一半,我就坐到了电视机前。正在看电视的母亲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正当我庆幸又躲过了一次母亲的数落时,眼睛却被电视上的一幕深深地刺了一下。那是一排排水泥板搭建的简易民房,四面透风的小屋里挤满了端着水煮白菜狼吞虎咽的农民工,我看得有些心酸。④母亲起身关了电视,注视着我的眼睛问:“很可怜,对吗?”⑤“他们真的不容易。”我应声说。⑥“那里有你的父亲!”母亲一字一顿地说。⑦正准备大谈一番感想的我,在那一刻,脑海里一片空白。母亲不知何时走了出去,偌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一个人,霎时空落得让人心里难受。想起父亲,想起被我可怜的那群人里居然有我的父亲,懊悔、愧疚、悲哀一起涌上心头。⑧我曾为某部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而慷慨洒泪,也不止一次对流浪在外、无家可归的孩童生出同情,独独对我的父亲——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爱我的人,冷酷得近乎残忍。他的关爱和付出被我视作理所应当,我肆无忌惮地向他索取了十几年。从可口的零食到漂亮的衣服,从小时候被我视为炫耀资本的零花钱到中学时几千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从无微不至的关爱到今天所谓的自由空间....我的胃口越来越大,大到父亲日渐力不从心,大到他不得不离开家,到不属于他的城市挥洒汗水,像一只城市里的乡下鸟,不停地奔波,不停地找寻,找寻的,是女儿的未来。⑨他也许从来不曾想过,他所认为的“懂事”的女儿,竟会一面不屑着他的同伴们,一面心安理得地“骗取”着他的爱。他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只因为,我喊他“父亲”。也许他觉得,父亲的爱就该博大深沉,始终无言。我一时无语凝噎,泪如雨下。⑩“那里有你的父亲!”就是这句话,让我在两天后的中考志愿书上填上了重点中学的名字—市一中。四面八方怀疑的目光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三个月的时间补齐荒废了两年的功课几乎是个梦想。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没有一天睡眠超过四小时;就是这个梦想,让我一夜之间和过去被我视为知己的同学形同陌路。 终于,中考过去了,父亲也因工期结束回到家。见到我,他的第一句话不是问我的成绩,而是心疼地问:“丫头,怎么瘦成这样了 ”我告诉父亲:重点线还差21分。父亲故作轻松地说,考不上,他就给我买上,反正他已经挣够了我的学费。望着父亲日渐苍老的面庞,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转过身,泪如雨下。 高中开学的日子到了。收拾好书本,我又一次走进了初中校园,因为我要让父亲有一天能拿着女儿的大红喜报,而不是比别人多出几倍的血汗钱。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付出了所有的努力,而父亲,一直埋头于千千万万的民工大潮中。酷暑难当的七月来了,父亲也从那个遥远的南方都市回了家,当他得知我以超出重点线28分的成绩被市一中录取时,又黑又瘦的父亲笑了,我却哭了。 今天,17岁的我坐在高二的教室内想起了我的父亲,昨天他从遥远的广东打来了电话,让母亲转告我,今年过年一定回家,让我安心。泪眼蒙眬中,我仿佛看到在归家的民工队伍里,父亲的脸上写满了急切和期待。站在一旁的母亲用手指向人群,充满安慰地说:“孩子,那里有你的父亲!” 那里,有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一直在远方。(选自《东方少年·阅读写作》,有删改)12.母亲的那句“那里有你的父亲”让“我”彻底懂事了,为了这句话,“我”做了哪两件彻底“悔改”的事?(4分)13.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表明“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4分)→懊悔→ →悲哀→ → .14.请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1)那是一排排水泥板搭建的简易民房,四面透风的小屋里挤满了端着水煮白菜狼吞虎咽的农民工,我看得有些心酸。(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2分)(2)我的胃口越来越大,大到父亲日渐力不从心,大到他不得不离开家,到不属于他的城市挥洒汗水,像一只城市里的乡下鸟,不停地奔波,不停地找寻,找寻的,是女儿的未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2分)15.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4分)(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10分)材料一:孝道文化,即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孝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孝道文化经过千年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材料二:《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当今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认为行孝道是圣人的标准,君子的行为,仁德者的日常。老有所养不算孝,孝养并不是给钱了事,看似过头的言语,让人难以接受;细思则落地在礼,这就是圣人之道,做到就得道了。现代人对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但在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不足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养,而没有孝敬的心,就与养些犬马没有区别。若是真心孝敬父母,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选自李玉玲《孝之论述——“孝”字的理解与认知》,有删改)材料三: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孝顺的人不计其数。古有仲由为母百里负米,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今有年过七旬养子蒋德明反哺105岁母亲,“她养我长大,我养她到老”,他一做就是几十年。全国道德模范张永珍,37年相继照顾6位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半边天,用坚忍谱写新时代敬老孝老的赞歌。