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中中学2026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汉中中学2026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汉中中学202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遗产项目是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这一技艺体系的实践活动在“主墨木匠”的主持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该遗产项目主要流布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木拱桥既有交通设施的基本功能,也具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是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木拱桥上的廊屋既是社区民众饮茶纳凉、聚会交流的地方,也是举行年节祭祀与祈福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场所,如每年端午、七夕等节日在木拱桥上举行祭祀祈福的“走桥”“祭桥”习俗。
(摘编自《通过!“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
木拱廊桥由桥台、拱架、桥屋三大部分组成,桥台一般在岩石上用长条石或块石砌筑而成,有的还选择在自然悬崖上凿平,砌几块石头或基本不砌石头,既省钱又牢固。拱架与桥屋建造方法基本相同。拱架用第一系统(俗称三节苗系统)和第二系统(俗称五节苗系统)组成。第一系统用3组长圆木(多数为9根)与2根横串梁木(俗称大牛头)构成八字撑架,第二系统用5组(各8根)圆木和4根横串梁木(俗称小牛头)交叉重叠于八字撑架,架成木拱架。在将军柱与大(小)牛头中,架设形如剪刀状的剪刀撑(木匠俗称剪刀苗)。然后在拱架上铺设纵横梁(木匠俗称桥板苗),上铺木板为桥面,有的在木板上加铺砖或石面而形成砖桥面或石桥面。桥面上盖桥屋,一般为四柱九檩木构架。桥两旁檐下施挡风雨板,有全封闭、半封闭或用栅栏多种形式。桥内一侧或两侧设木凳,有的更人性化铺板为床状,可供人歇息。
木拱廊桥结构,不用钉铆,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编压穿插,搭接而成。从力学上分析,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结构简单而奇妙。这种结构,整体为拱形结构,因此沿拱心线整体受压,不会产生弯矩,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端集中荷载。桥的构件统一,无特殊、异形的构件,伐下的树木只需经少量人工作业即可制成合格构件,而且装卸方便,拆桥时可以做到不损伤构件,重复利用。小构件便于运输,用小构件形成大跨度,经济合理。由于结构的特殊,桥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就很容易失稳遭受破坏,于是民间工匠巧妙地采用了桥面上加盖廊屋的方法,每当山洪暴发时,当地居民将家中最重的物体或大石头搬到桥上来增加桥的稳定性。
(摘编自《古桥结构体系及石拱桥的分析、监测评估与保护》)
材料三:
记者:在“编木拱桥”进入“非遗”行列之后,我们在媒体传播中很常见到,那些对“编木拱桥”“不用一钉一铆、榫卯相接”的神话式宣传。在您看来,如果要培育我们民族真正的技术自信,这样的“神话”方式是否会有些 A ?对于处于技术和科学已然大发展的时代的我们而言,保存和挖掘古代技术并将之流传下去,到底有怎样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出于精神还是科学技术?
刘妍:我在科普平台上,会比较频繁地遇到“民族神话”的问题。我是反对“神话”的,它其实是对一些片面特征的夸大。第一它在知识上是不准确的;第二它在心态上是不健康的。“神话”就是文化自负,反驳神话又往往引向文化自卑。这两种极端背后其实都指向自卑心理,这是心理学上公认的事实。
比如,我在某节目讲过编木拱桥之后,第一次获得了社会上相对广泛的关注,评论区出现了两种看似 B 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编木拱桥这些落后的东西是对学术资源的浪费,这些东西已经过时了,就应该被抛弃;另一种观点则将编木拱桥视为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老祖宗的智慧,这不过是另一种“套话”,表面上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但事实上 C ,泛泛中将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轻飘地忽略了。
当我们对本民族传统的文化体系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时,自卑和自负都只是应对心理危机的“应激”方式。这种自卑和自负,我也 D ,是我们整个时代的印迹,扭转它是要付出痛苦的代价的。
