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资源简介

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教案设计
课题 1.《小蝌蚪找妈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蝌、蚪”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8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积累并运用“披、鼓、露、甩”等表示动作的词语,积累“脑袋、口袋”等词语。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蝌、蚪”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条、哪、那、宽”5个字。 2.通过演一演、看图、比较等办法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意思。 3.借助图片和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按顺序说清楚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变化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化身探秘员,认识小蝌蚪 一、情景导入,化身探秘员 1.出示《自然探秘手册·动物卷》的页面,引出话题:动物世界里有着无数神奇的秘密。今天来到我们课堂上的主人公就是——小蝌蚪。(板书:小蝌蚪)那么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呢?小蝌蚪又是怎么成长的?我们将一起前往动物世界,解锁小蝌蚪成长的密码。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完成手册记录。 2.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学习“蝌、蚪”两个字,齐读课题。(补充板书:找妈妈) 初读课文,认读词语 1.出示学习任务一: 读一读: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一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一标段落序号。 想一想: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呢? 2.出示会认字,集中识字。 出示 “脑、腿、肚”,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是月字旁,联系字义补充说明月字旁多和身体有关,拓展组词,询问学生还知道哪些月字旁的字。 链接“披”(提手旁,与手部动作有关)、“蹲”(足字旁,与脚部动作有关)等生字学习。 3.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 12 个带拼音的词语,让学生自由练读。 请小老师带读,去掉拼音读。 让同桌相互读,读错及时纠正。 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再读课文,认识小蝌蚪 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1)小蝌蚪游走了,你还记得它长什么样子吗 请学生自由交流小蝌蚪的形象。 (2)课文里是怎么介绍的?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要求: 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 2.交流学习,相机识字。 指名读句子,在图片下方板书相关内容。 指导学习 “脑、袋、灰” 等生字,提示 “脑袋”“身子”“尾巴” 读轻声,讲解 “袋”“灰” 的造字法及组词。 (3)引导学生用手臂做 “甩”的动作,体会小蝌蚪的心情,让学生用 “甩” 字说一句话。 4.带领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时想象小蝌蚪的样子。 1.学生跟随老师进入情景,齐读课题。 2.学习书写 “找” 字。 3. 按照学习任务一的要求进行初读课文等活动。 4.观察 “脑、腿、肚” 等字,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相关生字和词语,参与认读和纠正活动。 5.生认读带拼音的词语。 6.生自由读、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7.齐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 8.学习生字“脑、袋、灰、甩”,做 “甩” 的动作,用 “甩” 字造句。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蝌蚪的样子,在书上做好记号。 10.学生交流小蝌蚪的外形: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11.学生学习 “脑、袋、灰” 等生字,跟读字词并尝试用“甩”说一句话。 12.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蝌蚪的样子。 情景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初读课文和认读词语环节,帮助学生熟悉课文,掌握生字词,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细致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样子,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生字词,加深理解和记忆,体会动词的妙处。
活动二:品人物对话,读寻母之趣 一、聚焦学习第2自然段 1.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游去了哪里及发生的事情。出示学习任务二: 读一读: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读正确,读流利; 想一想: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用“ ”圈出来,并用“ ”画出它们和小蝌蚪的对话。说说你从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2.交流反馈:询问小蝌蚪找妈妈的原因,教学多音字 “教”,出示句子检测读音。 3.品读语言,指导学生朗读小蝌蚪问鲤鱼阿姨的话,读出疑问语气,出示鲤鱼妈妈的话,让学生说说知道的内容,组织分角色朗读对话。 二、聚焦学习第3自然段 1.询问小蝌蚪还遇到了谁,教学 “龟” 字,出示 “龟” 字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观察。 2. 出示小蝌蚪和乌龟的对话,指导读出急切语气,让学生说说读懂的内容。 3.出示句子,对比学习 “迎上去、追上去”。 (1)讲解 “迎” 字的古文字字形及含义,让学生组词。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辨析“迎上去”“追上去” 能否调换,说明原因并小结。 4.组织四人小组合作表演蝌蚪、鲤鱼、乌龟,先自主练习,再请小组表演,出示评价表。 5.提问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及是否找到,引出下节课内容,板书 “青蛙”。