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众的力量
杨贝
①古典时期,早慧的希腊人高度重视听众的力量。希腊人看到了听众在思想交流中的主导作用,悉心整理出一系列以听众为中心展开沟通的演说经验,是为修辞学。在十六世纪中期出版的《哲学拾珍》丛书中,有一幅以修辞学为主题的封面版画,画中的修辞学俨然一副女王模样,诗学、法学、历史学、自然哲学等学科围绕侍立。
②从笛卡尔开始,听众的形象发生变化。从前的听众是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但在笛卡尔之后,理性成为听众的唯一属性。人的情感与理性被对立起来,情感因为妨碍理性认知而被贬斥,修辞学所总结的调动听众力量的方法被贬为混淆视听、蛊惑人心的诡计。笛卡尔以后的人们相信,只要是真理,不论谁来说,不论以什么方式说,不论说给谁听,效果都是一样的。逻辑才是真理的良配,修辞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侍婢。这样一来,曾经贵为三艺、七艺之一的修辞学,在二十世纪初期退出中小学课堂也就不足为奇。
③但“二战”让人们看到理性的真相。爱因斯坦在一次反战演讲中说:“我知道讨论基本的价值判断是徒劳无望的。比方说,如果有人主张把灭绝人类种族作为目标,其他人很难从理性的基础上驳倒他。”如果基本的价值判断无从确证,单一真理论很容易成为罪恶的掩护。战后的人们更愿意相信心存怀疑、接纳不确定之于自由的意义。多元主义凭借包容性取代一元论,却让一个问题变得突出: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协调行动?新修辞学就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④“行动”是理解新修辞学的关键。行动视角使得理解思想交流、看待听众的维度更丰富、更立体,它们着重从事实的角度考察听众力量的产生、作用机制。新修辞学将听众由理性思考的大脑还原为有理性、有情感的心灵。开篇就对笛卡尔提出挑战、质疑笛卡尔所推崇的理性与推理,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笛卡尔“对我们的推理和证明能力的运用范围进行的完全未加证成、毫无根据的限制”,笛卡尔所倡导的理性与情感的二分法是“对人的能力进行完全人为的、与我们真实的思维过程相悖的区分”。新修辞学看到了知与行之间的沟壑,认识到“人们可能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对这一事实感到愤慨的那些哲学家,不得不补充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承认人们拥有与理性的教导相对立的激情与利益”。
⑤行动视角还意味着把言语交流本身视作一种行为。新修辞学多次强调要将言谈视作一种行动。这使得语词之外的因素被纳入考虑范围。施特劳斯、拉康等人肯定了语言在塑造人类思维、建构自我认知中的作用,意义不再是以语言为管道进行传输,而是在语言中生长,由言说者与听众共同创造。新修辞学秉持相同的语言观,新修辞学甚至认为,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特定的语境,言语、行为、人相互界定。语言的人身依附性由此变得不言而喻,权威的说服力顺理成章。源自权威的论辩是指某个主张被认同的原因不在于该主张本身而在于提出这一主张的人,这不符合就事论事的理性议事规则。但基于言语的人身依附性,言说者的声望事实上的确能促成该主张被认同。在现代法律程序中,证人本身的可信度与他所述证言的可信度被认为存在必然联系,其原理与权威论辩一致。
⑥新修辞学在听众问题上采取的是现实主义、经验主义的立场,这一立场是修辞学在当代复兴的重要原因。当然,修辞学在当代社会的复兴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确定性缺失的现代社会,人们亟需能够处理或然性问题的理论与方法,这正是修辞学的传统长项。除此之外,视频、直播等即时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单一的文字交流不再是占据主导的交流方式,语调、表情、手势等不被重视的信息传递方式重新变得重要,作为行为的言语交流广受认同,这些都使得修辞学备受瞩目。在信息茧房、判断极化、认知撕裂的当代社会,修辞学在维系社会方面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
1.下列看法不符合新修辞学“行动视角”观念的一项是( )
A.言说的意义来自于言说者与听众的共同参与、相互作用。
B.言说者不应该关心语言的逻辑性,而应该重视修辞手法。
C.言说者应该借助技术手段、自我的行为举止来增强效果。
