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检测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命题说明:紧扣单元 “说明文阅读与写作” 核心,以 “基础夯实(40%)+ 素养提升(35%)+ 拓展迁移(25%)” 为梯度,融合长沙地域文化,侧重说明对象、方法、顺序、语言四大考点,强化文本理解与实用能力考查。一、基础积累与运用(34 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 《中国石拱桥》中 “赵州桥横跨洨河(xiáo hé),其设计堪称巧妙绝伦”B. 《苏州园林》里 “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C.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 “纪念碑用 17000 多块花岗岩(huā gāng yán)砌成,庄严肃穆”D. 《梦回繁华》中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梁(biàn liáng)市井的繁华,画面细节别俱匠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 《中国石拱桥》中,古代工匠凭借简陋工具,建造出结构坚固的石拱桥,技艺令人叹为观止。B. 《苏州园林》里,设计者因地制宜地将假山与池沼搭配,让每一处景观都显得矫揉造作。C.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浮雕上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惊天动地的神话故事。D. 《梦回繁华》中,《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布局杂乱无章,却真实再现了北宋的市井生活。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A. 通过阅读《中国石拱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B. 《苏州园林》不仅介绍了园林的布局特点,还蕴含着 “天人合一” 的传统美学思想。C.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详细描述了纪念碑的浮雕内容,旨在让读者感受英雄的伟大事迹为目的。D. 《梦回繁华》的作者是毛宁所写,文章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课文内容理解填空(10 分,每空 1 分)(1)《中国石拱桥》中,作者以赵州桥和______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 “、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的共同特点。(2)《苏州园林》中,为实现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设计者注重______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纪念碑的浮雕从东到西依次展现 “虎门销烟”“______”“武昌起义”“五四运动” 等八个历史场景,再现英雄事迹。(4)《梦回繁华》中,《清明上河图》以______为中心,兼顾两岸的街市景象,画面分为 “______”“中段”“后段” 三部分,节奏分明。(5)《中国石拱桥》指出,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较早,且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______”,体现其结构的稳定性。文学常识与说明文文体填空(6 分)(1)《中国石拱桥》作者______,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本文采用 “总 — 分 — 总” 结构,以______(说明顺序)介绍石拱桥,逻辑清晰。(2)《苏州园林》作者______,现代作家、教育家,文中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一句,通过 “艺术” 与 “技术” 的对比,体现说明文语言的______(特点)。(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以______为线索(提示:作者的游览观察路径),介绍纪念碑的建筑细节与历史内涵。(4)《梦回繁华》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展现了______(朝代)都城汴梁的社会风貌,文中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 运用______说明方法,生动诠释画面的节奏变化。语言运用(5 分)(1)下面是介绍 “长沙橘子洲头” 的说明片段,有两处语病,请修改。(3 分)①橘子洲头位于长沙市区湘江之中,是湘江下游的重要沙洲之一。②它不仅因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 长沙》闻名,还以 “橘子满洲” 的景致著称。③通过游览橘子洲头,能让游客感受长沙的自然与人文之美。修改:______(2)从第五单元课文中任选一篇,用 “说明对象 + 核心说明方法 + 文本价值” 句式写一句话推荐语。(2 分)二、阅读理解(36 分)(一)课内说明文阅读(18 分)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 7-10 题。