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 “两、条、哪、那、宽”,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特点。 2.教师范写,指导书写。 3.让学生练写,进行展评。 四、小结与作业 1.小结本节课内容,说明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在《自然探秘手册 动物卷》记录蝌蚪的外形特点和成长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查询像蝌蚪这样成长变化大的动物。 朗读第 2-3 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画出相关内容。 2.分角色朗读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 3.学习 “龟”字,朗读对话,辨析 “迎上去”“追上去”。 4.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给“迎”组词。 6.四人小组合作表演蝌蚪、鲤鱼、乌龟,自主练习,小组表演,借助评价表指名评价。 7.观察生字特点,跟随老师学习书写,进行练写和展评。 8.记录蝌蚪的外形特点和成长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查询像蝌蚪这样成长变化大的动物。 聚焦对话学习,让学生感受寻母之趣,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学习动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指导生字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短、孩、成”3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演一演、看图、比较等办法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意思。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 3.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三:绘妈妈画像,探蝌蚪之变 复习生字,回顾内容 课件在小蝌蚪身上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过渡:说明小蝌蚪找到妈妈的线索,引出青蛙妈妈。 学习词语,绘妈妈画像 引导学生读第 4 自然段,找出描写青蛙妈妈样子的句子。 学习 “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等,积累词语,指导朗读。 学习动词 “披、露、鼓”,结合青蛙图片说明意思,组织选词填空练习。 (3)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青蛙的样子。 询问找到妈妈的小蝌蚪是否开心,引导学生从感叹号读出 “叫” 的感觉,圈出小青蛙的动作 “蹬、跳、蹦”,思考能否换位置,小结后让学生表演读。 探究变化,知成长过程 引导学生学习第 2-6 自然段,出示学习任务三: 读一读:自由读第2-6自然段。 画一画:画出描写时间和小蝌蚪样子发生变化的句子。 反馈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引导学生发现蝌蚪的变化,借助图片排序,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按顺序用 “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讲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出示评价表。
1.读词语,回顾上节课内容。 2. 读第 4 自然段,找出描写青蛙妈妈样子的句子,学习相关词语和动词,参与选词填空,朗读句子。 体会小蝌蚪的开心,读相关句子,圈出动作词,思考能否换位置,表演读。 按学习任务三要求画出句子。 交流反馈。 6.给图片排序,小组交流后讲述小蝌蚪成长过程。 复习环节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做铺垫。 学习青蛙妈妈的样子及相关动词,让学生掌握词语并学会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蝌蚪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清晰了解变化顺序。
活动四:讲蝌蚪故事,护捕虫能手 梳理信息,讲述故事 整理板书,引导学生发现鲤鱼妈妈和乌龟说的话不完整导致小蝌蚪认错妈妈,说明综合信息和善于观察、主动探索的重要性,板书相关内容。 出示学习任务四:请同学们结合板书,试着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先和同桌讲一讲,一会儿请你给全班同学讲。注意将小蝌蚪身体的变化也加进来哦!先和同桌讲,再全班讲,出示评价表。 趣写生字,补充资料 练写 “短、孩、成”,出示相关字卡,引导学生观察特点。 2. 重点指导书写 “孩、成” 字。 3. 让学生练写,指导评价。 小结与作业 小结,恭喜学生完成手册记录。 布置作业:完善《自然探秘手册 动物卷》中青蛙的外形特点记录;完成配套作业单练习。 跟随老师梳理信息,理解善于观察和主动探索的重要性。 按要求讲故事,参与评价。 3.观察生字特点。 4.学习书写,进行练写和评价。 5.听老师小结,记录并完成作业 讲述故事环节,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写字练习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作业布置巩固所学,拓展学生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讲述了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妈妈特点并经历自身成长变化,最终变成小青蛙与妈妈一同去田间捉害虫的故事。 教学中,围绕蝌蚪成长变化线索,结合识字、朗读、看图等环节,引导学生动脑讲述故事梗概,兼顾不同学生水平进行针对性指导,效果良好。 成功之处在于:一是创设情境,整合教材内容,避开学生熟悉的找妈妈过程,先让学生认识蝌蚪与青蛙的不同,再通过科普知识引导探究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观察习惯;二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不足之处有:部分学生朗读缺乏激情,感情不到位;语言拓展训练时,不少学生不敢积极发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不够,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改进方法:在第二课时让学生介绍鲤鱼和乌龟的特征,进行拓展说话训练,口头编《小鲤鱼找妈妈》《小乌龟找妈妈》的故事,指导学生按顺序讲述并说清动物特征。今后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不断反思提升教学水平,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机械训练的状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