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案设计课题 1《场景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2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港、湾”等15个生字,会写“处、园”等7个字,会写“花园、飞鸟”等4个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能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教学重点 认识“港、湾”等15个生字,会写“处、园”等7个字,会写“花园、飞鸟”等4个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图画说出数量词,并会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港、湾”12个生字,会写“处、园、块、群、座”5个字。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第一、二、三小节,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活动一: 创设情境,关注场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导入:同学们,小力邀请我们和一群少先队员一起去郊游,同学们开不开心,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会去哪些地方,看到哪些场景呢?让我们一起跟随小力一起走进《场景歌》吧。(板书课题:场景歌) 2.同学们来猜一猜场景是什么意思,解题:“场景”的意思就是由一些景物组成的场面、情景。 3.教师领读课题,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郊游之旅,学生齐读课题。 朗读课文,关注场景 1.同学们,我们的旅行马上要开始了!我们都会去哪些地方呢?听课文范读,注意“一”在不同的词语里,音调会发生变化,听的时候要注意听它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标: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标清小节号。 想:想一想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场景。 3.多种方式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四人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2)分小组读。 (3)去拼音读。 4.指名回答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场景,学生回答:海边风景、田园风光、公园景色、出游情景。(板书:海边风景图、田园风光图、公园景色图、出游情景图) 1.学生回答问题:场景是什么意思? 生1:地点。 生2:场面、情景。 2.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场景? 生1:海边风景、田园风光。 生2:公园景色、出游情景。 采用情景引入的方法,将学生引入数量词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多形式朗读课文,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生字。活动二: 学法迁移,随文识字 一、随境学文,随文识字 1.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1)导入第一小节:现在,让我们随小力快乐出发!(出示海边图片)第一站我们先去海边看一看,观察图片,齐读第一小节,说说这一场景中有哪些景色。 根据学生描述,随机出示卡片“一只海鸥、一条帆船、一艘军舰、一处港湾”,并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从字音、停顿方面评价);男女生接读(男:数量词;女:事物名称)。 (3)出示词语:帆船、军舰。识字“帆、艘、军” ① 引导学生拼读字音,观察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点。 ② 辨析字义。让学生看图分别指出军舰和帆船,感受两者的体型差异。“舰”是指军用大型船只。如,航空母舰、驱逐舰、舰艇、军舰等 。 “帆”是指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4)体会量词,“条,艘”。 ①引导学生观察“一条帆船,一艘军舰”,提问:都是表示船,为什么两者的数量词不同,能不能调换数量词? 教师总结:船只的大小不同,所用的量词也有变化。出示军舰、帆船、小舟图片并练习,引导学生填出“艘、条”。 ②小结:虽然都是形容船只,但不能混用,因此我们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恰当运用量词。 (5)学习“一处港湾” ①出示港湾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港湾。 ②出示词语“港湾”,观察两个字有什么样的特点。 ③猜一猜港湾的意思,出示“港”“湾”“港湾”图片,让学生分别区分。 “港”是指指江河的分支水流,或指停泊口岸 ,特指可停泊大型船只的江海口岸,如“港口”“港湾”。 “湾”指指水流弯曲的区域,如“河湾”“海湾”,或特指便于船只停泊的海岸凹入区域,如“港湾”中的“湾”即为此类水域。 “港湾”是指便于船只停泊的海湾,一般有防风、防浪设备。 ④观察量词“处”猜一猜,什么时候用处。提问:这里“处”能不能换做别的量词,比如一座港湾,一片港湾。 用“处”进行练习,“一处风景”“一处高楼大厦”。 ⑤小结并让学生试着看图背诵第一小节。 二、学法迁移,小组共学 1.指导学习第二、三小节。同学们,海边漫步完,咱们还要去乡野和公园逛逛,不要忘记小力给我们的任务,我们要去大自然中搜寻文字,感受自然之韵,汉字之美。 