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泰州市民兴中英文学校2025年秋学期九年级月度独立作业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亲近语文,聆听声音(16分)走进语文天地,聆听各种声音——这里有历史的回响,有自然的yùn律,更有心灵的共鸣。翻开诗卷,李白的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甲】让游子心事随音律流淌;王维在竹林中“弹琴复长啸”,以清音yìng和明月,独守一份超然。张继笔下“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钟鸣穿透千年,敲醒多少羁旅孤寂;辛弃疾醉听“蛙声一片”,稻香里的喧闹,藏着最朴素的丰年期盼啊。声音是文字的呼吸,是意jìng的点睛。陆游的箫鼓喧腾,沸腾了乡土的热情;李商隐的残荷听雨,滴落了秋夜的chàng惘。一啼猿鸣,轻舟已过万重险峻【乙】几声犬吠,风雪夜归的脚步便有了温度。这些声音或激昂,或幽微,或喧闹,或寂寥,织就语文天地的声色长卷。聆听它们,不仅是品读文字,更是触摸古人跳动的心——在声与静的交织中,读懂山河岁月,也听见自己心底的回声。1、根据拼音在空格内写出相应汉字。(4分)请在甲乙两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 ”, , B ,” ; C ,” 。 D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文中加点字“更”“在”“啊”“或”分别是副词、介词、语气词、连词。B文中划线短语“语文天地” “翻开诗卷” “羁旅孤寂” “几声犬吠”结构各不相同。C划线句“聆听它们,不仅是品读文字,更是触摸古人跳动的心”是递进复句。D划波浪线的句子“这里有历史的回响,有自然的yùn律,更有心灵的共鸣”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根据提示填写古诗文。(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守醉也。读古诗可以感受文人不俗的情怀: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横渡大海的描写想象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精神;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突破时间的局限,打通空间的阻隔,表达了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二、走进语文 体验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8分)5、民兴实验中学九年级(1)班拟开展“君子自强不息”主题文化周,请你参与以下任务。(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泰州名人郑板桥晚年时曾写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材料二:当代泰州籍科学家陆朝阳在量子领域攻坚克难,曾言:“科研没有捷径,唯有自强不息。”(1)、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自强不息”在现代社会的理解。(3分)▲(二)、实践运用(4分)班级拟举办“自强故事汇”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2)、 推荐一位泰州历史或现代人物(除材料中提及外),并简述其自强不息的事迹。(3分)▲(3)、 为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紧扣主题且具有号召力。(2分)▲三、学习语文 品味经典(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以下问题。(22分)江村晚眺〔宋〕戴复古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养鱼记(节选)〔宋〕欧阳修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注释:洿:挖掘 锸:铁锹 偃息:休息)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4分)▲7、“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被誉为神来之笔,堪称惊艳,请你来赏析一番。(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1)未尝植物 植:___ ▲ _(2)方四五丈 方:____ ▲ __(3)汲井以盈之 盈:___ ▲ ___(4)若星若月 若:____ ▲ __9、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因 洿 以 为 池 不 方 不 圆 任 其 地 形10、 翻译句子(4分)(1)微风而波,无波而平。 ▲(2)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11、结合《江村晚眺》与《养鱼记》,分析两篇作品在表现“自然之趣”上的共同特点。(4分)▲(三)名著阅读(11分)2025年是人民诗人艾青诞辰115周年,为缅怀诗人,纪念诗人的杰出成就,歌唱艾青伟大的诗魂,激发我们爱祖国的真切情感,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艾青,我为你读诗”活动。12、 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选出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是( ▲ )(2分)A.这是一首长诗,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我不能不喜欢《大堰河》。