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案设计课题 2《树之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2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松”等8个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有关的语句和谚语。教学重点 读文、看图,初步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谚语。 进一步感受“木”字旁的字与树木有关这一构字规律。学习偏旁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教学难点 1.读文、看图,了解木棉、桦树等树木的特点,感受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2.学习懂得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榕、梧”等生字,会写“杨、松、柏、树、之”5个字。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文、看图,认识6种树的名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活动一: 初识树木,妙招识字 了解课题,创设情境 1.出示校园内大树的图片,播放收藏家小力的话:同学们,我们学校的环境可真不错,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装点着我们的校园和我们的生活。校园里的这些树,你认识吗 2.请同学来认一认校园里的树,如果不认识,老师介绍。那这节课我们将和收藏家小力一起,学习一首《树之歌》,去认识更多的树,丰盈我们的《自然文字收藏册》。 3.板书解题:与上节课学习的《场景歌》一样,这篇课文也是一首儿歌,全班齐读课题。(板书:树之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一,学生自由练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确。 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读: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确。 圈:圈一圈大树朋友的名字。 找:在插图中找到对应的树木。 2.认读本课生字。 3.组织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文,随机正音。 4.组织同桌互读互查:生字回到文中是否能读准?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再读课文,妙招识字 1.反馈交流。 (1)开小火车说一说自己圈出来的大树朋友的名称。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板贴树名: 杨树 榕树 梧桐树枫树松树 柏树 木棉 桦树 银杏 水杉 金桂 (2)有不同意见或遗漏的,请其他同学补充。 (3)读好树名。 2.发现规律。 (1)认读生字,观察发现其特点。 出示生字:榕、梧、桐、枫、松、柏 桦、杏、杉、桂 (2)这些字从大树的名字中跳出来了,请用你的火眼金睛看一看,用心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提问:为什么它们都是木字旁? 教师取“桐”、“桦”两张字卡,进行左右对半折叠,请学生先读整个字,再读右半个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小结:同学们,像这种一部分表示意思,一部分表示读音的字,我们叫它们形声字。知道了它们的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字。最有趣的是,即使碰到不认识的字,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特点,猜出生字的大致读音和意思。 (4)你还能从中找到这样的形声字吗,请你找到并读一读。 学生练读,放入词语齐读。 3.跳课中操。 同学们,在汉字王国中,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掌握了这种识字方法,就可以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现在跟我一起来跳课中操,放松一下吧。 大自然,树儿多。松树、柏树和桦树, 枫树、榕树和梧桐,树中藏着形声字。 形声字,有意思,半表声,半表意。 利用规律去识记,学习生字更容易。 1.学生回答问题:认一认学校里的树木。 2.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开小火车说一说自己圈出来的大树朋友的名称。 5.思考问题,回答提问:这些字从大树的名字中跳出来了,请用你的火眼金睛看一看,用心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些树的名字偏旁都是“木字旁”。 6.继续回答提问:为什么它们都是木字旁?猜猜与什么相关。 生1:因为这些字都表示树木。看来“木字旁”跟这些字的意思有很大关系。 生2: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右半边和整个字的读音相似或相近。 7.学以致用,运用形声字特点批量识字。 生1:榕-容 梧-吾 枫-风 这三个字的读音与右边声旁的读音完全相同。 生2:松-公 读音与声旁读音相似,声母不同,柏-白 桂-圭只是与右边声旁音调不同。 贴近学生生活引入课题,通过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树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情景引入的方法,将学生引入形声字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多形式朗读课文,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生字。