那么,不要“神话”,传统技术文化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呢?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可以做的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扭转的是价值判断的体系。科学精神背后蕴含着的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通往宇宙星河。我们要走上这条“高速公路”,但我们也不应贬低和抛弃那些不能指向宇宙星河的“山间小路”。
这有点像生物学上的“多样性”的概念。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一种进化到高智能的物种,但是我们也需要尊重和研究其他物种的存在。哪怕只是为了人类自身,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证人类不至于灭绝。如果这样类比的话,即使站在一个“科学中心”主义的视角中,那些所谓的过去的、落后的甚至“低级”的技术文化,同样也可能是我们今天的技术文明的“生态”保障或“基因池”。就像编木拱桥的技术形式可以出现在今天“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建筑作品中。
以上都是观念的转变。那么在具体的做法上,我觉得可以将关注点从“那个桃子”转移到“那棵树”。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工科出身的学者去直面和解决这种“思想钢印”的痛苦的解决之道,是以人类学的方式介入技术研究。不管这个桃子对我们今天来说有没有用、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有没有营养,桃子的价值只是一时一地的,而这棵树整个的生存、生长历程和“策略”,它与环境的相互选择,乃至它的进化历程,是它的完整价值,并最终都可能增进我们对于人类文明整体的理解。
(摘编自《自新世界重新理解旧技术——专访〈编木拱桥〉作者刘妍》)
1.下列对材料中木拱廊桥相关构造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③⑥①②⑤④ B.③①⑥⑤②④ C.①⑥③⑤②④ D.③①⑥②⑤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有着独特的技艺体系,基于对环境及结构力学的认知,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通过榫卯连接构筑拱架桥梁。
B.木拱桥不仅是交通设施,也是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如“走桥”“祭桥”等习俗就在此举行,体现了其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纽带作用。
C.从力学角度看,木拱廊桥的结构非常奇妙,其主要依靠纵梁和横梁之间的摩擦力维持整体结构的稳定,因此承担桥体重量的部分杆件十分重要。
D.关于非遗科普,刘妍既强调知识的准确,又强调心态的健康,反对那些对“编木拱桥”进行“神话”式的夸大宣传,因为“神话”也是自卑心理的反映。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因营造技艺的观赏性强。
B.木拱廊桥的拱架搭建原理比桥屋要复杂得多,需要将不同系统的圆木和横串梁木交叉重叠等来完成。
C.在对待编木拱桥这类传统技术文化时,要避免非辩证式态度,主要应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其价值内涵。
D.传统技术文化让我们在现代回忆过往,找到文化归属感,但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不及精神层面的价值。
4.下列填入材料三划线处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差强人意 B.针锋相对 C.空洞无物 D.感同身受
5.诸多传统技术文化在当下深陷“民族神话”的舆论,基于此情境,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技术文化的价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儿童玩具(节选)
王安忆
从小,我就是个动作笨拙的孩子。儿童乐园里的各项器械,我都难以胜任。秋千荡不起来,水车也踩不起来,滑梯呢,对我又总是危险的,弄不好就会来个倒栽葱。所以,我记忆中,乐园里的游戏总是没我的份。但是,不要紧,我有我的乐子,那就是儿童乐园里的沙坑。
那时候,每个儿童乐园里,除了必备的器械以外,都设有几个大沙坑,围满玩沙子的孩子们。去公园的孩子,大都备有一副玩沙子的工具:一个小铅桶和一把小铁铲。沙坑里的沙子都是经过筛洗的,黄黄的,细细的,并且一粒一粒很均匀。它在我们的小手里,可变成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它可以是小姑娘过家家的碗盏里的美餐,它可以是男孩子们的战壕和城堡。最无想象力的孩子,至少也可以堆积一座小山包,山头上插一根扫帚苗做旗帜,或者反过来,挖一个大坑,中间蓄上水做一个湖泊。或者,它什么也不做,只是从手心和手指缝里淌过去,手像鱼一样游动在其中的,细腻,松软,流畅的摩擦。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儿童乐园里的沙坑渐渐荒凉,它们积起了尘土,原先的金黄色变成了灰白。然后,它们又被踩平踏实,最后,干脆连同儿童乐园一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或者小型的游乐场。过山车,大转盘,宇宙飞船,名目各异,玩法一律是坐上去,固定好,然后飞转,疾驶,发出阵阵尖声锐叫,便完了。
