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年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8 分)
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1)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
(3)南仁东率领团队,在崇山峻岭间跋涉,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建成了举世瞩目的 FAST 射电望远镜。( )
(4)玛丽 居里在棚屋里提炼镭的时候,衣服上沾着各种化学药品,双手被(chì rè)的容器灼伤,却始终不曾放弃。(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藤野先生对学生认真负责,他修改讲义时,连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
B. 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鲁迅先生待人和蔼,对青年作家关怀备至,他的形象鲜活而温暖。
C. 南仁东先生为了国家的天文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
D. 美丽的颜色一文中,居里夫妇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工作,环境恶劣却能怡然自得,让人深受感动。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通过学习藤野先生,使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B. 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详细记录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展现了他平凡中的伟大。
C.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讲述了南仁东先生的事迹,我们要学习他为国奉献、坚持不懈。
D. 美丽的颜色不仅描写了居里夫妇的科研过程,还歌颂了他们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课文名言名句默写。(8 分,每空 1 分)
(1)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在离别藤野先生后,将他的照片挂在寓居的东墙上,用以激励自己,文中写道:“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2)回忆鲁迅先生里,鲁迅先生对待工作极其认真,文中描述:“ 。他从早上工作到深夜,有时候甚至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3)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中,赞扬南仁东先生为事业奉献一生的句子:“ 。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 FAST 射电望远镜的建设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4)美丽的颜色里,体现居里夫妇对科学热爱的句子:“ 。尽管实验条件艰苦,但他们从未对科学研究产生过丝毫动摇。”
文学常识填空。(4 分)
(1)《藤野先生》的作者是______,原名周树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______,她是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生死场》等。
(3)《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讲述的是 “中国天眼” 之父______的事迹,他为我国天文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4)《美丽的颜色》介绍了______(国籍)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居里夫人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语言运用。(6 分)
(1)下面是一段关于南仁东先生的介绍,其中有两处语病,请修改。(3 分)
①南仁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主持建造了 FAST 射电望远镜。②这一成就不仅在世界天文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天文事业发展影响深远。③通过他的努力,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天文领域的重要性。
修改:______
(2)为纪念鲁迅先生,学校准备开展 “致敬鲁迅” 主题活动,请你为活动设计一条宣传语。(3 分)
二、阅读理解(42 分)
(一)课内阅读(18 分)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 7-10 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 “正人君子” 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解释选段中划线词语的含义。(4 分)
(1)杳无消息:______
(2)深恶痛疾:______
选段中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的 “意见变化”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变化?(4 分)
3.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6 分)
(1)“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4.选段结尾处,作者说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二)课外阅读(24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1-14 题。
他用一生书写 “奉献” 二字
—— 记 “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
①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隐姓埋名三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被誉为 “中国核潜艇之父”。
②1958 年,我国决定研制核潜艇。当时,我国核潜艇研制事业一片空白,没有图纸,没有资料,甚至连核潜艇的模样都没人见过。黄旭华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一艰巨任务,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 “隐姓埋名” 生活。他告别家人,来到荒凉的海岛,带领团队白手起家。没有计算机,他们就用算盘、计算尺一遍遍计算数据;没有实验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遇到技术难题,他们就查阅大量国外文献,结合实际反复试验。
③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艇体的耐压设计。为了确保核潜艇能在深海中安全航行,艇体必须具备超强的耐压能力。黄旭华和团队成员们日夜钻研,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试验,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1970 年,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 “长征一号” 成功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④1988 年,我国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进行深潜试验。深潜试验是核潜艇研制中最危险的试验之一,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已经 62 岁的黄旭华主动提出随艇深潜。很多人劝他:“您已经年过花甲,没必要冒这个险。” 但黄旭华坚定地说:“我是总设计师,我对核潜艇的性能最了解,我必须去。” 在深潜过程中,黄旭华冷静地观察着各项数据,不断与操作人员沟通。当核潜艇成功下潜到预定深度,并顺利上浮时,全艇人员都欢呼起来。黄旭华却只是平静地说:“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⑤三十年的隐姓埋名,黄旭华很少回家。有一次,他的父亲病重,家人多次催促他回家看看,但当时核潜艇研制正处于关键时期,他只能在电话里安慰父亲,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到父亲去世,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每当说起这些,黄旭华的眼中总会泛起泪光,但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我牺牲个人利益不算什么。”