D.言说者要调动场景、措辞、听众等因素,赢得听众认同。
2.新修辞学反驳笛卡尔的观点,下列有关他们的基本前提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理性不是听众的唯一属性,人的情感与理性并不对立。
B.不能对推理和证明能力的运用范围加以不恰当的限制。
C.事实上人们往往并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
D.听众兼有理性与情感,而且往往依据情感来采取行动。
3.依据新修辞学的观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与交流需要具有“读者意识”。
B.说理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情动人。
C.言说的意义有待读者共同创造完成。
D.说理关注说给谁听而不是如何说理。
4.第⑤段画线句是新修辞学围绕“权威的论辩”展开的论述,请评估这一论述的说服力。
5.如果你是传统逻辑学的支持者,你将如何对“逻辑才是真理的良配,修辞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侍婢”这一观点加以辩护?请简述你的辩护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堤听雨
曹积三
雨,淅淅沥沥地飘洒着……
漫步苏堤,身旁桃花默默地吐着红晕,柳枝静静地垂着新绿。周遭的世界好似都在聆听着雨声,只有湖中的画船在慢慢地移动着……
①雨声很奇妙,朝远听,让人想起孵蛋时,大鸟在巢中翻动草枝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动静;听近处,传来的是那蚕儿嚼食桑叶的“沙沙”响……
听着,听着,湖面漫起了乳白色的水汽,画船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渐渐地,隐没在雾霭中了。四合里,白茫茫一片。刹那间,仿佛红尘不再,飘飘然进入了幻境,一个嗓音压过了雨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大诗人苏东坡吗,还是有谁在吟唱?抑或我产生了幻觉?
这情境,就像那年在黄山伫立始信峰前听雨一样,听着那响脆的雨滴落在千峰万仞的松枝上,发出“噗噗”的回响,就在这当儿,眼见着那滚滚的雾涛似奔腾的潮头,从远处的山边涌来,瞬息,便将自己吞没其中了。那一刻,觉得天地皆无,脑际淡定而洁静,仿佛漂浮于物我两忘的境界。兀地,传来吟诵之声: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随着那声音,依稀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捋着一捧银须飘然而至……
待雾气慢慢散去,哪有什么老者,山、树,依然;我,仍是我也。
②我一直以为,雨丝是连接上苍与红尘的精灵,而那雨中的雾幔,便是它精心设计的一个让人奇遇的幻境,是人与遐想对话的时空隧道。所以,我总愿听雨,希冀邂逅奇迹。
母亲百年诞辰的那天清晨,雨,星星点点地落着,我坐在哥伦比亚河畔公园的长椅上听着雨声……
脚下,不过丈许,便是缓缓流淌的哥伦比亚河。我多么希望这雨能下得大些,再大些,令河面上腾起浓浓的大雾,好让我在雾中能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见。我默默地祈祷着,等待着……
雨,终于大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儿砸在树叶上,砸在河面上,发出“啪啪”的响声。
听这雨声,陡然叫我想起童年的雨夜,每逢外面响起雨声,家里便漏成一片。母亲为了让我能睡得安生,把我送到邻居家去寄宿。躺在祖大娘的炕上,我却难以入睡,满耳都是外面的雨声,那雨滴,好似支支箭矢扎在心头。我担心那大雨会把家里的房子漏塌,砸到母亲。许多次,我被恐怖的电闪雷鸣惊醒,趴在祖大娘家的窗上,哭喊着妈妈……
从那时起,我害怕雨声,不愿听到雨声。
母亲辛劳一生,儿是多么想能让娘多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可母亲还是乘鹤而去了。我祈盼着哥伦比亚河上漫起大雾,能让我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然而,河上始终没有起雾。雨点儿倒是愈下愈大了,最后,变成了滂沱大雨。我坐在长椅上,任雨浇淋着,心里念着母亲的恩情,眼前是母亲的音容,雨水和泪水流在了一起……
因了雨声牵系着对母亲的绵绵思念,我渐渐地成为痴情的听雨者。更不知从何时起,我突然觉得听雨是美妙的,雨声充满了诗意。
那一年,去长江三峡体验生活,船过巫峡,淫雨霏霏,神女峰上薄雾缭绕。千年的神女独守在这寂寞的巫山之上,该有几多的惆怅和哀怨?