那时候,南京路与黄河路交接的路口上,有一幢三层高的玩具大楼。印象中,整个三楼都是娃娃柜台,各式衣裙的娃娃排列在玻璃橱里。我们玩得最持久的是一个漆皮娃娃。它的头很大,肚子也很大,额头和脸颊鼓鼓的。它要比一般娃娃都要肥硕一些,有些憨,还有些愣,颇像一个真正的小孩。抱在怀里,满满的一抱。我姐姐整天抱着它,像个小妈妈似的,给它裹着各种衣被。后来,我姐姐生了个男孩,照顾孩子时,总让我想起她抱着漆皮娃娃的场景。
这时节,电动玩具出场了。我以为,电动玩具是儿童玩具走上末路的开始,它将玩耍的一应过程都替代,或者说剥夺了。我最先得到的电动玩具是一辆小汽车,装上两节电池,便可行驶,并且鸣响喇叭。它和真的汽车一样有着车灯,向前行驶亮前灯,一旦遇障碍物倒退,则亮尾灯。它当然是稀罕的,但内心里,我对它并没有兴趣,我宁可玩我原先的一辆木头卡车。这辆卡车没有任何机械装置,我就在车头上拴一根绳子,拖着走。车斗里坐了我的娃娃,以及它的被子、碗盏,还有一些供我自己享用的糖果饼干,然后,就可上外婆家了。
那种机械装置的玩具,其实也是单调的。我爸爸给我们买玩具,不如说是给他自己买玩具,是出于他的喜好。曾有一次,他给我买了一只会喝水的小鸭子。这鸭子身上有一个循环的装置,可不停地低头喝水,水呢,从嘴里进去,再流入杯中,永远喝个没完。他大感惊讶,赞叹不已,立即又去买了一只。而我看不多久便觉索然,它们喝得再棒我也插不进手去,终是个旁观者。
这时节,玩具做得越发精致了,但这些说是玩具,更像是工艺品。看起来很好,却没有什么玩头,你能拿它做什么?
许多好玩的玩具都是简单的,比如积木,是我永远玩不腻的。还有游戏棒,它也有着奇异的吸引力。从错综交叠的游戏棒中,单独抽出一根,不能触动其他,无疑是个挑战。还有万花筒,它随着手的轻轻转动变幻出无穷无尽、永不重复的图案,这一刻无法预测下一刻。从一个小眼里望进去的,竟是那样一个绚丽的世界。后来,万花筒里的碎玻璃被塑料片取代了,塑料片不仅没有碎玻璃的晶莹,也没有碎玻璃的多棱面,那种交相辉映的灿烂便消失殆尽。塑料工业的诞生其实是极大地损伤了儿童玩具,它似乎有着模仿一切的性能,事实上,却是以歪曲本质为代价的。
我们还曾经有过一样特别有趣的玩具,那是一架投影幻灯机,是我们的三舅舅送给我们的。他送我们的投影幻灯机是自己制作的,他很耐心地将废胶片挑选出来,制成一条条的幻灯卡。这台幻灯机伴随了我们很多时间,在那些寂寞的日子,没有娱乐可言,我们就看幻灯片。我们的玩伴中有三姐妹,是上海电影厂的一位著名编剧的孩子。那些天,我们就是这样,拉上窗帘,躲在幽暗的房间里,看着电影画报和墙上映出的幻灯投影,讨论着旧电影中的细节和男女明星,想象着一个绚烂的远方世界,渐渐地结束了我们的儿童时代。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上海
(有删改)
文本二:
艺术与游戏(节选)
朱光潜
从普遍的游戏中间,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一、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二、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本来是幻想的世界,却被他看成实在的世界了。他在幻想世界中仍然持着郑重其事的态度。三、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四、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儿童在游戏时意造空中楼阁,大概都现出这几个特点。他们的想象力还没有受经验和理智束缚死,还能去来无碍。只要有一点实事实物触动他们的思路,他们立刻就生出一种意境,在一弹指间就把这种意境渲染成五光十彩。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对电动小汽车缺乏兴趣,却对简单的木头卡车情有独钟,这一对比表明后者更能赋予“我”完全的游戏主导权。
B.父亲购买循环喝水鸭是“出于他的喜好”,三舅舅自制幻灯机为儿童提供有趣玩具,都反映了成人视角与儿童需求的错位。
C.文本一既有孩童天真的表达,又有对现代工业的冷静审视,两种语言风格的交融,使文本在童真趣味中蕴含着理性与深度。
D.文本二指出在游戏中由具象事物激活的想象力未被“经验和理智”束缚,此能力既是儿童天性,亦是人类认知的珍贵特质。
7.关于文本一中“沙坑”相关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部分文字以童年“我”的回忆引入,且融入成年“我”的回顾视角,既还原了沙坑游戏带来的沉浸体验,又流露出对儿童乐园消逝的怅惘眷恋。
B.“黄黄细细”“细腻松软”等对沙子的视觉、触觉描写,与后文万花筒的绚烂一样,都通过具体感官体验再现儿童丰富而真切的游戏感受。
C.第二段“可变成”“可以是”“至少也可以”等词语,精准展现了沙坑作为开放性游戏场域,对不同儿童想象力与创造欲的包容和激发。
D.沙坑这一游戏空间鼓励自由创造,现代游乐场的玩法千篇一律,游戏的物理空间逐渐缩小,儿童也从主动创造者转变为固有程式接受者。