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特点,进行批量识字,体会形声字特点,学习识字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形声字特点,能运用形声字特点识字。活动二: 绘制手册,记录特点 一、了解树木特点,随机识字 1.出示学习任务二,引导认识树木:到课文里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各自的特点吗? 学习任务二: 读:大声再读课文。 画:大树朋友们分别都有哪些特点?用横线画出来 2.游戏猜读:知道了每种树木的特点,让我们一起绘制《自然文字收藏册》吧!看,手册里已经收藏了树木的图片,请你根据图片,将树木的名称和特点补充完整。 3.了解树木特点,相机识字 (1)出示:杨树高,榕树壮。 ① 引导调动生活经验说特点。 ②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感受特点。你在见过这两种树吗,说说你的印象。(板书:杨树 高,榕树 壮) 理解“壮”字,引导:观察“壮”的金文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你还能说出哪些词语?(壮大 壮观 强壮) (2)出示:梧桐树叶像手掌。 ① 出示插图:你找到梧桐树了吗?(梧桐树叶的形状像手掌)(板书:梧桐树叶 像手掌) ② 指导认读“掌”:伸出你的手掌看看像不像 认读字音:翘舌音、后鼻韵母。 记忆字形: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拓展组词:还能组什么词语 手掌还有一种说法叫(巴掌);手掌的中心叫(掌心);掌心上的纹路叫(掌纹);给别人鼓励时会(鼓掌),一鼓掌就会有(掌声)…… ③ 指导练习仿写填空:“梧桐树叶像手掌。”这个句子多形象啊,写出了梧桐树叶的形状!(出示荷叶、银杏叶图片)看图,你也试着说说。 (3)齐读句子,发现树木特点。第一句话写的都是大树的外形特点。(板书:外形) (4)过渡:树木除了生长的形状不同,颜色也有差异。(板书:颜色) (5)出示: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① 看插图、读句子:看着图上的三种树,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板书:枫树红,松柏绿) ② 再读句子:它们在什么时候是这样的颜色?关注季节不同:枫树秋天红,松柏四季绿。 ③指导体会“枫叶红”:同学们一定背过这样一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的枫叶为什么会变红呢? ④指导体会“披绿装”:松树和柏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就像人穿绿衣服一样。文中是怎么说的?(披绿装)为什么松柏四季都是绿色的? 二、练习朗读,尝试背诵 1.变换方式朗读。 (1)老师读树名,学生接读树的特点。 (2)男生读树名,女生接读树的特点。 (3)全体拍着手,打着节奏朗读全文。 2.教师范读,着重突出“壮、掌、装”,启发学生发现这几个末尾的字韵母都是ang, 感受诗歌押韵的特点:朗读的时候突出这几个字,会更有儿歌的韵味。 3.尝试背诵。 (1)记忆树木:试着回忆一下,刚刚所学的内容写了哪些树 如果能按照课文的顺序说出来就更好了。 (2)记忆特点:每种树分别是什么特点 (一句话一部分,分解背诵) (3)背诵全文:谁想挑战把课文都背下来 三、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 (1)整体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分类观察:想要写好这三个木字旁的字,必须先练习木字旁的书写。对比独体字“木”,找到木字旁的书写关键。 (3)比较观察:同样是木字旁,这五个字左右两部分的搭配都一样吗 提示:“杨、松”这两个字都要写得左高右低,“柏”要写得左长右短。 (4)细节观察:书写前还要找到关键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杨”的右半部分横折折折钩—笔写成; “柏”右边的竖贴在竖中线上;“松”右边的“公”,第一笔撇到“木”的旁边,捺落在横中线上。 2.“树”:“木”横短竖正。“对”左短右长,竖钩端正。整体安排紧凑。竖钩略长于左竖。 3.“之”:点居中,横画不宜太长,捺画较平,舒展。捺画起笔与横画的距离不能太开。 4.示范书写,边写边提示书写要点。 5.学生描红仿写,展评修改,再练写。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实际经验说说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生1:我在上学路上看到过杨树,它很高树干上还有“大眼睛”。 生2:榕树十分粗壮,感觉好几个人都抱不住。 2.学生自由练读。 3.观察“壮”联系生活经验识字 生1:“壮”右边是士,像士兵一样,形容强壮、健壮等含义。 4.学生观察交流: 生1:换一换的方法(“常”字的下面换成“手”)。 5.仿写联系,仿写填空 生1:荷叶像绿色的大圆盘。 生2:银杏树叶像扇子。 6.看插图、读句子:看着图上的三种树,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1:三种树木的颜色不同(枫树红,松柏绿)。 7.学生运用知识经验回答问题:秋天的枫叶为什么会变红呢? 生1:入秋之后枫叶花青素增多,气温下降又使花青素逐渐消失,因此绿叶变成了红叶。 为什么松柏四季都是绿色的? 生2:松树叶子是臻状,柏树叶子扁平状。都有蜡质,水分不易散失,所以不会落叶,四季常青。 8.多形式练读课文。 9.学生学写生字,描红仿写,展评修改,再练写。 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多种方法学习生字。结合插图和实际经验,理解常见树木的特点。 根据课文内容总结是按照哪些方面来写树木特点的,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适当进行科普,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的知识的印象。 体会押韵,感受诗歌押韵之美,为后文仿写奠定基础。