⑥如今,黄旭华已经 90 多岁高龄,但他依然关注着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他经常到科研单位指导工作,为年轻科研人员答疑解惑。他说:“我这一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希望能为国家多做一点贡献。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⑦黄旭华用一生书写了 “奉献” 二字,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就像一颗默默闪耀的星辰,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之路。
1.文章围绕黄旭华先生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6 分)
2.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6 分)
“我是总设计师,我对核潜艇的性能最了解,我必须去。”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黄旭华先生具有哪些优秀品质。(6 分)
4.本文与《天上有颗南仁东星》在写作手法和主题上有哪些相似之处?(6 分)
三、表达运用(50 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如藤野先生、鲁迅先生、南仁东先生、居里夫人一样,他们或在平凡岗位上坚守,或在艰难困境中拼搏,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用精神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
请以 “致敬身边的榜样人物” 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写出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品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yì zhàn (2)tuí táng (3)bá shè (4)炽热(每空 1 分,共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需结合课文语境记忆,注意 “驿”“颓唐”“跋涉”“炽” 的正确读写。
D(3 分)
解析:“怡然自得”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用在居里夫妇恶劣的实验环境中不恰当,此处应体现他们的坚韧,可改为 “坚持不懈”。A、B、C 项划线词语使用均正确。
D(3 分)
解析:A 项缺少主语,删去 “通过” 或 “使”;B 项搭配不当,“详细记录” 与 “点滴” 不搭配,可改为 “生动记录”;C 项缺少宾语,在 “坚持不懈” 后加 “的精神”;D 项无语病。
(1)我便将这事告知藤野先生 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2)鲁迅先生工作起来不知疲倦 他对每一个文字都反复推敲 (3)南仁东先生为了 FAST 射电望远镜 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4)居里夫妇对科学有着无限的热爱 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每空 1 分,共 8 分,若有其他符合课文内容的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名言名句默写,需准确记忆课文中体现人物精神、情感的关键语句,注意书写规范,避免错别字。
(1)鲁迅 (2)萧红 (3)南仁东 (4)法国(每空 1 分,共 4 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需牢记本单元课文的作者、相关人物及国籍等基础信息。
(1)③句删去 “通过” 或 “让”(3 分)
解析:③句存在 “通过…… 让……” 的句式杂糅问题,删去其一即可使句子通顺。
(2)示例:读鲁迅文章,学先生精神;致敬文坛巨匠,传承鲁迅风骨(3 分,符合主题,语言简洁即可)
解析:宣传语需围绕 “致敬鲁迅” 主题,体现对鲁迅先生的纪念和精神传承,语言要凝练、有感染力。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形容一直得不到对方的消息(2 分)
(2)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2 分)
解析:结合选段语境理解词语含义,“杳无消息” 结合 “我离开仙台后没寄过信和照片” 可知是没有消息;“深恶痛疾” 结合作者对 “正人君子” 的态度可知是极端厌恶。
“意见变化” 指鲁迅先生弃医从文(2 分)。原因:鲁迅先生在讲堂上看到中国人围观同胞被枪毙却欢呼,意识到精神麻木的国民需要通过文学来唤醒,所以决定改变志向,用文字拯救国民的灵魂(2 分)。
解析:联系选段中 “参观枪毙中国人” 的情节,分析鲁迅先生思想转变的直接原因,即对国民精神状态的反思。
(1)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2 分),生动地写出了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的狂热欢呼,表现出他们的麻木和冷漠,也反衬出鲁迅先生内心的痛苦和愤怒(1 分),为下文鲁迅先生思想转变做铺垫(1 分)。
(2)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2 分),通过 “仰面瞥见”“增加勇气” 等细节,写出藤野先生的形象对鲁迅先生的激励作用(1 分),表现出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敬佩之情(1 分)。
解析:从描写手法入手,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其对人物情感、性格及情节发展的作用。
体现了作者对 “正人君子” 之流的讽刺和批判(2 分),以及作者在藤野先生精神激励下,继续坚持文学创作,以文字唤醒国民、反抗黑暗现实的坚定决心(2 分)。
解析:结合 “正人君子” 的反讽含义,以及作者 “增加勇气”“继续写” 的行为,分析其思想感情。
(二)课外阅读
①1958 年,黄旭华接下研制核潜艇的任务,隐姓埋名,带领团队白手起家攻克技术难题(2 分);②1970 年,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 “长征一号” 成功下水(2 分);③1988 年,62 岁的黄旭华主动随战略导弹核潜艇进行深潜试验(2 分);④黄旭华因工作错过见父亲最后一面,却不后悔,如今高龄仍关注核潜艇事业(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6 分)。
解析:梳理文章时间线,提取关键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运用语言描写(2 分),写出了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2 分),表现出他为了国家核潜艇事业,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奉献的坚定信念(2 分)。
解析:通过人物语言,分析其体现的人物品质和精神。
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隐姓埋名三十年,为核潜艇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牺牲个人利益(2 分);②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在无图纸、无资料的情况下,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数据,攻克耐压设计等技术难关(2 分);③责任心强、勇敢无畏:62 岁主动随艇深潜,不顾个人安危(2 分);④坚守执着、关心后辈:高龄仍关注核潜艇事业,指导年轻科研人员(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 6 分)。
解析:结合文章具体事例,分析人物的优秀品质。
写作手法:①都运用了叙事结合抒情的手法,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事迹,字里行间饱含对人物的敬佩和赞美之情(2 分);②都注重细节描写,如本文中黄旭华随艇深潜的细节,《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中南仁东在崇山峻岭跋涉的细节,使人物形象更鲜活(2 分)。
主题:①都歌颂了人物为国家事业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1 分);②都表达了对榜样人物的深切敬意,以及传承他们精神的期望(1 分)。
解析:从写作手法(叙事、抒情、细节描写等)和主题(人物精神、情感表达等)两方面对比分析。
三、表达运用
评分标准:
一等(45-50 分):题目新颖,立意深刻,能生动刻画榜样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品质,情节完整且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优美,情感真挚,符合字数要求,无错别字和病句。
二等(38-44 分):题目恰当,立意明确,能写出榜样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品质,情节完整,语言通顺,情感真实,符合字数要求,错别字和病句较少。
三等(30-37 分):题目一般,立意较明确,能基本写出榜样人物的事迹,情节较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情感较真实,字数基本达标,有一定错别字和病句。
四等(29 分以下):题目不当,立意不明确,人物事迹不具体,情节不完整,语言不通顺,情感虚假,字数不足,错别字和病句较多。
解析:写作时需围绕 “身边的榜样人物”,选取具体事例,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精神品质,表达真情实感,注意符合记叙文体裁要求和字数限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