8.文中多次出现“那时候”和“这时节”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词语,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指出“儿童在游戏时意造空中楼阁”的几个特点,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
(节选自《列子·汤问》)
材料二: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 ”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说王,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
(节选自刘向《说苑·复恩》)
材料三 :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后豫让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四: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①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轻,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而不拜之客则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节选自刘开《知己说》)
注:①醴: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设宴,特地为穆生准备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后,就渐渐忘记给穆生准备甜酒了。
10.材料四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悲夫A士以遇知己B而名著C亦有得D知己E而遂至行F亏名辱者G可不惧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鼓,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一句中的“鼓”字意思不同。
B.材料三□处应填“韩”,春秋末赵、魏、韩三家分晋,不能说成“三国分晋”。
C.涕,与“感激涕零”中“涕”意思一样。但现代汉语中“涕”词义已发生转移。
D.根据平时的学习,小果同学认为材料四□处也许可以填写然、乎、尔、焉等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钟子期对伯牙所奏音乐的理解符合伯牙的内心,因此伯牙赞赏他的音乐欣赏力。
B.管仲列举其在与鲍叔交往过程中得其理解的旧事,解释为鲍叔之死哀痛的原因。
C.豫让在智伯死后行刺襄子,以图为智伯报仇,失败后他选择自杀,以死报知己。
D.穆生因楚王戊忘记准备甜酒而离开楚国,刘开对穆生的做法始终持理解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鲍子尝与我说王,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5分)
(2)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轻,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而不拜之客则身益重。(5分)
14.“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请结合材料,概括知己之交中的“知心”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苍舒醉墨堂①(节选)
苏轼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②,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③君自足,下方罗赵④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注:①石苍舒:苏轼的朋友,擅长书法。醉墨堂:石苍舒的书房,为收藏苏轼、欧阳修等人的诗而建。②见假:石苍舒对苏轼的书法的高度评价。③钟张:钟繇和张芝,汉末书法名家。④罗赵:罗晖、赵袭,汉末书法家。汉代赵岐有“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之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二句称赞了石苍舒正是得益于勤奋练习,才成就了他在书法领域的深厚造诣。
B.三、四两句用夸张和比喻手法,突出了石苍舒书法挥洒自如、气势磅礴的特点。
C.九、十两句在与古代书家的对比中,既赞了朋友又张扬了自我,更是扬扬自得。
D.最后两句作者更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书法技艺的自信与调侃。
16.诗人认为书法学习要“堆墙败笔如山丘”,又要“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否矛盾?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7.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7分)