我伫立在甲板上,靠着船舷,望着峰头的神女,谛听着雨声。尽管浪滔声喧,使雨声变得有些孱弱,但那雨滴,滴滴如泪;那雨声,声声如泣,让我依稀听到了神女凄婉的倾诉……
傍晚,船泊中堡岛,我宿住在江边的竹楼上。那竹楼的二层竟别出心裁,从岸边探到江中,滔滔的江水就在它的下方奔流而去。我等于悬空躺在江面上,枕着滚滚的波涛,如何能入得了梦乡?
夜半时分,竹楼顶上突然传来“哗哗”的响声,我一惊,这是来了暴雨。连忙起身走到窗前。③外面没有一星亮光,峡江中的涛声和雨声,都被染成了漆漆的黑色。暴雨和江涛像是一对歌手,在联袂为我演唱着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江之歌。
在享受震撼的同时,我的脑际沧桑闪过,仿佛看到一队队赤身裸体的纤夫汉子,在江边苦苦地拉着纤绳,悲怆的川江号子伴随着他们艰难前行的脚步……
雨,是有颜色的。
④你瞧,苏堤上,当雾幔隐退,满目都是绿色,西湖的雨,绿得清秀,响得婉约且隽永,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雨声和听雨,既紧承标题中的“听雨”,又引出下文作者在不同场合的听雨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B.作者漫步苏堤,由倾听雨声进入雨中西湖的奇异世界,并瞬间联想到苏轼和李白吟诵各自的诗篇,过渡非常自然。
C.作者希望哥伦比亚河畔的大雨能带来漫天大雾,好让自己在雾中见到母亲,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
D.长江三峡的船上,浪涛下的雨声仿佛神女的凄婉倾诉;而夜宿竹楼,暴雨和江涛共鸣,好像纤夫伴着号子艰难前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写西湖的雨声,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来作比,配以拟声词,恰当地描摹出了雨声近听和远听的微妙区别,突出了雨声的奇妙。
B.第②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上承作者于雨声中联想到的苏轼和李白,又引出下文作者于哥伦比亚河畔雨中向去世的母亲倾诉衷肠。
C.第③句用“漆漆的黑色”写雨声和涛声,既写出了作者于漆黑的雨夜窗外所见,同时又写出所听到的雨声和涛声之骇人。
D.第④句呼应文章开篇,使作者天马行空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西湖景色的美好。
8.文章中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材料二: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趣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指曾国藩。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绯服,唐代规定,官服颜色上,四品、五品官员服绯(朱红)。“绯服”的官阶远高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的级别。
C.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D.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泰山是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会寄予他们的人生感怀。
B.泰山封禅影响不小。按照唐代的惯例,封禅后,参与封禅的官员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将升迁一级。郑镒则凭借张说的关系越级升到了五品官。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福成、姚鼐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在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13.薛福成的《登泰山记》描述了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能悟出哪些道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本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因讥议边事被贬南方,途经岳阳时所作。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木叶”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凄清的氛围。
B.楼内词人正在把酒,因即将离别远行,侍酒的女子满斟酒杯,显出庄重的颜容。
C.词人安慰友人不必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
D.词人凭栏远望,遥想南行的艰辛,字里行间也蕴含了人生之路充满艰危的感慨。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阐述。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诗经·邶风·静女》中“ , ”两句是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3)《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用不写此处写彼处的“悬想”方法,写远方的丈夫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绵延无尽的路途。
(4)《短歌行》中,曹操感叹贤者如月,不知“ ”,内心惆怅,接着想象老朋友远道来访,众人“ ”,重温往日恩情。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 ① ,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依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别,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 ② 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造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 ③ 。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说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这里薛姨妈已摆了几样细巧茶果,留他们吃茶。宝玉笑道:“这个须得就酒才好。”薛姨妈便命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宝玉见酒来,抢来欲喝。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贴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来方饮。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