——茅盾B.归真返璞,我爱好他的朴素、平实,爱读他那用平凡的语言,自由的格式,不事雕琢地写出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唐弢C.他的诗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郑振铎D.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孙光萱13、阅读下面的诗歌节选,完成题目: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大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我爱这土地》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喉咙?(3分)▲(2)、两首诗中都出现了“土地”的意象,请分析其内涵的相同点。(2分)▲14、根据诗歌朗诵技巧,比如重读、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对诗歌中画横线的诗句进行朗诵设计,并说明理由。(4分)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材料一】泰州凤城河风景区宣传单页(节选)门票政策 成人票:40元/人 学生票:20元/人(凭学生证购买)开放时间:8:30—17:30(16:30停止售票)推荐景点:望海楼、桃园、梅兰芳纪念馆、泰州老街特色活动:夜游凤城河(需单独购票,夏季开放)【材料二】2024年泰州市文旅数据统计(部分)项目 接待游客量 同比增长凤城河景区 128万人次 +15%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95万人次 +8%兴化千垛菜花景区 102万人次 +12%【材料三】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①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如何守护与传承地方文化基因,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活力,已成为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对于泰州这类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是“金字招牌”,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② 文化保护,首重“存其真”。这不仅意味着对历史建筑、文物古迹进行“修旧如旧”的物理性修复,更要最大限度保留其固有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氛围。譬如整修望海楼,并非要将其变得光彩夺目、焕然一新,而是要让人能触摸到历史的苔痕,感受到时光的沉淀。这种“真实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核心,是吸引人们前来瞻仰、思索的根源。③然而,仅仅“守住”是不够的,文化更需要“活起来”。这就离不开创新性的表达与传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夜游体验,将地方名人故事(如梅兰芳的京剧艺术)开发成互动性强的研学课程,依托传统街区引入符合当代审美的新业态。这些创新实践,本质上是让古老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中重新焕发生机,从而赢得年轻一代的喜爱与认同。泰州文旅围绕凤城河打造“梦回凤城”沉浸式夜游项目。运用光影科技与全息投影,在河面与沿岸再现千年城河历史故事与诗词画卷。同时,推出“移动画舫茶馆”,将早茶、昆曲评弹移至水上,让游客在泛舟间品味水城慢生活,形成独一无二的“水上会客厅”,吸引全年龄段游客。④ 因此,文化的“守正”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双翼。“守正”保证了文化的本真与深度,确保我们不迷失方向;“创新”则赋予了文化的活力与广度,让传统得以跨越时空,飞入寻常百姓家。泰州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平衡好了这对关系,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脉搏中从容跳动。【材料四】泰州文旅局官方公众号推送即日起至2025年6月30日,泰州市推出“文旅惠民季”活动。全市主要景区对全国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需凭身份证及学生证换票),成人票一律享受八折优惠。15、你计划10月2号上午9:00前往凤城河风景区游玩,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你可直接凭学生证免票入园 B. 你需购买20元学生票入园C. 你可享受惠民政策免票入园 D. 你需购买全价票入园16、结合材料二,概括2024年泰州市主要景区的游客接待特点。(4分)▲17、材料三中的“守正”指保护文化的本真性,保留其固有的历史信息和传统氛围。例如:材料一中提到的“梅兰芳纪念馆”,其保护和展览方式就是为了真实地保存和展示这位京剧大师的艺术生涯与历史贡献。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创新”的含义是什么,并举一个例子说说泰州文旅是否做到了创新。(5分)▲(五)阅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从五斗渠到大渠之间,浩浩荡荡地生着一片芦苇。在村庄方圆几里内,那是最为高大茂盛的芦苇。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长出了第一棵,什么时候又蔓延了这么一大片。父亲小时候到田里捡麦穗,遇上了几十年都罕见的大冰雹,就是躲在那片芦苇荡里。父亲说,谁会想到中午出门时还艳阳高照,傍晚就降下了满天鸡蛋大的冰雹呢。