(1)红嘴鸥,如今已成为汉中市的“荣誉市民”,它们在汉江上空自由翱翔,与美丽的汉江共同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面对此情此景,筠浩老师不由得吟诵出《客至》中的“ ▲ , ▲ ”两句。
(2)李莹老师在讲《红楼梦》时说到:妙玉在栊翠庵煮茶待客,尽显清雅。这和《临安春雨初霁》中“ ▲ , ▲ ”的两句有相近的清雅情境。
(3)小禾和小晗发现很多成语在古诗文中都能寻觅到踪影,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有“柳暗花明”这个成语。聪明的你发现这样的古诗文还有“ ▲ , ▲ ”。
(4)“爱”在古代有众多义项,比如:爱护,喜爱,吝惜,躲藏等。李思维老师在上课时举例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中“爱”是“吝惜”之意。但问到作“躲藏”讲的例子时,大家却陷入了沉默。博学的你从学过的诗歌中发现“ ▲ ”一句就是这样的例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 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题者,额也,标题是文章的“门面”。可是,在编务工作中常会看到一些来稿的标题,或是苍白陈腐、拾人牙慧,或是拖沓繁冗、缺少淬炼,或是看似华丽、实则空洞,或是语句要素不全,或是充斥专业名词让人难懂……文风的好坏优劣,不仅体现在文章中,也体现在标题上。好标题彰显好文风,改进文风应从改进标题做起。
无的放矢、乏善可陈的文章,是不可能产生精彩标题的。制作好标题,首先需要勤于实践、认真思考,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____。比如,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是针对当时党内存在形式主义文风等种种表现形式和危害,这个具有鲜明立场的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旨。
①标题绝非是词语的随意拼凑,②必须严格遵循基本的语法规则,③语言精炼。④同时还应符合事实,⑤既不能夸大或歪曲,⑥又要避免不能模棱两可。如鲁迅先生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就简单、明了、准确。
标题制作还可以通过调整句式长短、恰当使用标点符号等来增强节奏感和气势。善于运用“积极修辞”,以比喻、借代、引用、设问、比拟、感叹等修辞手法雕琢标题,可使标题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光明日报》近来头版刊发的《干字当头,拓开那寥廓新天!》(例一)、《你涨,他也涨,那彩礼咋能不高?你降,他也降,这日子咋能不好!》(例二)等文章标题,都生动活泼、振奋人心,让读者一见倾心,渴望赶紧阅读。
18.下列填入文中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提炼出能准确反映核心思想的标题,统领全文的灵魂随之出现
B.标题应能准确反映全文的核心思想,使之成为统领全文的灵魂
C.标题应能准确反映全文的核心思想,统领全文的灵魂随之出现
D.提炼出能准确反映核心思想的标题,使之成为统领全文的灵魂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第四段举《光明日报》近来头版刊发的两个文章标题为例。请选择其中一例,说明其“生动活泼、振奋人心”的原因。(4分)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到心动的“种草贴”,便一键收藏准备亲自打卡体验;浏览到有益于工作学习的“攻略贴”,赶紧收藏以备不时之需;手机里的照片千千万,但哪一张都舍不得删……人们戏称自己就像一只“数字仓鼠”,患有深度的“数字囤积症”。
产生“数字囤积”的大部分原因来源于学习时间的碎片化,文章还没看完便被日常性的事务打断,只能收藏起来慢慢看。除此之外,工具性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下意识的被动累积等等, (甲)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手机可以乘载大量的数据,并且,这些数据也具有极强的可回溯(shuò)性——想要察看时间线久远的内容时,不必苦思冥( mín)想,滑动手指就能够翻出资料。可以说,收藏这一功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采集、分类、搜索的需求,不被空间和时间所限制,随手收藏、随时取用。