19.下列句子中的“了”和“话犹未了”中的“了”,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春花秋月何时了 B.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C.清晖了如雪 D.事如春梦了无痕
20.请分析“摇摇的走”“抿着嘴笑”“嘻嘻的笑”三处细节描写各自的表达效果。(3分)
21.在复杂的交际语境中,代词的指代义有时会变得丰富,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请据此对画线句子中的“你”和“他”进行简要分析。(6分)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提到的“要诊治文艺趣味上这三种流行的毛病,需要扩大眼界,多加实践,加深认知”,不仅在文艺上,也在生活上给人们以启发。特别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在面对人生的很多问题时,可以从中获得启示。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B 2.D 3.D 4.示例:论述很有说服力。“权威的论辩”之所以被认同不在于主张,而在于权威的威望。新修辞学也承认这种观点不符合理性议事规则(逻辑),但是它既有理论依据——言语的人身依附性,又有言说者声望能促成该主张被认同的事实支撑,有效地论证观点。最后,以法律中证人的可信度与证言的可信度具有必然联系作类比,更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示例:逻辑之所以是真理的良配,在于它能够提供清晰的思维路径,保证了获取真理过程正确性,至少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工具;即使基本的价值判断无从确证,但是人类不可能否定其存在的正当性,否则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尺度;我们承认情感因素对人的重要性,我们也承认人们更多地依赖情感来行动,但是在公共说理领域我们不应该为了迎合听众而放弃理性,恰恰相反,人们更加需要理性的引导,否则新的纳粹又将粉墨登台、蛊惑人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选项强调要忽视理性,重视情感,不符合行动视角的相关内容。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结合文中“新修辞学将听众由理性思考的大脑还原为有理性、有情感的心灵”“认识到‘人们可能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笛卡尔‘对我们的推理和证明能力的运用范围进行的完全未加证成、毫无根据的限制’……笛卡尔所倡导的理性与情感的二分法是‘对人的能力进行完全人为的、与我们真实的思维过程相悖的区分’”可知,其前提是“听众兼有理性与情感,而且往往依据情感来采取行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如何说理”即是讲究修辞,选项不关注此内容,则不符合新修辞学的观点,也就推不出此项内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明确论述很有说服力。
“源自权威的论辩是指某个主张被认同的原因不在于该主张本身而在于提出这一主张的人”,“权威的论辩”之所以被认同不在于主张,而在于权威的威望;
“这不符合就事论事的理性议事规则“,新修辞学也承认这种观点不符合理性议事规则(逻辑);
“但基于言语的人身依附性,言说者的声望事实上的确能促成该主张被认同”,但是它既有理论依据——言语的人身依附性,又有言说者声望能促成该主张被认同的事实支撑,有效地论证观点:“权威的论辩”因其威望而被认同;
“在现代法律程序中,证人本身的可信度与他所述证言的可信度被认为存在必然联系,其原理与权威论辩一致”,最后,以法律中证人的可信度与证言的可信度具有必然联系作类比,更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立论,阐明“逻辑才是真理的良配”的原因。结合文中“只要是真理,不论谁来说,不论以什么方式说,不论说给谁听,效果都是一样的”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可分析出,逻辑之所以是真理的良配,在于它能够提供清晰的思维路径,保证了获取真理过程正确性,至少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工具;
再针对“基本的价值判断无从确证”的观点进行反驳,即使基本的价值判断无从确证,但是人类不可能否定其存在的正当性,否则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尺度;
再针对反面观点的核心内容“新修辞学将听众由理性思考的大脑还原为有理性、有情感的心灵”“人们可能不依据看起来唯一合理的结论行动,对这一事实感到愤慨的那些哲学家,不得不补充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承认人们拥有与理性的教导相对立的激情与利益”结合社会现实进行解说,我们承认情感因素对人的重要性,我们也承认人们更多地依赖情感来行动,但是在公共说理领域我们不应该为了迎合听众而放弃理性,恰恰相反,人们更加需要理性的引导,否则新的纳粹又将粉墨登台、蛊惑人心。
【答案】6.B 7.D 8.①既令文章苏堤听雨这一现实主线清晰,又穿插描写了和听雨相关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②拉开时空距离,让读者更好地见证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理解其情感的变化,突出主题。