他把柳条编的小篮子顶在头上,捡了一个下午的麦穗撒落一地,篮子被砸坏了,他只好钻进芦苇丛,把自己裹在里面使劲地摇动芦苇,用枝叶扫荡出一块安宁的空间。几十年后父亲说,起风了,大风把芦苇荡卷起来,像煮沸的开水,发出鬼哭一样的呜咽声。②若干年后,我七岁时,一个人在黑夜里经过那片芦苇荡两次。③我记不起来父亲出去干什么了,只有我和姐姐在家。母亲一个人在田里。我和姐姐把晚饭做好后,等母亲回来。天很晚了,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吃晚饭了,周围的邻居也早早收工,无数条炊烟飘摇在低矮的屋顶上。可是母亲还没回来。我和姐姐都急了。小时候我十分依赖母亲,一天见不到心里就发慌。每次母亲出门回来迟了,我都要站在家门口张望,直到她走进巷口我才安心。如果出远门,比如去外婆家,更不得了,走之前我要问清楚什么时候回来,到了母亲回家的那个傍晚,我会一个人沿着母亲回家的路一直走到村头,扶着那棵歪脖子小树向前望去。④姐姐让我再等等,她问过前面小四子的妈了,说母亲正在赶活儿,趁着有点月亮干完了就算了。母亲还让带来话,叫我们先吃,不等她。可是我等不下去,我要去湖地里找,我坐在锅灶旁感到一阵阵干冷,我想,母亲一定也很冷,我要把她找回来。其实那会儿刚入秋,可我的赤脚在鞋子里直冒冷汗。姐姐问我害不害怕,我说不怕。姐姐说那你一个人去吧,我把猪给喂了。我拿了母亲的一件衣服出了门。⑤从家到母亲干活的田地大约四里路,先过后河的一座桥,再穿过平旷的打麦场,上了五斗渠直往北走,一直走下去,向右拐就到了。但是我从来没在晚上一个人去过。真正的一个人,过了后河桥连一个人影都没看到。出村的时候一点不害怕,满脑子里都是尽快找到母亲。我一路飞奔上了打麦场。村庄在我身后,狗叫和小孩的啼哭也在身后,听起来极不真切,像是跑进了另一个世界,然后我听见了自己的脚步声,在打麦场上产生了更巨大的回声,好像有许多人随我一起跑,我出哪只脚,他们也出哪只脚。最可怕的莫过于只听见自己的声音。我停下来,看清了七岁时的那个夜晚。它比我想象的要黑,月光是那个夜晚的同谋,暧昧的光亮只能增添旷野的恐怖。周围的树木和草堆黑黢黢地排列成一个圈,我站的地方仿佛是世界的中心。树木和草堆板着黑脸,在风中摇头晃脑,我意识到这个夜晚风很大。我继续往前走,抱紧了母亲的衣服。⑥真正的恐惧和我相遇在五斗渠上,我终于面对了那片芦苇荡。我得说,真是像海,它是一片桀骜不驯的翻腾的巨浪。风也许并不像我当时认为的那么猛烈,只是田野过于平坦辽阔,风可以像旗帜一样从远处卷来,而那片芦苇又过于惹眼,它是野外唯一的一堵墙。风必须经过它。于是我看见从第一棵开始,风拉弯了所有芦苇的腰,大风水一般地漫过它们,使之起伏具有了水一样的柔韧的表情、浪一样痛苦的姿势。弯下又挺起,涌过去又退回来。恐惧终于降临,我把自己送到了一头奔腾的巨兽跟前,听到它在黑夜里粗重又狂乱的呼吸,像一片森林突然倒下,像整座山峰缓缓裂开。⑦因为一片芦苇,大风得以在我七岁的夜晚存活。我听见了风的声音,杂乱,深不可测。如果有人告诉我,黑暗里藏着十万魔鬼,我信。芦苇的声音比芦苇本身更像魔鬼。我后悔出门过于轻率,因为恐惧而发抖,刚刚满怀的焦急和寻母的使命感被大风一扫而空。我不能半途而废,我对姐姐说了,我不害怕,我一定要把母亲找回来。我把衣服缠在手上,贴着远离芦苇的路的那一边磕磕绊绊地跑。跑几步就停了下来,也就是从那次起我知道,恐惧时不能跑,越跑越害怕。我努力放轻脚步走,坚持忍着不回头看。身旁的一大片庄稼像缓缓起伏的海,我听到风声、芦苇声、庄稼声和我的心跳声,感觉自己是走在梦里,整个身心失去控制似的摇摆不定。⑧那大概是我有记忆以来走的最长的一段路,好像怎么也走不完。边走边想,直到走到大渠上的老柳树下我才停下来,一屁股坐到地上,衣服被汗溺透,牙咬得两腮生疼。⑨我没找到母亲,她从另一条路回家了。而我又从原路返回,同样是一身冷汗。我想,走过了黑夜里的芦苇荡,任何恐怖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了。但当我走进村庄,看到第一户人家门缝里透出来的灯光时,还是忍不住哭了,一直哭到家里。母亲站在门口远远地问是不是我,我一声不吭,进了门就爬上了床。那个晚上我始终没说一句话,晚饭也没吃就睡了。夜间我的梦里长满了无边无际的芦苇和风,浩浩荡荡的黑夜之声贯穿了整个梦境。(徐则臣/文,有删改)18、请以“我”为陈述对象,梳理本文故事情节。(4分)19、关于文中第1自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2分)A. 交代生活环境,展现故事背景,为下文讲述“我”儿时一个人在黑夜里两次经过那片芦苇荡作铺垫。B. “中午”与“傍晚”对比,突出时间之短;“艳阳高照”与“鸡蛋大的冰雹”对比,突出天气变化之大C. “像煮沸的开水,发出鬼哭一样的呜咽声”用比喻比拟等修辞,表现风中芦苇荡给孩童造成的恐惧。D. 父亲小时候遇到几十年都罕见的大冰雹时躲进芦苇荡,用篮子保护头,反衬“我”小时候的胆小怕事。20、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可是我等不下去,我要去湖地里找,我坐在锅灶旁感到一阵阵干冷,我想,母亲一定也很冷,我要把她找回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3分)▲(2)周围的树木和草堆黑黢黢地排列成一个圈,我站的地方仿佛是世界的中心。(分析加点字的作用)(4分)▲21、第⑨段作者先是认为“任何恐怖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了”,可为什么走进村庄看到灯光时“还是忍不住哭了,一直哭到家里”?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4分)▲22、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可以用“蒹葭苍苍”,也有人认为可以用“走过那片芦苇荡”。请说出你的选择及理由。(5分)▲四、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你没有后退的资本,更没有放弃的理由,能渡你的只有你自己,眼泪从不是答案,输赢全是自己搏来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经典台词)请以“就这样渡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1、韵 应 境 怅2、D3、B4、①.