学习任务二: 说:读课文第二、三小节,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两个场景中分别看到了什么,用上“一(量词)______”的格式来介绍。 想:小组思考,同样的事物,还可以替换成其他的量词来介绍说一说吗? 问:向组员提出自己疑惑的部分,并在组内试着解答。 2.交流小组学习成果 (1)请两个小组分别汇报在两个场景中分别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贴词卡。(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 (2)全班在小老师带领下齐读词卡。识字“塘” 同学们,这个地方时专门指捕鱼或养鱼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预设:像一个池塘,里面养鱼了叫鱼塘。 请你观察一下“塘”,你能用你学过的识字方法讲一讲这个字吗? 预设: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形右声,提土旁表示与泥土、土地有关,塘指的是存有水的池子。 提问:你还能组哪些词? 预设:蓄水的坑叫池塘,水塘,种满荷花的水池叫荷塘。 (3)相机指导学习生字“稻”。 ① 引导学生记忆字形:猜猜禾字旁的字和什么有关 (禾苗) ② 出示图片,拓展词语:田地里种着稻子,这块田地可以叫(稻田);稻子结出来的果实是(稻穗);稻穗去掉外壳加工出来的是(稻米),这就是我们吃的大米。 (4)引导学生理解“一行垂柳”,指导学习生字“垂”“行”。 ①出示垂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柳枝的样子。提问:观察图片说一说,垂柳是什么样子的柳树。“垂”是什么意思。 ②出示一行垂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柳树沿着河岸整齐地排成一排,我们可以形容这样的景象是“一行垂柳”。有的时候,同一种事物,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量词,例如“一行垂柳”还可以说成“一( )垂柳” 一排垂柳。 ③出示“行”字,多音字。háng表示“行列”、“银行”、“同行”。 xíng:表示“行走”、“行为”、“进行”。用在量词中读háng,表示整齐地站成一排。 (5)指导学习生字“园”。 ①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强调这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不能拼读。 ② 字形与字义辨析:这个“园”字你在哪里见过? “园”与“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③ 出示填空练习,引导学生辨析“圆”和“园”。 (圆)形 公(园)学习(园)地 (圆)满成功 ④指导书写:带方框的字,方框不要写得太大;“元”的第二横在横中线上侧,竖弯钩的竖在竖中线右侧。 (6)引导学生理解“一道小溪”,指导学习生字“溪”。 ①出示江、河、小溪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图片中水的不同景观。提问: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 ②观察图片说一说,江、河 、小溪是什么样子的,分别有什么区别。 ③出示一道小溪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溪水是长长的,“道”作量词时主要用于某些细长的东西。 量词练习:一道白光、一道防线、一道门,一道关口。 3.交流疑问 (1)请小组派代表提出在学习时不明白的问题。 (2)请班级同学尝试答疑,师相机指导。 预设1:引导学生理解“一方鱼塘”:读一读,想一想,生活中我们还可以说“一方”什么 “一方”有时形容方形的物品,如“一方砚台、一方手帕”;有时也可指土地,如“一方水土”。 预设2:引导观察小桥图片:仔细观察,说说石桥是什么样子。 归纳:石桥弯弯的,桥洞圆圆的,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就像一个大圆洞。所以,我们形容跨在小溪上的石桥是“一座石桥”。想想,我们还可以说“一( )石桥” 预设3: 引导观察翠竹图片:仔细观察,说说翠竹是什么样子。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理解“翠”的字义。(绿色)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认识事物。 归纳:一竿竿翠竹修长挺拔,这么多翠竹生长在一起,便是“一丛翠竹”。 区分“从”与“丛”。“丛”比“从”多一横,读音相同。许多翠竹生长在一起用“丛”,“丛”本义是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现引申指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4.组织游戏,巩固练习。 连一连:数量词与事物对应连线。 教师范读、练习诵读 练习朗读:老师读数量词,你们接读;拍手打着节奏读一读。 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处”字。 (1)提示书写要点:半包围结构,第二笔横撇的折点在竖中线上,捺从横中线起笔;“卜”的竖起笔比第一笔的撇略高一点,点收笔在横中线上。 (2)学生描红一个,练写一个,同桌互评。 2.指导书写“块、群”。 (1)引导学生比较观察: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比较一下,两者左右两边的结构安排有什么不同 (“块”左窄右宽,“群”左右同宽)。 (2)观察“块”字:左右两部分写得很紧凑,笔画之间互相穿插避让。提土旁的最后一笔为提。 (3)提示“群”字:左边部分要写得偏上一些,左右两部分横画比较多,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相同,长短却不一样。 (4)“座”指导:撇画要包住“坐”部,避免导致结构松散。底横要略长,使字形整体协调美观。 (5)学生描红并练写,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观察插图,齐读第一小节,说说这一场景中有哪些景色。 生1: 蔚蓝的大海上,一条彩色的小帆船在漂游着,一只雪白的海鸥从海面飞过。 生2: 海岸边,一艘威武的大军舰静静地停泊在港湾里。好美的海边景色啊! 2.学生自由练读。 3.学生读字音,观察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点。“船、舰”是舟字旁,两个词语都与船有关。 4.学生观察交流:都是表示船,为什么两者的数量词不同,能不能调换数量词? 生1: 不能调换,条修饰的是体型小的船,艘修饰的是体型大的船。 5.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这是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港湾。 6.观察“港湾”两个字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1:都是三点水旁,都与水有关。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 7.学生观察量词“处”猜一猜,什么时候用处。回答问题:这里“处”能不能换做别的量词,比如一座港湾,一片港湾。 生1:不能,“处”表示处所与地点,多用于比较大的范围,港湾范围大用“处”更合适。 8.小组学习,交流成果。 9.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柳枝的样子。提问:观察图片说一说,垂柳是什么样子的柳树。“垂”是什么意思。 生1:纤细柔软的柳枝都是向下垂着的,所以人们称这样的柳树为垂柳。 生2:“垂”指东西的一头向下。 教师拓展词语:垂头丧气,垂钓,下垂。 10.回答问题:这个“园”字你在哪里见过 “园”与“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1:公园、幼儿园。 生2:游乐园、动物园。 生3:字形结构相同,都是形声字;里面的字不同,意思不同。 11. 学生对比观察图片中水的不同景观,回答提问: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 生1:都是三点水旁,都与水有关,都是水的自然景观。 生2:都为形声字,左形右声。 12. 学生对比观察图片中水的不同景观,回答提问:,江、河 、小溪是什么样子的,分别有什么区别? 生1:江:通常指较大的河流,尤其是长江等大河,流域广泛,水量较大。 生2:河:一般指北方的河流,流域相对较小,水流较为平稳。 生3:溪:指山间较小的水流,水流较急,通常清澈见底,形成美丽的自然景观。 1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相互解答疑惑。 14.学生随节奏接读。 15.学生学写生字。 采用观察法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多种方法学习生字。结合课文内容掌握数量词的用法,穿插练习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对比学习,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的知识的印象。 采用小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学习增强合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采用观察法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生字含义,结合课文内容掌握会认字。 对比学习,通过学生熟悉的字词和事物,学习新字新词,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巩固生字,认识“队、铜、号”3个生字,会写“队、领”2个字,会写“花园、石桥”等词语。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活动三: 观察发现,灵活运用 回顾复习,检查字词 1.上节课,我们已经跟这些词语见过面了,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帆船、军舰、稻田、花园、石桥、小溪、翠竹。 2.谁来为刚才的词语填上合适的量词,看谁说的多。 方法迁移、指导学习 1.读文画词。 引导学生自由读第四小节:说说读了这一小节,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圈出第四小节所写的事物。(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 2.认读“队旗”,认识“队”字。 (1) 指导学习“队”。 ① 引导学生理解字义:队伍是人或动物组成的群体。“队”还可以组哪些词语 (中队、小队、团队……) ② 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字义:“队”字在第四小节出现了两次,意思一样吗? ◇一面队旗 —— 指少先队。 ◇一队“红领巾” —— 做量词用于成队的人或事物。 3.引导对比量词运用。 (1)引导发现:回到课文,谁再来读一读(一队“红领巾”),我们平时用(一条红领巾),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一条红领巾——单指红领巾,用“一条”。 一队“红领巾”——加上引号指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所以用“一队”。 (2)提问:你还可以用什么量词来形容这些少先队员呢 想一想,看谁说得多。预设:组、群、名等形容单个或多个人的量词。 4.引导学生自学“领”。 (1)指名认读,提示读准前鼻韵母。 (2)小组交流组词:衣领、本领、带领 5.复习生字,激趣想象。 (1)导入: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生字,把它们送回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请你试着读一读。 (2)指名读文,互相评价。 (3)引入:在这一场景中除了写了队旗、铜号和红领巾,其实还写了什么 (一片欢笑) 看图想象:看着他们的动作,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笑些什么吗 三、引导观察,总结方法 1.学生图文对照,齐读课文。 2.引导观察比较:比较一下,你发现这每个小节有什么相同点 (每一小节都包含四种景物、每一种景物前面有数量词、每一节都分别描绘了一处场景) 3.总结方法:我们在描述一个地方的时候,可以抓住那里的一些景物,加上恰当的数量词,就会变成一段有趣的小儿歌。 四、学以致用,尝试创作 小结方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描述一个场景要先抓住具体的事物,在事物前面用上恰当的数量词来形容。(板书:数量词+事物名) 1.学生根据要求在学习单上仿照课文样子,续编一节儿歌。 2.小组交流成果,并根据评价要求推荐“最佳收藏家”,根据小组推选结果,上台诵读展示。 五、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队”“领”。 (1)引导学生比较观察: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比较一下,两者左右两边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相同之处 (“队”“领”都为左窄右宽)。 (2)示范书写“队”,提示要点:第一笔是横撇弯钩(书空练写笔顺),左宽右窄,“人”的两笔要伸展,结构紧凑些。 (3)示范书写“领”,交流书写要点:写字时注意“领”左右宽窄相当. (4)学生描红并练写,教师相机指导。 小结课堂:教师:今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学习了数量词,认识和书写了生字,读熟了课文,好多同学都已经背下来了!我们还知道了写场景的时候要抓住具体的事物,并在事物前用上合适的数量词来形容。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每个人都是“最佳收藏家”! 1.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说说读了这一小节,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1:看到了一群少先队员在快乐地出游。 2. 学生比较、辨析字义:“队”字在第四小节出现了两次,意思一样吗? 生1:不一样,一个指少先队员,一个指量词。 3. 学生读一读(一队“红领巾”),回答问题:我们平时用(一条红领巾),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1:一条红领巾——单指红领巾,用“一条”。 生2:一队“红领巾”——加上引号指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所以用“一队”。 4.学生看图想象:看着他们的动作,你能想象一下,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笑些什么吗 生1:今天天气真好呀,玩得真开心。 生2:今天真实快乐得一天,见到了这么美的景色。 5.学生观察比较:比较一下,你发现这每个小节有什么相同点? 生1:每一小节都包含四种景物、每一种景物前面有数量词。 生2:每一节都分别描绘了一处场景。 学生按照课文格式自主创编儿歌,互相交流。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并根据评价表内容推荐。 学生听老师指导,观察生字“队、领”的书写要领,并在练习纸上进行练习。 对比学习,通过对比两处不同用法,解释两种用法有不同含义,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用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采用自主阅读法,放手让学生读书,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进行汇报的形式,既促成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激情。多种形式的认读,随文识字等方法,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识字效果。在朗读指导上,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样,这些场景在学生头脑中会逐渐清晰起来。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从直观画面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来体会词语的意思从而达到水到渠成。另外,通过自主阅读、出示图片、展开想象、联系表达、趣味诵读等方式,对难理解的量词让学生们结合图片理解量词的用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量词的表达效果。 不足之处 1.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观察画面来领悟文中所体现的美丽景色。但文中的四处景物都是南方的景色,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使得学生的想象具有局限性,说得不够到位,在这一点上我还缺乏指导。如能“以讲促说”可能比看画面效果要好些。2.教学评价语需要改进,使对学生的评价多样化。过多地使用“很好,真不错”等俗套的评语,学生没有了新鲜感,没有了新意,缺乏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 3.本节课把量词的学习作为了重点,创新的、实践性的东西缺少了,重在实际应用,应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场景也来自编场景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