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守、银”等生字,会写“化、金、桂”3个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读文、看图,认识5种树。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活动三: 绘制手册,了解特点 复习字词,学习新课 1.识字游戏:一起来种树:杨树、榕树、梧桐、手掌、松柏、绿装。 2.鼓励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前一部分,谁能背下来 3.导入新课:下面我们继续来认识不一样的树木,谁来读读后两句?结尾的字在发音上有什么规律 了解特点,随文识字 1.出示: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1)导入:树木的种类繁多,除了形状和颜色不同,还有什么也截然不同 (板书:生活习性、生长地点、木棉 喜暖 南方,桦树 耐寒 北疆) (2)指导理解“守北疆”,认读“守”。 ① 过渡:耐寒的桦树“守北疆”。 ②分析“守”的字形,理解字义:宝字盖的字一般和家有关,“寸”可组词“寸步不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像看家一样寸步不离地守卫着就是“守”的意思。 ④ 出示战士站岗守边疆的图片,激发情感朗读:就像这位解放军战士,不畏严寒,坚守我国北方边疆。多么令人敬佩的战士,多么耐寒挺拔的桦树!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2.出示: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板书:银杏、水杉) (1) 指导认字“银”“杉” ①观察“银”字,请同学来当小老师领大家学习“银”“杉”说说你的识字方法。 (2)指名读:这句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3)引导理解“活化石”。(板书:活化石) ① 出示图片理解“化石”,教师点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就是“化石”。化石历史久远,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② 猜测理解“活化石”:猜一猜,银杏和水杉为什么叫“活化石” 点拨补充:银杏最早出现于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水杉最早出现于2亿年前的白垩纪。就是说恐龙出现的时候已经有银杏和水杉了,难怪它们被称为“活化石”。银杏和水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板书:研究价值) (4)组织讨论:小组研究一下“金桂”是指什么 (桂树开花呈金黄色)(板书:金桂) (5)学习“满院香”,感受桂花香气浓郁的气味特点。同学们有没有闻过桂花香。拿出桂花道具,让同学们闻一闻,描述一下他的气味。(板书:满院香 气味特点) 三、引导观察,总结方法 1.指导书写“桂”。 (1)回忆上节课木字旁的书写技巧。 (2)预设:是左右结构,有木字旁,左窄右宽。 (3)示范书写,提示书写要点。 桂:顶部左右两边对齐,“圭”的笔顺要注意,两个“土”组成,分写横中线上下,第二横重合在横中线上。注意横的长短变化。 (4) 学生描红、练习,反馈评价,修改完善。 2.指导学习“化”字。 提问:我们学过的哪个字里出现了“化” (花、华)能组什么词 (文化、融化、变化、化学、绿化、化妆……) 教师范写,并提示书写要点:注意左窄右宽,右边先写撇,再写竖弯钩,撇要出头。 学生描红一个,师生评改,再练写两个。 3.指导学习“金”字。 提问:观察结构,你能讲讲这个字的书写要点吗? 预设:“金”字置于中心,注意上下结构的平衡。上部的“人”字头要写得稍宽,以覆盖下部的笔画。下部的两横要平行且等长,竖画要垂直且居中。点和撇画要写得自然流畅,不宜过长或过短。 1.朗读课文,回答问题:结尾的字在发音上有什么规律 生1:结尾的字它们都是后鼻音,是儿歌中的韵脚。 2. 学生比较回答问题:树木的种类繁多,除了形状和颜色不同,还有什么也截然不同 生1:生活习性(木棉喜暖,桦树耐寒);生长的地方(木棉南方、桦树北方) 3. 请同学来当小老师领大家学习“银”“杉”说说你的识字方法。 生1:通过组词辨析法,银组词“银色、银行”,是前鼻音,提示大家要读准前鼻音。 生2:形近字辨析法,“杉”和“衫”读音相同,偏旁不同,木字旁表示树木。 4.猜一猜,银杏和水杉为什么叫“活化石” 生1:它们生长历史久远。 6.学生观察比较:比较一下,你发现这每个小节有什么相同点? 生1:每一小节都包含四种景物、每一种景物前面有数量词。 生2:每一节都分别描绘了一处场景。 7.学生实际操作,调动多感官。 生1:香气扑鼻,还没有凑到花的旁边就闻到香味了。 生2:花香清雅,香甜的味道。 8.学写生字,联系上节课学习内容,回顾相同偏旁书写技巧。 9.学生练习,相互评价,进行修改完善。 10.联系学过生字,学习会写字“化”。 对比学习,结合上节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树木特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对比学习,通过对比两处不同用法,解释两种用法有不同含义,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用法。 给学生进行科普,拓展学生知识面。 采用小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学习增强合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互相评价,增强对会写字写字技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将生字写好。活动四: 拓展手册,巩固积累 一、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三: 学习任务三: 读:多种形式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玩:走森林迷宫,巩固本课生字词。 扩:扩展积累有关“树”的名言,带有“木字旁”的字,认识更多的大树朋友。 