③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通过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两者相互烘托,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更能吸引读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并瞬间联想到苏轼和李白吟诵各自的诗篇”错。作者由西湖雨声联想到苏轼吟诵自己的诗作,而李白吟诵自己的诗作的情景,是作者当年于黄山听到雨声看到雨景而联想到的。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D.“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西湖景色的美好”误。这里应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的本体是“西湖的雨”,本句照应文章开篇写“苏堤听雨”写出了雨声的奇妙,表达的是对雨声的赞美。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文章以“苏堤听雨”这一现实场景为线索,在描述当下听雨感受的同时,穿插了作者童年在雨中的经历、在哥伦比亚河畔思念母亲以及在长江三峡的听雨感受等回忆内容。例如,在苏堤听雨时,作者的思绪飘向了黄山始信峰前听雨的回忆,以及对苏轼和李白诗句的联想,丰富了文章的意境。在回忆童年雨夜时,详细描述了因担心母亲而害怕雨声的情景,使文章内容更加饱满。
②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拉开了时空距离,让读者更好地见证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理解其情感的变化。从童年对雨声的害怕,到长大后在不同地方听雨的各种感受,如对母亲的思念、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对历史的沉思等,展现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生活、对亲情、对自然和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情感的变化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共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即通过听雨表达对生活、对亲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③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使文章在叙述上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不同场景的切换和对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情感共鸣。这种叙述方式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穿越时空,体验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情感世界,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答案】9.C 10.C 11.D 12.(1)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2)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13.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
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
“以巡阅河防”,“河防”是“巡阅”的宾语,句意完整,“河防”后面停顿,排除AB;
“乘”后所接宾语为“山轿”,“出”是下一句的谓语,故应在“出”前停顿,排除D。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戊申晦’干支纪年”错。“戊申”在姚鼐《登泰山记》中是干支纪日,“晦”是每月的最后一天,因此“戊申晦”意思是戊申日月底这一天。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错。从薛文最后“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可知,这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俄”,不久;“坦夷”,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平坦;“辟”,展开;“向”,先前;“遽”,立即。
(2)“循”,沿着;“僻”,偏僻;“当”,处在。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可知,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
②结合“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可知,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结合“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可知,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来回答。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材料二: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宏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答案】14.C 15.①漂泊的凄苦与无奈,②被谪的失意和悲愤,③对家国的眷恋、对君王的期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错误。“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这两句是词人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告诉友人不必如古人那样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因为自己是南下,并非西行,且元二是出使,而自己则是被贬,此处有自嘲的意味。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联系注释“本词是作者……被贬南方,途经岳阳时所作”和“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可知,词人借勾画出的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漂泊的凄苦悲凉与无奈的心境。
从“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可知,此处是说“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去的客人,请不要唱这曲令人悲伤的《阳关》”,《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曲》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再联系注释“本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因讥议边事被贬南方,途经岳阳时所作”可知,此时的张舜民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而“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可见,表达了词人被谪的失意和悲愤之情。