当下,各大平台上的信息更新速度飞快,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再加上不同的信息碰撞总会产生出新的视觉效果,让人眼花瞭乱之余又应接不暇。在便利的数字存储空间和过载(zǎi)的信息环境下,“情绪性存储”的操作能使人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先码为敬”的营销口号得以深入人心。一键收藏后,“意念学习”模式开启,似乎只要链接在手中,就拥有“下次仔细看”的无限可能。结局往往是,这些昔日视为宝藏的内容几乎没有再次翻看的机会,只能躺在收藏夹里被迫“吃灰”。链接越来越多,灰尘越积越厚。①“囤积数字”、“随手码住”很容易,但要把“收藏即拥有”的这种心理满足感转化为现实意义上的行动,却并不简单。给收藏夹“断舍离”,并非一键清空如此极端,也并不是完全不收藏。要知道,信息的交互本就是双向的,有采集信息的能力,便拥有处(chù)理信息的能力。定期给自己的收藏夹“吹吹灰”,或许会发现,所谓的“干货”其实自己已掌握八九成,②那些“血泪教训”(夸张的经验)、“避坑指南”其实不过营销噱头, (乙) ,而是自己赋予了它们太多的期待。对信息单纯地“错失恐慌”,只会让收藏夹成为越来越大的“信息黑洞”,也会让无价值的信息占据更多生活空间。
21.下列各项对文段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中均含有错别字,其正确书写形式应该为:承载、查看、眼花缭乱、应接不遐。
B.文中加粗的字注音均错误,正确的为:回溯(sù)、苦思冥(míng)想、过载(zài)、处(chǔ)理。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顿号的使用均有错误。按规范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之间通常不用顿号。
D.种草贴、数字仓鼠、断舍离、避坑指南、信息黑洞,这些词语都是合成词,其构成方式均为定中式。
22.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三、作文(本题共1 小题,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试卷,我们害怕写出错误的答案;面对人生,我们害怕作出错误的选择;面对问题,我们也怕做出错误的决策。确实,错误有时阻碍前行,甚至造成损失,引发严重问题……
在软件设计领域有一个词叫“容错率”,它指的是系统在面对错误、异常或故障时继续正常运行的能力。这背后,是允许错误发生的设计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1.B 【解析】由材料二可知,木拱廊桥由桥台、拱架、桥屋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搭建木拱廊桥首先需要用3组长圆木(多数为9根)与2根横串梁木(俗称大牛头)构成八字撑架,即拱架的第一系统(俗称三节苗系统);其次用5组(各8根)圆木和4根横串梁木(俗称小牛头)交叉重叠于八字撑架,架成木拱架,即第二系统(俗称五节苗系统);接着架设形如剪刀状的剪刀撑(木匠俗称剪刀苗);然后在拱架上铺设纵横梁(木匠俗称桥板苗);用木板等铺设桥面;最后盖上桥屋。
根据上述对木拱廊桥建造过程的分析,观察图解,排列顺序。图③是由3组9根长圆木和2根横串梁木组成三节八字撑架构造,故图为拱架的第一系统。图1在图的基础上,搭建了由5组8根圆木和4根横串梁木组成五节的架构,故图①为拱架的第二系统。图⑥交叉重叠搭建了形如剪刀状的剪刀撑。图⑤是在拱架上铺设纵横梁,图②在图⑤的基础上铺设了木板构成桥面。图④则为由桥台、拱架、桥屋组成的完整木拱廊桥。根据以上分析,对图解排序,应为③①⑥⑤②④。
2.C 【解析】C.“承担桥体重量的部分杆件十分重要”错误。根据材料二“就每一根杆件来说,又是最简单的简支梁,承受两端集中荷载”可知,木拱廊桥每一根杆件都需要承受两端集中荷载,而不是只有部分杆件承担桥体重量。
3.C 【解析】A.“主要因其营造技艺的观赏性强”错误。根据材料一“该遗产项目是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是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可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能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基于多方面因素,并非只因为其观赏性强。B.“比桥屋复杂得多”错误。根据材料二“拱架与桥屋建造方法基本相同”可知,这里只提到拱架与桥屋建造方法类似,并未提及“木拱廊桥的拱架搭建原理比桥屋复杂得多”。D.“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比不上精神层面的价值”错误。根据材料三“即使站在一个‘科学中心’主义的视角中,那些所谓的过去的、落后的甚至‘低级’的技术文化,同样也可能是我们今天的技术文明的‘生态’保障或‘基因池’。就像编木拱桥的技术形式可以出现在今天‘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建筑作品中”可知,就像编木拱桥获得了建筑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一样,说明传统技术文化的价值不止在精神层面,对技术文明也有相应的作用和价值,至于精神层面的价值与技术文明的作用和价值哪一方面更大的问题,这是没法比较的,作者在文中也没有做比较。
4.A 【解析】差强人意:勉强让人满意。
5.①避免极端认知倾向,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②扭转价值判断体系,肯定多元价值并存。③以人类学视角介入技术研究,重视传统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增进对人类文明整体的理解。