“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其实,对父母来说,子女能回报多少,以什么形式回报,并不重要,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此无私伟大,比起在特定节日的问候,我们更应该让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世界上最大的遗憾无异于子欲孝而亲不在,多陪陪自己的父母。“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是每个子女的义务与责任,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让孝老养老的家风代代相传!(选自李巧莲《以敬老之心,笃行扶老之事》,有删改)16.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孝道文化经过千年历史发展,正在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B.老有所养不算孝,孝养并不是给钱了事,是过头的言语,让人难以接受。C.真心孝敬父母,不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更体现在对父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D.父母并不只在意子女回报的多少和形式,还在意子女要有敬老之心,要尽到敬老养老的义务与责任。17.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孝顺父母。(3分)18.为宣传孝道文化,班级准备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并设计三个相关的活动环节。(4分)三、作文(50分)19.按下面的要求作文。国富则民强,国是伞!抗洪一线,边防前线,军人是伞!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白衣天使是伞!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母亲是伞!伴我寒窗十载,青丝成白发,老师是伞!同呼吸,共悲欢,朋友同学是伞……你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让我欢唱,伴我成长。来,让我们共同分享“伞”下那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请以《在你伞下,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得抄袭,不能套作;⑤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1.(1)炽热 言外之意 曲折 (2)B (3)C 2.D 3.C4.(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断肠人在天涯 (3)随君直到夜郎西 (4)一夜征人尽望乡 (5)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5.(1)[示例]友谊连线(或:友谊之窗)(2)[示例]小林同学,你好!我是×××,我活泼好动,性格开朗,喜欢打乒乓球,是个球迷。我们俩是同桌,真是缘分!希望今后我们能相互学习,成为共同进步的好朋友。[解析]开头应有称呼语和问候语,然后介绍自己,并表达想与她交朋友的意愿。另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连贯和得体。(3)[示例] 邀请函尊敬的黄老师:您好!为了让新同学彼此认识,进一步加深了解,我们七年级(1)班计划于9月15日上午9时在教室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全班同学诚挚邀请您参加,并给予我们指导,热忱期待您的到来!七年级(1)班班委会9月11日6.(1)山海经 天演论(2)《狗·猫·鼠》。这篇文章以动物写人,表面上写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3)①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受到当地人的歧视。他们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中国人考到60分就不是自己的本事,认为藤野先生给鲁迅泄题。(匿名信事件)②当鲁迅看到一部关于中国人被枪毙的影片的时候,他意识到改变国民的精神和灵魂才能真正救国。(看电影事件)对麻木国民的失望、对医学的重新认识以及爱国情怀的驱使,这些因素促使他意识到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弃医从文,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7.D8.诗人借草木有本心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为了博得富贵和名望,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清高志趣。9.B 10.A11.与儿女讲论文义 从容镇定、临危不乱12.①“我”在中考志愿书上填上了重点中学的名字——市一中 ②“我”复读,最终考上了市一中。13.漠视 愧疚 理解 感激14.(1)“四面透风”形容农民工居住的房屋十分破旧,写出了父亲工作、居住条件的艰苦,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疼惜之情。(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在远方为女儿打拼的艰辛,表达出作者的自责与悔悟之情。15.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浓浓的情,深深的爱。16.C17.①要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父母。②真心孝敬父母,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③应该让爱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多陪伴父母。18.[标语示例]孝道精神代代传,尊老传统时时宣。[环节示例]①走进社区,张贴“孝道”标语;②陪伴老人,分享生活趣事;③合影留念,留下“孝”的回忆。19.[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审题可知,“伞”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巧妙的转换。可以转换为:“在你伞下,我将鲲鹏展翅”,写老师的悉心教导,使“我”立下宏图大志并为之奋斗;“在你伞下,我茁壮成长”,写父母的精心呵护,使“我”健康快乐、无忧无虑地成长;“在你伞下,我将凤凰涅槃”,写在某事物的启迪下,“我”浴火重生,变得顽强。在主题确定后,重点记叙事情的经过,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