2.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调。 3.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练读,熟读成诵。如:同桌配合读,一人读树名,一人读树的特点;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上一句,学生读下一句;采用填空的形式,学生试着背诵课文的内容。 4.根据老师读词的顺序,画出路线,走出森林迷宫。 二、扩展积累,丰富手册 1.出示课后习题,组织练读。 (1)引导:这些生字出现在下面的词语中,你能不能读准 提示:“泡桐”的“泡”读pāo; 白果是银杏的种仁。 (2)提问:说说这两行词语的特点。 (3)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 2.指名朗读这三个句子,把句子读通顺,了解这些句子都是关于树的名言。 3.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对每句话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比喻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并且十分不容易。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乡时间再长,最终还是要回去的。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就是人要立志,没有志向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4.课后再去搜集一些“木字旁”的字,摘抄下来分享给同学们,在生活中再去交一些大树朋友,认一认他们的名字。 三、小结与作业 1. 小结:小结:森林王国树木多,棵棵小树是朋友,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2. 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熟记课后练习中关于树木的谚语。 完成配套的作业单。 1.学生多形式练读课文,熟读成诵。 同桌配合读,一人读树名,一人读树的特点;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上一句,学生读下一句;采用填空的形式,学生试着背诵课文的内容。 2.学习书后题,观察词语特点。 生1:第一行是树木名称,第二行是与树的组成部分。 学生补充词语:柳树,榆树,树叶,树皮。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4.课后搜集“木字旁”的字。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将道理内化于学生的日常行动中,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实现价值观引导。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树之歌》这篇儿歌,让我们认识了11种树木,了解这些树木的特点,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成功之处: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基本将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己找出各类树木的特点,同时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学习,说一说,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另外,在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找一找相关树木,收集一些这类树木的叶子,可以带到课堂上交流分享。孩子们在完成此项学习任务时相当的积极,收集了不少落叶。有的孩子甚至将这些落叶做成了精美的书签。他们将树叶贴在竹板上,塑封起来,相当心灵手巧。这场交流会上,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女生,她收集了一些银杏叶,在展示的过程中,她发现这片银杏叶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边缘。她说:“我看到了季节的变化,由盛夏转变为初秋。”她有着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敢于表达。这么一片小小的树叶,让孩子看到了季节的更替。其他孩子听了她的介绍,个个佩服不已。 不足之处:《树之歌》是一则小韵文,主题单纯,内容浅显,重在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我对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识字方法的引领、识字兴趣的激发……但是效果欠佳。 改进措施:识字习惯的养成,借助情境,立足语境,多元识字。课堂上我应按照课前预设去做,这样的话,学生识字兴趣浓厚,大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课件用儿歌的形式,配上精致的插图,将杨树、榕树等11种树木的特点 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树木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木,以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是一首儿歌,那么了解儿歌的特点,以及学会朗读儿歌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所以应以朗读儿歌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学习生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