(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 【解析】B.“反映了成人视角与儿童需求的错位”错误。文本一中,父亲购买循环喝水鸭确实是出于个人喜好,体现了成人视角与儿童需求的错位。但三舅舅自制幻灯机的行为并非如此:文中明确提到幻灯机“伴随了我们很多时间”,孩子们通过它“讨论着旧电影中的细节和男女明星,想象着一个绚烂的远方世界”,说明该玩具精准契合了儿童的情感需求与想象力,是成人对儿童需求的积极回应,而非“错位”。
7.D 【解析】D.“游戏的物理空间逐渐缩小”错误。文本一第3段,仅提游乐场“名目各异,玩法一律是坐上去,固定好,然后飞转,疾驶,发出阵阵尖声锐叫,便完了”“儿童从主动变被动”,无“物理空间缩小”的文本依据。
8.①“这时节”是时间上的近指,“那时候”是时间上的远指,由远及近,全文以回忆性视角展开,串联起儿童乐园消失、电动玩具兴起、幻灯机终结儿童时代的时代变迁史。
②“那时候”呈现出对儿童乐园和投影幻灯机的温暖回忆,“这时节”则凸显现代电动玩具的冷峻现实,在时空对照中,凸显“我”在玩具演变过程中的欢乐与怅惘。
(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文本一中,儿童将沙堆转化为具象存在,如战壕、城堡、碗盏美餐等,体现了游戏把欣赏与玩乐的意象客体化,变成具体情境的特点。
②文本一中,“我”将木头卡车拴绳即当“真车”使用,车斗载“娃娃/糖果”直抵外婆家,体现了“想当然耳”地自定游戏法则,对幻想世界持郑重其事的态度的特点。
③文本一中,姐姐对漆皮娃娃“裹衣被”的照料,将无生命体视为“活跃生灵”,体现了游戏的移情特点。
④文本一中,在万花筒的小眼里洞见一个“绚丽的世界”;在幻灯机观影中,想象远方世界,体现了游戏“造理想世界安慰情感”的特点。
(答对1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四点均涉及方可给满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ACG [详解]原句标点: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11.A [详解]“鼓”均为“演奏”之意。
12.D [详解]始终持理解的态度”有误,由“未尝不怪其恕然径行”可知。
13.(1)鲍叔牙曾经与我一起向君王进言,但多次都不被采纳,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是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
(评分标准:5分。大意2分,“尝”“三”“不肖”各1分。意思对即可)
君子和地位高的人交往,不会谄媚;和地位低的人交往,不会轻慢。因此帝王有不能随便召见的臣子,王侯有不可屈服的士人,将军得到只行揖礼而不下拜的宾客,(他们)自己就会更受敬重。
(评分标准:5分。大意2分,“上下”“轻”“屈”各1分。意思对即可)
14.参考答案:①追求并珍惜与自己精神契合的友谊;②真正理解对方的处境,接纳其不足;③为了知己要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④彼此尊重,不可谄媚而丧失尊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要点的能力。答出其中任意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聆听。伯牙在泰山北麓游历,突然遇到暴雨,便停驻在岩石下避雨,心中伤感,于是取琴弹奏。他起初弹奏《霖雨》曲谱,后又创作《崩山》的音律。每弹奏一首曲子,钟子期都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意趣。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道:“好啊!好啊!你的欣赏力,你的志趣和想象和我的心思一般。我又怎么能在琴声中隐藏我的心声呢 ”
材料二:
鲍叔牙死后,管仲扎上衣襟为他哭泣,眼泪如雨水般落下。他的随从说:“他又不是您的父亲或儿子,(您这样哀痛地哭,)这也有说法吗 ”管仲说:“不是您所知道的。我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在南阳一带担货贩卖,我多次在集市上受辱,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将有(想要彰显志向)扬名的时候;鲍叔牙曾经和我一起游说君王(想取得地位),但多次不被采纳,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是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鲍叔牙曾经和我分财货,我自己多次多取,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家里没有足够的钱财。生养我的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悲痛伤心呢 ”