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 “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解释选段中划线词语的含义(4 分)(1)胸中有丘壑:______ (2)玲珑:______(3)任其自然:______ (4)入画:______2.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6 分)3.选段围绕 “假山与池沼”,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哪一核心设计理念?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 分)4.选段中 “大多”“往往”“很少” 等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请任选一个词语举例说明(4 分)(二)课外说明文阅读(18 分)阅读下文(长沙地域文化主题),完成 11-14 题。长沙岳麓书院①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岳麓山脚下,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历经宋、元、明、清四代,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不仅是古代教育机构,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②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遵循 “中轴对称、纵深多进” 的原则,主要由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斋舍等部分组成。大门上方悬挂的 “岳麓书院” 匾额,为宋真宗御笔题写,字体浑厚庄重。讲堂是书院的核心建筑,堂内悬挂 “忠孝廉节” 四字匾额,为朱熹手书,体现了书院的教育宗旨。御书楼位于书院后部,是藏书之所,曾藏有大量珍贵典籍,现作为岳麓书院博物馆的一部分对外开放。③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念极具特色。北宋时期,朱熹与张栻曾在此讲学,主张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者前来求学,形成了影响深远的 “湖湘学派”。书院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许多著名学者如王夫之、魏源等,都曾在此求学或讲学,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④如今,岳麓书院已成为长沙重要的文化地标与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它不仅保留了古代书院的建筑风貌,还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文化展览等活动,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漫步书院,青瓦白墙间回荡着千年的读书声,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1.文章围绕 “岳麓书院”,从哪四个方面展开说明?请简要概括(4 分)2.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合理性(4 分)3.赏析文章第③段的说明语言特点(4 分)4.结合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简要分析两篇说明文如何通过 “说明对象的特点” 传递文化内涵(6 分)三、表达运用(50 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长沙地域特色 + 说明文写作)第五单元课文带我们领略了中国石拱桥的智慧、苏州园林的雅致、《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在长沙,也有许多承载文化记忆的事物:可能是古色古香的太平街,可能是波光粼粼的湘江风光带,可能是工艺精巧的湘绣,可能是底蕴深厚的马王堆汉墓遗址……请以 “我眼中的长沙______” 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如 “我眼中的长沙太平街”“我眼中的长沙湘绣”);(2)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4)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突出事物特点,语言准确简洁,体现长沙地域文化内涵。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基础积累与运用D(解析:“别俱匠心” 应为 “别具匠心”,“俱” 表 “都”,“具” 表 “具有”,此处指画面细节具有巧妙构思,故 D 错误)A(解析:B 项 “矫揉造作” 含贬义,与苏州园林 “自然和谐” 的特点矛盾;C 项 “神话故事” 错误,浮雕再现的是近代革命英雄事迹;D 项 “杂乱无章” 错误,《清明上河图》布局层次分明,故 A 正确)B(解析:A 项 “通过…… 让……” 句式杂糅,删去 “通过” 或 “让”;C 项 “旨在…… 为目的” 句式杂糅,删去 “为目的”;D 项 “作者是…… 所写” 句式杂糅,删去 “所写”,故 B 正确)(1)卢沟桥;形式优美 (2)亭台轩榭;花草树木 (3)金田起义(或 “太平天国运动”) (4)汴河;前段(或 “开卷”) (5)雄跨在江河之上(解析:聚焦说明文核心信息,考查对说明对象特点、文本细节的理解,而非机械记忆)(1)茅以昇;逻辑顺序 (2)叶圣陶;准确性与严谨性 (3)空间顺序(或 “游览顺序”) (4)北宋;打比方(解析:紧扣说明文文体要素,关联课文结构与表达技巧)(1)②句 “橘子满洲” 改为 “橘子洲头”(“洲” 指水中沙洲,“州” 为行政区划,贴合橘子洲地理属性);③句删去 “通过” 或 “能让”(修正 “通过…… 让……” 的句式杂糅,贴合长沙中考病句高频考点) (2)示例:《苏州园林》以苏州园林为说明对象,主要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展现传统园林美学,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解析:紧扣 “说明对象 + 方法 + 价值”,体现对说明文文本的深度理解)二、阅读理解(一)课内说明文阅读(1)指设计者心中蕴含山水布局的构思与意境 (2)形容石头小巧精致、形态玲珑 (3)指池沼或河道的边沿不刻意修建齐整,保持自然的高低曲折形态 (4)指景物符合绘画的美感标准,能成为一幅完整画面的一部分(解析:结合语境解释,避免脱离文本的字典式翻译)①分类别:将说明对象分为 “假山” 和 “池沼” 两类分别介绍,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二者的设计特点;②举例子:“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具体说明池沼与桥梁的配合方式,体现 “决不雷同” 的设计原则;③引用:“鱼戏莲叶间” 引用古诗,生动说明池沼 “入画” 的特点,增强文本的文学性(解析:每点需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说明方法 + 作用”,体现 “具象分析” 的名校考查要求)体现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的核心理念。假山堆叠注重艺术感,让游览者 “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引用活水,配合桥梁、石头、花草,且 “鱼戏莲叶间” 的景致,均从不同角度营造 “入画” 效果(解析:需关联全文中心句,结合选段内容分析理念的具体体现)不能删去。以 “大多” 为例:“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中 “大多” 表示大部分池沼引用活水,并非全部,若删去则变为 “所有池沼都引用活水”,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解析:需明确 “能否删去”,结合词语限定范围、体现的语言特点分析,避免空泛)(二)课外说明文阅读①位置与历史地位(北宋始建,四大书院之一);②建筑布局(中轴对称,含大门、讲堂等);③教育理念与影响(知行合一,形成湖湘学派);④当代价值(文化地标,传承湖湘文化)(解析:按 “历史 - 现状、整体 - 局部” 逻辑梳理,贴合说明文内容概括的条理性要求)空间顺序。第②段按 “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 的游览路径介绍建筑布局,符合读者对建筑群的认知顺序,能清晰展现岳麓书院 “中轴对称、纵深多进” 的布局特点,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解析:需结合地域建筑特点,分析顺序与说明对象的适配性)①准确性:“北宋时期”“曾”“影响深远” 等词语限定时间、范围与程度,严谨表述朱熹、张栻讲学的史实及湖湘学派的地位;②生动性:引用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等理念,具象展现教育特色,增强文本的文化内涵;③简洁性:用 “因材施教”“独立思考” 等短语概括书院教育方法,语言凝练(解析:从 “准确、生动、简洁” 多角度分析,贴合说明文语言赏析的全面性要求)①《中国石拱桥》通过介绍赵州桥 “结构坚固(如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形式优美(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的特点,传递古代工匠的智慧与中国传统桥梁建筑的艺术价值;②本文通过介绍岳麓书院 “建筑布局严谨(中轴对称)、教育理念先进(知行合一)” 的特点,传递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中华传统教育的思想价值;③两篇文章均未单纯罗列特点,而是将特点与文化内涵结合,让说明对象成为文化载体(解析:需分别分析两篇文章,再提炼共性,体现 “课内课外勾连” 的迁移能力)三、表达运用评分标准(长沙名校分层标准):一等(45-50 分):①题目补充恰当,紧扣长沙地域特色(如 “马王堆汉墓遗址”“火宫殿小吃文化街”);②两种以上说明方法自然融入(如介绍湘绣用 “举例子” 说明针法,用 “列数字” 说明传承年限);③事物特点突出,语言准确简洁,能深入体现文化内涵(如太平街的 “古街建筑与现代文创融合” 体现长沙 “新旧共生” 的城市文化);④结构清晰,符合说明文 “总 — 分 — 总” 或逻辑顺序。二等(38-44 分):①题目补充合理;②两种说明方法运用较自然;③事物特点较突出,语言较准确,能体现一定文化内涵;④结构较清晰。三等(30-37 分):①题目补充一般;②运用一种说明方法;③事物特点较模糊,语言基本通顺;④结构基本完整。四等(29 分以下):①题目补充不当(脱离长沙地域);②无说明方法;③事物特点不明确,语言不通顺;④结构混乱。(解析:突出 “地域特色 + 说明文要素 + 文化深度”,贴合长沙中考 “实用文体写作” 的评分导向,注重对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的考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