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②. 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③.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5、(1)自强不息不仅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更是我们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动力。它强调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在科研、文化等领域坚持奋斗。(3分)(2)、示例: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明志,坚守民族气节;或施耐庵——晚年贫寒中坚持创作《水浒传》。(人物与事迹匹配即可)(3分)(3)、示例:“以自强为舟,破时代之浪!”或“传承泰州风骨,书写自强华章!”(紧扣主题、语言简练得满分) (2分)6、夕阳的余晖洒在江边平坦的沙滩上,退潮后渔船斜斜地搁浅在岸边。(描绘出"落日""平沙""渔船"等意象即可)(2分)7、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1分),白鸟静立与惊飞入芦花的动态形成对比,使画面富有生机(1分)。营造了宁静闲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美景、闲适自得的心境。(2分)8、(1)种植;(2)方圆;(3)充满;(4)好像。9、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2分)10、(4分)(1) 微风吹起时泛起波纹,没有风时就很平静。(2)这足以让(我)舒展忧愁烦闷的心情,在孤独困窘中获得快乐。11、两篇作品都善于捕捉自然的细微之美(意对即可),《江村晚眺》通过落日、渔船、白鸟等意象,《养鱼记》通过池塘、竹影、波光等描写,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自得的情趣(结合文本各1分)。译文:衙署回廊前有一块四五丈见方的空地,正对“非非堂”,四周修竹环绕,未种其他植物。我按地形挖了一个不方不圆的池塘,未用砖砌或筑堤,保留其自然形态。用锹挖深疏通,打井水灌满。池水清澈明亮,微风起时泛起波纹,风停则水平如镜。星月倒映水中,光彩透底。我在池边休息,水中影像纤毫毕现;沿池漫步,恍如置身浩荡江湖,足以舒解忧愁。 12、C13、(1)、“嘶哑”赋予了这只鸟饱经磨难与沧桑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已经为这片土地歌唱了很久(1分),即便喉咙嘶哑也要继续歌唱(1分),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执着的爱(1分)。(2)两首诗中的"土地"都象征遭受苦难的祖国(2分)14、这两句诗,“常含泪水”“爱的深沉”要重读,读出饱含深情的状态;用缓慢的语气,深沉的语调,读出深厚的情感。表达出艾青对祖国的爱至死不渝,让人感慨万分。(4分)15、 C (2分)16、① 三大景区游客量均较大,均超过90万人次; ② 凤城河景区游客量最高,是最受欢迎的景区; ③ 各景区同比增长均显著,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凤城河景区增速最快。(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17、“创新”:指用新的方式、技术和业态来激活传统文化,使其更具活力和吸引力。(2分)我认为泰州文旅做到了创新,材料一中提到的“夜游凤城河”特色活动,就是利用现代光影技术打造的创新旅游产品,为古老的凤城河赋予了新的游览体验和时代魅力(列举材料三中“推出‘移动画舫茶馆’”或者把“梅兰芳的京剧艺术开发成互动性强的研学课程”并作具体说明也可)(3分)。18、(1)担心母亲,决定独自去找她。(2)走过芦苇荡,坚持战胜恐惧/产生恐惧。(4分)19、 D (2分)20、(1)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流露出“我”内心焦急等待和对母亲的担心,为下面写我穿过芦苇荡找母亲做铺垫。(3分)(2)“黑黢黢”写出了周围环境的漆黑,衬托“我”内心的恐惧;“仿佛”夸张地写出了“我”被恐惧包围的感受,真切地写出了“我”内心的无助。(4分)(意对即可)21、 因为两次经历从未经历的恐惧,所以感觉任何的恐惧都无所谓了,写出了“我”敢于直面恐惧了,战胜了自我,也写出了儿时的我对母亲的依恋;可“我”毕竟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刚刚从黑暗的环境中走出,走进村庄看到灯光,内心立刻有了依靠和温暖,所以忍不住哭了。这样安排,真实体现了一个七岁孩子的心理。(4分)22、示例一:我选择“蒹葭苍苍”。“苍苍”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以“蒹葭苍苍”为题,符合文中描写的芦苇荡浩浩荡荡的情景;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黑夜找母亲的恐怖氛围,暗示文章主旨,“我”最终战胜了自我;“蒹葭苍苍”出自《诗经》,以此为题,增添了文学色彩。示例二:我选择“走过那片芦苇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我”独自黑夜穿过芦苇荡寻找母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我”战胜了芦苇荡带给“我”的恐惧,收获人生的成长,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能够勇敢面对它,战胜它。(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5秋九年级月度独立作业语文试题.docx 25秋月度九年级语文答案.docx