从“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可知,此处是说“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我离开的京都长安”,此处是从白居易《岳阳楼》“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化出。词人因夕阳而念及君国,把对朝廷的愤懑和对故乡的怀念糅合在一起,语意双关,在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将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耐人寻味。可见,写出了词人对家国的眷恋和对君王的期待。
16.【答案】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何时可掇 契阔谈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携、峥嵘、匪、贻、契、讌。
【答案】17.①目不识丁 ②见贤思齐 ③名不副实 18.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对“不通文墨”更深程度的表述,强调不识字或者没文化,用“目不识丁”合适。目不识丁:一个大字都不认识。
第二空,前面说“发觉差距”,后面说“产生向往”,语境应该是发现差距,并向目标看齐,用“见贤思齐”合适。见贤思齐: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第三空,是对“‘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的评价,很显然这样“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并不是真正的“君子”,是“名不副实”的。名不副实:指名称与内容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空有虚名。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把“做到”改为“达到”。
二是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两个句子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要放在主语的后面,“不但”要放在“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后面。
【答案】19.A
20.摇摇的走:表现黛玉病弱娇美,“摇摇”二字形象地写出她走路的姿态。
抿着嘴笑:说明黛玉心中有些醋意,用“笑”掩饰她对宝钗和宝玉关系亲近的妒忌不满。
嘻嘻的笑:明知黛玉奚落自己,又无奈,用“笑”掩饰尴尬。
21.①“你”明指雪雁,暗指宝玉;“他”明指紫鹃,暗指宝钗。
②黛玉含沙射影(旁敲侧击、一语双关、借题发挥),写出了对宝玉听宝钗的话而将自己的话置若罔闻的不满和吃醋的心理,突出黛玉聪慧机智、口齿伶俐、敏感多疑形象。
【解析】19.B.“了了”为聪明,颖慧。C.“了”为明亮,光亮。D.“事如春梦了无痕”中“了”意思是完全。句意:往事就像春天的一场梦,醒来之后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20.“摇摇”意思是摆动、摇曳的样子,形容事物摇摇晃晃,即将倒塌或崩溃。“摇摇的走”描写黛玉走路的状态,写出黛玉走路时像弱柳扶风、体态软弱的样子,突出林黛玉的病态美、娇弱美。
上文写宝钗劝宝玉不要吃冷酒,宝玉便听话放下冷酒。黛玉看到后便“抿着嘴笑”,这一处神态描写,“笑”是黛玉对宝钗和宝玉相处时一个关心,一个听话的不满的掩饰,也是黛玉对宝钗宝玉两人关系亲密而心中嫉妒的心理状态的表现。
“嘻嘻的笑”的神态描写,是宝玉听到黛玉的话后,知道黛玉对雪雁说的话是在含沙射影,是在讥讽自己,可是自己又不能辩解,只得用“嘻嘻的笑”来掩饰心中的窘迫。
21.从指代内容上,本句话表面上是说给雪雁的,说雪雁听紫鹃的话,不听自己的话。实则是说给宝玉听的,讽刺宝玉听宝钗的话,不听自己的话。因此句中的“你”,表面上是对着雪雁说,指雪雁,实际上指宝玉。“他”表面上是指雪雁听从的人——紫鹃,实则指宝玉听从的人——宝钗。
从表达效果上,黛玉本意是不满宝玉听宝钗的话,却对自己的话当耳旁风,本意是不满宝玉宝钗两人关系亲密,而自己却当旁观者,但又不能直接说出,只得用这样间接委婉、旁敲侧击的方式来表达,以达到借题发挥的目的,可以看到黛玉的聪明敏捷,言谈应对灵活,以及作为朦胧中的恋爱小儿女的猜忌多疑的性格。
22.【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因此,写作时,考生可以从试卷中的材料入手,先简要介绍其内容和启示,然后引出文章的主题,即扩大眼界、多加实践、加深认知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此后,分别从这三方面展开,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对于扩大眼界,可以举例说明我们如何通过旅行、阅读、交流等方式来扩大眼界,也可以借此论述扩大眼界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如拓宽视野、培养开放心态等。对于多加实践,可以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方式来多加实践。对于加深认知,则可先分析说明加深认知对青少年思维能力和智慧提升的重要性,然后再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深入思考、学习新知识、参与讨论等方式来加深认知。最后,再进一步结合青少年比如我们自身的实际生活和成长经历,分析在面对人生问题时应如何运用扩大眼界、多加实践、加深认知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呼吁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要勇于尝试、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立意:
1.从“知”到“行”,青少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2.从“看见”到“理解”,再到“行动”的蜕变。
3.青少年成长的三把钥匙:视野、实践与认知。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