材料三: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出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等到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我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后来豫让横剑自刎。他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都为他流泪哭泣。
材料四:
韩非子说:“被人了解欣赏并不困难,实在困难的是被人了解欣赏时,要如何自处。真可悲啊!士人有因为遇到知己而声名显扬的,也有人是因为遇到知己后却落到品行亏损名声受辱的,能不戒慎恐惧吗
我看汉代的穆生在楚国的时候,因为楚王没替他准备甜酒就托病离开了,我一直奇怪他做事如此轻率、行为如此任性,辜负了从前的楚元王对他知遇的一番心意。等我看到后代的君子们,他们处在乡里的时候,才气杰出、学识超众;一旦受到在位者的知遇赏识,心神于是就投注在权势利益中,改变了原来刚正的节操,做些谄媚讨好的事情。他所追求的还没得到,就已经被天下人所耻笑了。这样以后我才明白古人不违背道义来迁就私利,是善于处理交往关系来保全自己和他人的美名啊。君子和地位高的人交往,不会谄媚;和地位低的人交往,不会轻慢。因此帝王有不能随便召见的臣子,王侯有不可屈服的士人,将军得到只行揖礼而不下拜的宾客,(他们)自己就会更受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就只会)谄媚、巴结,陷害他人,迎合(君主的)意旨,只求暂时的苟安,忘记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最后使得世上的评论者,认为居下位者没有什么可取的才学,而居上位者没有知人的智慧,这难道是相遇相合中的美事吗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解析】C.“更是扬扬自得”错误。九、十两句的大意是“你的书法造诣已不减钟繇、张芝,自然很好了,而我的书法要比罗晖、赵袭好得多”。苏轼对自己的肯定是自信又自谦的态度,展现了苏轼的豁达与洒脱,而不是“扬扬自得”。
16.不矛盾。①“堆墙败笔如山丘”是强调书法学习需要长期的勤奋练习,是书法学习的基础和必经之路;②“点画信手烦推求”则是强调在书法创作中应该追求自然、自由,不拘泥于固定的笔法;③两者看似矛盾,实则共同构成了书法学习的完整过程,勤奋是基础,自然流畅是目标。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2)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3)示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4)爱而不见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 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D(B、C两项转移话题,首先排除。A项前一个分句衔接自然,后一个分句转移话题,也应排除。)
19.①修改为:“标题绝非词语的随意拼凑”或“标题绝不是词语的随意拼凑”;⑥修改为:“又要避免模棱两可”或“又不能模棱两可”。
20.示例一:例一先用四字短句突出实干行动的重要性,然后化用毛泽东“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诗句,再以感叹号增强气势。整个句子语调干脆利落,语气豪迈坚定。
示例二:例二运用对偶、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以反问句式点出问题实质、展望美好未来,问号和感叹号前后呼应,富于变化。整个句子运用口语短句,带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B
①也是导致囤积行为的重要因素②并非所有的收藏都有价值
三、作文(本题共1 小题,60分)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写作时开篇可以用“电脑系统因预设容错率而稳定运行,人生亦需构建‘心理容错率’以从容前行”的类比,引出“容错率”对人生的启示。主体部分可以先分析“害怕错误”的普遍性及其根源,如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思维、社会对“成功”的单一评价标准,结合高中生面对考试失误的焦虑案例,说明过度恐惧错误对人的束缚;再论述“容错率”的价值,以爱迪生、屠呦呦为例,阐述错误是探索过程的必然,“容错”能让人在失败中积累经验、调整方向;接着探讨如何构建个人的“容错机制”,从认知层面接纳错误的合理性,从行动层面建立复盘反思的习惯,如航天工程中“故障树分析”方法对人生的借鉴意义,强调“容错”不是纵容错误,而是以理性态度应对失误。结尾可以升华至时代青年的成长哲学,强调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应培养“容错心态”,既要有追求正确的严谨,也要有面对错误的豁达,让“容错率”成为人生路上的缓冲器与加速器,在试错与修正中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立意:
1.构建人生“容错率”,在接纳错误中实现成长跃迁。
2.理性看待错误,让“容错率”成为应对人生不确定性的铠甲。
3.从“怕错”到“容错”,转变思维方能在试错中开拓新可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